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增義
[摘? ?要]對270名農(nóng)村初中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這些教師中存在信息意識淡薄、信息知識與能力不足、各級部門培訓失范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農(nóng)村初中;信息素養(yǎng);教育信息化
一、調查目的
信息素養(yǎng)是中小學教師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是教師提升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近年來,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不斷加大對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取得了一定成績。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也對骨干教師進行了多次國家、省市級層面的信息技術培訓,但總體上涉及人數(shù)偏少,培訓效果不佳,對農(nóng)村初中校照顧不夠,與當前正在快速推進的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步伐不匹配。由此,研究者從學校、教師及教學的視角,對農(nóng)村初中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狀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以期為農(nóng)村初中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二、調查方法
針對當前初中教師在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個方面的情況,設計了一份由17道選擇題組成的調查問卷。抽取江蘇省徐州市某縣辦學質量分別為好、中、差的初中校各3所,每校隨機抽取30名教師參加了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70份,回收270份,有效問卷100%。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信息意識。用5個題目調查了教師的信息意識,包括信息的識別與獲取,對信息的分析、判斷以及加工和評價(見表1)。調查結果顯示,教師普遍認為信息技術在平時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很大,但只有25%的教師對信息素養(yǎng)有準確的理解;有27%的教師不知道教育部頒發(fā)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對學習信息技術的態(tài)度“熱情非常高,主動學習”的教師僅占1/3;多數(shù)教師都能主動用信息技術工具寫論文、做課件,但很少有教師“能經(jīng)常收集信息,分類儲存”。
2.信息知識。用5個題目調查了教師的信息知識,包括信息基礎知識以及計算機基本知識;計算機輔助教學知識及基本技能;運用網(wǎng)絡環(huán)境進行教學的知識及運用技能;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知識及技能(見表2)。調查結果顯示,會使用Word軟件的最多,會用Excel電子表格的較少;對于聲音素材的獲取途徑,約1/3 的教師“只會其一”;對于圖像軟件,有近一半的教師不會用;有一半教師會使用兩到三種搜索引擎;有三成的教師需要培訓計算機基礎知識,有1/4的教師需要培訓應用軟件,還有部分教師要培訓課件制作方法??梢?,教師對信息知識的需求不盡相同。
3.信息能力。用4個題目調查了教師的信息能力,即教師有效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檢索能力、信息傳播能力、信息評價能力及信息應用能力等(見表3)。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均能通過上網(wǎng)搜索資料,已普遍認識到網(wǎng)絡信息即時、便捷的特性;多半教師對于資料上傳、下載及在線學習技術的熟練程度是“一般”;近一半的教師對音像、文字的編輯與處理不夠熟練,還有1/5的教師完全不會;多數(shù)教師會用PPT制作簡單的演示文稿??傮w來看,教師對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一般,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較低,處理音像資料的能力及網(wǎng)頁制作水平也較低。
4.信息道德。用3個題目調查了教師的信息道德,即在信息交流活動中應具有的信息倫理道德修養(yǎng),包括三個層次:信息道德意識、信息道德關系與信息道德活動(見表4)。調查結果顯示,教師撰寫論文時,多半沒有注明出處的習慣;大多數(shù)人對信息相關法律法規(guī)了解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多數(shù)教師對不良信息的態(tài)度模糊,甚至良莠不分。這些都凸顯了教師知識產(chǎn)權意識和信息安全意識的淡薄。
四、結論與建議
1.針對教師信息意識淡薄,加大宣傳力度。調查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初中教師的信息意識普遍淡薄,不少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信息與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學校信息化建設不僅是軟硬件環(huán)境的變革,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師的信息意識與應用能力。學校與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可以通過座談會、培訓會、校園網(wǎng)、網(wǎng)上答題以及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各類教學競賽等形式,引起廣大教師的重視,增強信息意識,提升信息素養(yǎng)。
2.針對教師知識與能力不足,加強培訓與指導。調查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僅僅掌握信息技術的一般知識和簡單應用,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加工處理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較差。因而,建立并完善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制度,運用行政手段和激勵機制,引導教師主動學習勢在必行。比如,將教師信息素養(yǎng)提升納入教育目標考核體系,建立相應的獎勵與評比機制;落實培訓的長效機制,通過輪訓制保證每位教師都有培訓機會;采取校本培訓與縣區(qū)級專家送教相結合的培訓形式等。學校要主動與各級電教館、培訓機構以及高校聯(lián)系,利用現(xiàn)有的師資、設備與計劃,分層實施教師輪訓。教師也要積極自我研修,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3.針對教師信息道德的誤區(qū),加強規(guī)范與引導。調查發(fā)現(xiàn),教師對信息道德的認識欠缺,很多教師不知道借鑒或引用他人成果卻不注明來源屬于抄襲行為,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了解甚少,不會抵制不良信息。在此,呼吁廣大教師要及時學習相關法律法規(guī),增強自控能力,樹立正確的信息倫理道德觀念,自覺抵制網(wǎng)絡不良信息的誘惑與污染,不傳播、不縱容。在信息傳播、使用與借鑒時,主動提供真實可靠的、有價值的信息,追求原創(chuàng),不抄襲他人成果,尊重他人知識產(chǎn)權,并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習慣……這些方面,學校應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進行規(guī)范與引導。
4.強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整合是指在教學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與學科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的過程,是提高師生信息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整合能夠幫助教師充盈信息知識,提升信息能力。調查表明,該地區(qū)信息化教學實踐明顯不足,學校要在研究整合的實效性方面多下功夫,以課例入手,研究信息技術介入后,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的整合、教學方式的整合、師生互動方式的整合、學生學習方式的整合、優(yōu)質信息資源的整合等,抓住若干“整合點”做文章,開展課題式研究。
5.構建切合農(nóng)村教師實際的信息素養(yǎng)評價指標體系。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正處在關鍵階段,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主管部門及培訓機構正在采取多種形式提高教師信息素養(yǎng)。但也存在一些誤區(qū),如空泛、高深的理論不適合農(nóng)村中學實際,教師聽不懂;缺乏有針對性的農(nóng)村教師信息素養(yǎng)考核指標體系,以致一些培訓缺乏層次性和系統(tǒng)性,“草根化”培訓則更少,教師學不會。建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根據(jù)各地信息化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合當?shù)亟處煂嶋H的信息素養(yǎng)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客觀權重與若干等級。
提高教師信息素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信息化建設、信息知識與信息能力的培訓上下功夫;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信息技術是教學、科研、開發(fā)與管理的工具,廣大教師要在學中用、用中學,不斷充實自己,做到終身學習。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