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管是家長還是幼兒園的教師,都喜歡“好孩子”,而“好孩子”往往能比其他孩子獲得更多的關注,甚至是物質上的獎勵,他們就像夜空中閃亮的星星,在大人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大人眼中所謂的“壞孩子”,他們身上的“壞”是與生俱來的嗎?他們身上難道就沒有閃光點嗎?文章對此進行分析。
關鍵詞:“好孩子”;“壞孩子”;欣賞;寬容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9-11
作者簡介:吳海燕(1984—),江蘇鎮(zhèn)江人,副園長,幼兒園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幼兒音樂活動游戲化。
案例:他叫譚XX,長得很英俊,每天早上都來得很早,為的是第一個拿入?yún)^(qū)牌。今天也不例外,一早他就來到幼兒園,說了句:“老師早!”然后就獨自一人站在了入?yún)^(qū)牌前,站了一會兒,自言自語地說:“我想當大蘿卜,讓他們所有的人都不能把我拔起來?!闭f完,拿著自己入?yún)^(qū)牌來到了表演區(qū),把大蘿卜的圖片掛在了脖子前,坐在那兒等其他小朋友。沒過一會兒,昊昊來了,譚XX跑過來拉著昊昊的手說:“選表演區(qū),我當大蘿卜,你當小狗,你來拔我?!标魂豢匆矝]看說:“我今天要開小火車?!闭f完就走進了益智區(qū)。譚XX又一個人坐在那兒,手里開始翻故事書。
沒過多久,陸續(xù)又來了幾位小朋友,都選擇了各自想玩的區(qū)域游戲,這時嘉嘉跑過來說:“譚XX,我們一起玩拔蘿卜吧!”看到有伙伴來找自己,譚XX非常高興,放下手中的書說:“好吧!我當大蘿卜,那你當什么呢?”嘉嘉想了會玩兒說:“我當小姑娘!”兩個人表演的《拔蘿卜》開始了,譚XX扮演的“大蘿卜”每次都以不同的姿勢被拔出來,惹得嘉嘉哈哈大笑。后來的幾位小朋友看見譚XX和嘉嘉表演得很開心,也加入了進來,沒玩一會兒,嘉嘉提議說:“我們換一個人來當大蘿卜吧!”這下譚XX就不樂意了,一把推開嘉嘉說:“不行,我就當大蘿卜!”說著雙手將大蘿卜握在胸前,就怕被別人搶去。僵持了一下,一位小朋友說:“那我們表演別的故事吧!”小朋友們紛紛丟下“拔蘿卜”的角色牌,離去了。
評析:大家為什么都不愿意和譚XX一起游戲呢?
幼兒自身的原因:活潑、好動、任性是幼兒時期孩子的主要特征,且好奇心強。
家庭的原因:譚XX平時都是奶奶帶的,爸爸媽媽平時對他比較溺愛,只要他提出的要求都一一答應,只要他不吵不鬧就行。有時他太調皮,奶奶看不下去,回家對他狠狠打一頓,以“武力”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班集體的原因:譚XX似乎是班級幼兒中的“另類”。在晨間鍛煉時,小朋友們都躲著他;在教學活動中,小朋友的椅子都離他遠遠的;在區(qū)域活動中,小朋友看見他就會躲得遠遠的。但就是這樣一位“調皮”的男孩,在剝蛋殼時,表現(xiàn)出色,得到了老師和小朋友們的贊許,第一次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榜樣”。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社會領域”提到:能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幼兒,使幼兒切實感覺到自己被尊重。當幼兒表現(xiàn)好的行為,教師要多給予具體、有針對性的肯定和表揚,讓他對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有所認識,并感到滿足和自豪。具體策略有以下幾種:
一、以欣賞的眼光發(fā)現(xiàn)幼兒身上的閃光點
幼兒們的天賦品行是不同的,要使每個幼兒在各自的起跑線上得到最大的發(fā)展,這就需要教師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幼兒,用欣賞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將其放大,運用其優(yōu)點轉化其缺點。如譚XX小朋友雖然調皮搗蛋,但是在老師細心觀察下,發(fā)現(xiàn)他是一名很有禮貌的小朋友,不管看到誰都會大聲問好。老師發(fā)現(xiàn)了譚XX這個閃光點,及時將它放大,在全班幼兒面前表揚了他,并讓大家都向他學習,幫助其在集體面前樹立了榜樣的形象,同時也促使幼兒為了榮譽感爭做好寶寶。
二、“合理利用”幼兒的剩余精力
調皮幼兒的特點——好動、閑不住,有用不完的精力,所以我們要讓這些幼兒有事可干,使他們多余的精力得到宣泄。如在游戲結束時,邀請他們一起幫忙整理東西;在午餐前,請他們分配飯碗、飯勺;午睡起床時,請他幫助其他小朋友穿衣服;在體育活動中,請他做小老師,帶領小朋友做一些簡單的運動;等等。
三、以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幼兒
當調皮的幼兒犯錯的時候,教師往往會用否定、消極的語言與幼兒對話,當“好孩子”犯錯時,老師會用緩和、委婉的語氣與幼兒對話,生怕傷害幼兒。其實,調皮的幼兒也希望經(jīng)常能夠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們做出的一些過激的行為目的都是想得到老師的關注,他們渴望得到老師的鼓勵和表揚。因此,當調皮的幼兒犯錯時,老師要指出他們的錯誤,同時也要給予一定的表揚和鼓勵,激勵他們朝正確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季湄,肖湘寧.幼兒園教師[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姚 藝.建立“以人為本”的幼兒園管理模式[J].學前教育研究,20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