李 薇
糖尿病教育是現(xiàn)代綜合治療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效的糖尿病教育對減少醫(yī)患雙方的治療花費,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較大價值[1]。
1.1 一般資料 一個家族中兄弟姐妹5 人,均發(fā)現(xiàn)血糖異常。截至2009年9月,這個家族兄妹成員中被診斷為糖耐量減低者1例;2 型糖尿病者4例,其中男2例,女2例。年齡62~67 歲,診斷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無嚴重胃腸疾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腎功能異常、視網(wǎng)膜病變、甲狀腺功能亢進、嚴重感染、合并使用影響糖和脂代謝藥物,均可進行正常運動。
5人均行75 克葡萄糖耐量試驗進行診斷。家族生活方式特征:飲食不挑剔、喜面食、三餐以面食為主,主食量400~600g。18~40 歲時均以中重體力為主,近7年來均為輕體力勞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面食和油脂類食物進食無控制,且中重度勞動逐漸減少,以輕體力勞動為主。
1.2 教育干預
1.2.1 教育評估 對糖尿病知識和對飲食、運動、血糖監(jiān)測相關治療護理不了解,也未予重視。發(fā)病后生活習慣沒有改變,口服藥服用一段時間后停服,截至2009年10月,3例患者無復診,2例患者有1次復診記錄。
1.2.2 教育計劃 制定糖尿病教育方案。從飲食、運動、血糖監(jiān)測、口服藥、遵醫(yī)行為重要性方面逐一講授。從2015年開始使用微信教育方式,之前使用面授形式或短信、QQ 網(wǎng)絡形式。理論講授多以圖例形式開展,利于患者理解。
1.2.3 教育實施
1.2.3.1 飲食指導 介紹糖尿病飲食原則,控制總量,合理飲食結構;計算標準體重,使患者明白實際體重與標準體重的意義,并指導體重控制的目標;指導勞動強度的分類,并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予以劃分所屬強度;利用食物交換份方法指導飲食,發(fā)放飲食圖例;根據(jù)患者均為山西人的生活特征,糾正多主食類型的飲食習慣。介紹升糖指數(shù)的概念,升糖指數(shù)是反映食物對血糖影響的指標。有的食物會導致血糖迅速上升,升糖指數(shù)升高,因此這類食物要少吃。食物的營養(yǎng)構成、性狀、制作工藝都會影響升糖指數(shù)的高低。保證每日攝入總熱量不超標的前提下,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比例?!吨袊?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議,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從碳水化合物中獲得的能量應占55%~60%。主食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但是做法不同對餐后血糖的影響也是有差別的。
1.2.3.2 運動指導 介紹運動對控制血糖的益處:運動可以增進胰島素功能、降低血糖,改善血脂的異常代謝。適當運動可控制肥胖。指導患者的運動時間、強度、類型,選擇慢跑、散步、練功十八法、健身操、太極拳等項目,從短時間、小運動量開始,設定短期目標,按階段設定長期目標,持之以恒。根據(jù)對患者的回訪情況選擇能夠長期堅持且可行性大的運動方式。由醫(yī)生評估患者有無運動方式禁忌證。5例患者分別選擇了舞蹈、乒乓球、跑步、太極、快走作為自己長期堅持的運動方式。
1.2.3.3 口服藥指導 4例患者通過與醫(yī)生的溝通治療,在嚴格生活方式干預的基礎上,均可單獨使用二甲雙胍治療。間斷服藥或者中途停藥均不利于血糖控制,向患者講清間斷服藥或中途停藥的危害及后期會增加的醫(yī)療費用。
1.2.3.4 患者自我管理指標指導 監(jiān)測并記錄體重、腰圍、運動時間、血糖。指導體重、腰圍的正確測量。血糖監(jiān)測每年至少記錄48 次。
1.2.3.5 復診指導 確認好患者的復診時間和頻次,并告知其復診的意義以及復診前如何正確監(jiān)測血糖,做好準確的復診記錄。攜帶血糖監(jiān)測日記,飲食管理日記。
5例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均接近理想范圍。有4例患者的體質指數(shù)達到標準范圍,1例患者接近理想范圍,控制效果明顯。5例患者運動時間保持每日至少30min。同時復診、監(jiān)測、用藥等遵醫(yī)依從性提高。見表1。
表3 2009年與2016年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腰圍、體質指數(shù)、運動時間、糖化血紅蛋白對比
糖尿病教育指導廣泛應用于臨床患者教育。針對患者各自特點的個體化指導對于此家族5例患者來說效果明顯?;颊叩乃枷?、行為、遵醫(yī)行為均發(fā)生有效改變,這得益于醫(yī)護人員精細化的管理。臨床上對患者所患疾病共同存在的問題進行引導、加入個體化有效指導,能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有效改變行為、增進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更能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大多與不良生活方式相關,這一組兄妹通過連續(xù)性的糖尿病教育,治療依從性提高、生活行為明顯改變、肥胖等代謝性疾病明顯改善。在此過程中的遠程家庭訪視對促進和維護個人及家庭健康尤為重要[2]。遠程教育、電話和網(wǎng)絡回訪等方式,都是跟隨信息發(fā)展而變化的。為了促進患者康復,我們針對不同的環(huán)境選擇不同的工作方式,讓醫(yī)療行為更加貼近生活、貼近患者。這一方式的改進也是院外指導工作的延續(xù),醫(yī)務人員在工作中不斷探索及更新方法的意識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