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鳳
摘 要:“語文味”之理念的提出,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義和精神,對當前的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具有十分明確的指導意義。“語文味”是一種文化品味,應當是語文教師對文本的“語文味”的發(fā)覺能力,應當是語文教師對“語文味”的提煉能力,應當是語文教師對“語文味的傳播能力。
關鍵詞:質(zhì)疑;朗讀;品味;積累
一、巧設問題,培養(yǎng)“質(zhì)疑”能力
在語文課教學中,變傳統(tǒng)的教師問學生答為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引領學生共同探究,可以有效地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進行自覺、自主性學習,建立平等、合作、互動的師生關系。學生要提出質(zhì)疑,必然需要進行很多思考,要提出有質(zhì)量、有價值、讓同學產(chǎn)生共鳴的問題,就需要進一步深入學習。
我在教學中,一方面利用揭題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能力。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和孩子們一起板書完課題齊讀后,問:看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學生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1)課題中的植物媽媽是誰?(2)植物媽媽有什么辦法?又如:教學《難忘的一天》,學生根據(jù)課題也能提出難忘的一天是哪天?為什么難忘?……有價值的問題。由于是學生自己提的問題,在文中找答案就更認真。
另一方面,我利用課文內(nèi)容前后變化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能力。如:教學《一分鐘》時,課文是按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敘述的,我引導學生先找到事情的起因和結果并板書,然后讓學生看板書提問題。學生很快提出:為什么多睡了一分鐘,卻遲到了20分鐘?再如:教學《難忘的一天》,我讓學生畫出我心情變化的詞后,看板書提問題,學生發(fā)現(xiàn)了“我”的心情開始又緊張又激動,怎么一下子就平靜下來了呢?
二、感受語氣,培養(yǎng)“朗讀”能力
(一)激情示范,感染學生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要培養(yǎng)學生較高的朗讀能力,必須經(jīng)過教師的長期范讀和指點。教師要在聲情并茂的、繪聲繪色的朗讀之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學生,從而使學生和老師一起對朗讀的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如教學《窗前一株紫丁香》一課時,我先請幾個學生朗讀,集體評價他們的朗讀情況;接著我滿懷深情地給他們范讀了一次,再次評價,使學生在欣賞中學會評價,學會朗讀。
(二)啟發(fā)引導,讀出語氣
低年級課文教學中,我們認識了許多標點符號。每種符號的讀法不同。特別是疑問句和感嘆句。教學時,我重視讓學生讀出語氣。如:《植物媽媽有辦法》中“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辦法?”我發(fā)現(xiàn)學生總是讀不出疑問,原來句子較長,學生沒有斷句。發(fā)現(xiàn)問題后,經(jīng)過指點學生很快讀出了疑問的語氣。
(三)加入動作,讀出節(jié)奏
二上語文教材《識字2》是用動作詞表現(xiàn)了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以三字詞的形式展現(xiàn),節(jié)奏感很強,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學時,我先讓孩子們熟悉了課文內(nèi)容后,引導孩子們發(fā)現(xiàn)課文的特點---每個詞都用動詞呈現(xiàn)。再讓學生用做動作的方法讀課文。這樣即加深了學生對每個活動的理解,又活躍了課堂,學生學習興趣高漲。
語文教學中要通過“范讀”、“感情讀”、“表演讀”等讀法,讓學生在讀中學習語言文字,感受語言的魅力。提高認識,升華體驗,養(yǎng)成語感。
三、品詞析句,培養(yǎng)“品味”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是由語言文字組成的充滿生命活力的課程,絢麗多姿的語言是語文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而缺少了語言的課堂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語文課就應該在濃濃的語文味中,在滿懷詩意的情境中,在豐富的語言想像中,讓學生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享受語言的魅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引導學生去研讀教材,品讀文本,從字里行間中體味語言的無窮魅力,使語文課返樸歸真,充滿濃濃書香。
教學《秋天的圖畫》是一篇描寫秋天豐收的美文。我從三方面引導學生品詞析句,享受語言的魅力簡單的幾筆,就把秋天美麗、熱鬧的情景勾勒出來。
(一)與文本對話,勾畫好句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課文簡單的幾筆,就把秋天美麗、熱鬧的情景勾勒出來。孩子們,你從課文的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美了呢?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品邊判斷,在書了留下思考的痕跡。學生很快畫出“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的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惫串嫷倪^程培養(yǎng)了學生對句子分析能力。
(二)品味句子,發(fā)現(xiàn)美
孩子們,你們找得很準確,那你能說說這些句子美在哪里嗎?引導學生說出a、顏色美:金黃的、紅紅的、金色的。b、比喻、擬人的修辭美:把梨子比作金黃的燈籠,把蘋果比作紅紅的臉頰,把高粱比作燃燒的火把,把稻海比作金色的波浪。c、動態(tài)美:“掛起”“露出”“翻起”“舉起”讓學生留意到恰當?shù)膭釉~能準確的呈現(xiàn)事物的形態(tài)。3、拓展練習,積累美。1、引導學生學習用顏色來形容事物。( )的太陽,( )的天,( )的樹。2、引導學生學習運用比喻句?!栂瘛??!煜瘛?。
(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擬人的手法。太陽露出——。小鳥在枝頭——
教學中教師就應努力捕捉課文的閃光點、抓住課文精妙之處,引領學生悉心品味,從一個個標點,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中去玩味語言,通過細嚼慢品,激發(fā)與作者的情感共鳴,使學生不僅能感受到人文關懷,更能得到語言智慧的啟迪。
四、結束語
總之,“語文味”是一種文化品味,應當是語文教師對文本的“語文味”的發(fā)覺能力,應當是語文教師對“語文味”的提煉能力,應當是語文教師對“語文味的傳播能力。在課堂上對“語文味”進行探究,應當是一種讓人激動和著迷的快樂體驗。
參考文獻:
[1]程少堂.《語文味研究回顧》[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版),2003(10).
[2]張鳳英.嚴旭東.《閱讀教學方法初探》[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2009(8).
[3]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徐家良.《小學語文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