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千雙
[摘要]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要求從數學的根本上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數學的學習應從具體的、有意義的生活情境引入。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生活實踐出發(fā),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情境,利用生活認知手段,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認識數學、學習數學,也有助于推進學生學習思維、學習智力、綜合素質的提升和發(fā)展。教師從不同角度展開教學切入,引導學生學會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整合生活與數學的相關信息,體現教學多元性、智慧性等特征。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靈動課堂
小學數學與學生生活認知有較高契合度,教師引入生活化教學意識,從生活角度展開教學設計,給學生帶來豐富學習認知機會,促進學生學習認知的立體性成長。在教學設計時,教師結合學生生活經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運用生活化教學語言設計生活化訓練,拓展學生的生活認知域度,從不同視點出發(fā)給學生帶來豐富學習感知,成功打造靈動多元數學課堂。
一、情境生活化,引發(fā)課堂積極因素
小學學生思維靈動,大多呈現活躍性,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具有較強敏感認知能力。教師利用生活視角展開教學情境設計,自然能夠成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順利開啟學生數學思維。在實際操作時,教師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教學調查,對教材生活化屬性、學生生活化意識等因素展開調研分析,為生活化教學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其次,是對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方法展開篩選和優(yōu)化,創(chuàng)設能夠給觸動學生心靈的教學情境。
小學數學情境創(chuàng)設需要考慮多種因素:首先,要考慮學生接受度,只有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經歷,才是最為適合的;其次,要引入多重比較方法,讓學生在比較中獲得清晰認知;最后,要關注其展開形式,把握好投放時機。如教學《毫米的認識》一課,教師拿出一張銀行卡,讓學生估算它的厚度有幾毫米。由于學生對銀行卡比較熟悉,紛紛給出自己的判斷?!?毫米”“2毫米”,學生猜測之后,教師拿出直尺實際測量,銀行卡實際厚度大約為1毫米。為了讓學生能有更直觀的認知,教師讓學生找出手邊的幾種物品,先估算其厚度,然后,進行實際測量,看與自己的猜測有多大誤差。學生們積極行動起來,主動對課本、文具盒、桌面等物品展開學習探究,并很快建立了毫米概念。
教師先用銀行卡作為教學引導,點燃了學生求知欲望,學生大多喜歡實際操作,自然會對實際測量有濃厚興趣。學生在反復猜測和驗證過程中,對毫米概念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教師針對學習內容,利用學生的認知基礎,展開生活化設計,給數學課堂帶來了強勁的動力。
二、語言生活化,貼近學生思維認知
教師用生活化語言教學時,學生會感覺更為親切自然,接受更為順暢。所謂生活化語言,是從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出發(fā),提升教學語言的靈動性,與學生學習認知基礎形成高度匹配。教師個人魅力構建時,其語言是重要的因素,學生對教師評價時,往往看重教師教學語言特點。如果教師語言生動活潑,學生會給出更多認同感,課堂教學自然呈現活躍景象;反之,如果教師語言過于呆板生硬,學生會產生厭倦感,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
例如,在學習《千米的認識》一課時,教師是這樣進行課堂導入的:同學們剛剛上完體育課,累不累?。繉W生異口同聲:累。有學生還補充道:我跑了五圈,累死啦。教師說,跑五圈不算太多啊,我早上晨練都要跑四千米。大家知道四千米要比圍著操場跑五圈要多多少米嗎?學生大多搖頭。也有學生知道:操場一圈是400米,5圈是2000米,是老師跑的一半距離。其他學生顯得很驚訝。教師繼續(xù)引導:大家知道從家里到學校有多遠嗎?如果用千米計算,大約是幾千米呢?學生開始熱議,并給出自己的判斷:3千米、4千米、6千米。教師讓學生平時實際測量一下,步行計算步數、騎車計算車轱轆轉數、坐車看公里表,學生學習熱情被點燃,急切想親自測量一下。
課堂上,師生互動非常融洽,得益于教師教學語言的運用。親切的話語、誠懇的教態(tài),讓學生消除了隔閡感,與教師一同探索生活中的數學,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學習認知。
三、訓練生活化,實現教學認知接軌
數學習題訓練是強化學生學習認知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訓練內容篩選、訓練形式設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認知基礎,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生活化訓練設計,這樣,學生參與訓練的主動性會大大增加,訓練效果也會有所提升。學生生活中有豐富訓練素材,教師在具體搜集篩選時,要不斷探索新角度,依據學生學習實際需求給出訓練提示,以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習訴求。教師要幫助學生實現新舊數學認知的有效接軌,順利啟動學生數學學習思維,這是我們數學教師需要正視的課題。
數學課堂訓練設計要貼近學生生活認知,教師需要提前做好學情調查。如學習《噸的認識》一課時,大多數學生對這個級別的重量單位缺少認知,要幫助學生順利建立噸的概念,教師需要給出更多認知思維考量。有一位教師在課堂引導時便展開訓練:狗熊、老虎、馬、牛、大象、小松鼠要去參加森林運動會,來到一座小橋,發(fā)現小橋旁有一個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噸”。請問哪些小動物可以過橋?如何過?由于學生們特別喜歡小動物,教師提問后,課堂學習氣氛瞬間活躍起來,大家開始議論紛紛。有學生說:1噸等于1000千克,這大象自己就超過1噸了,它是不能過這橋的。狗熊、老虎和小松鼠加一起也不到1000千克,它們可以一起過橋。馬和牛體重大多在1000千克以內,它們只能單獨過橋,如果兩個一起上橋,這橋也會被壓垮的。有學生給出補充:如果這牛和馬體重過大,超出了1000千克,也是不能過橋的。學生對噸的認知逐步建立起來。
噸是一個比較大的重量單位,學生對此缺少一定認知,但學生從動畫片中早早認識了熊、馬、大象、牛這些動物,自然也能夠了解動物的體重等信息。教師從這個角度來引導學生,學生自然會在主動探索中學習教學知識。
四、遷移生活化,塑造學生核心素養(yǎng)
要重視數學課堂教學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在能力遷移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為學生設計更適合的學習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培養(yǎng)數學素質和能力。數學認知構建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教師作為教學設計者、發(fā)動者,需要有明確的操作方向,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的數學學習意識,不僅能夠有效鞏固數學認知,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也有重要意義。
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是數學生活化設計的重要方向。教師結合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對學生最為關注的生活現象展開數學探索學習,可以順利達成數學學習目標。如學習《萬以內加、減法的整理與復習》時,教師設計一個實踐活動:明天我們要去野外郊游,每一名學生都需要準備一些食物和錢?,F在分組統計一下,每一個小組需要帶多少食物和多少錢。學生聽說要去郊游,自然是非常興奮,積極參與到小組統計活動中。小組組長負責統一調度,小組成員紛紛報出自己的數額,大家利用加法展開統計。很快,各個小組統計結果出來了。教師逐一看過各個小組的統計結果,給出了修改意見:我們去郊游,不需要帶這么多食物和錢,每人都需要減去一部分,大家再運用減法運算進行調整。就這樣,教師讓學生反復進行加法和減法操作,幫助學生鞏固學習認知。最后,教師讓每名學生回家征求家長意見。學生回家之后,自然會延續(xù)課堂學習活動,繼續(xù)展開運算練習。
圍繞郊游展開數學學習訓練,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學習認知構建,這正是教師所極力追求的。教師之所以反復讓學生修改數字,就是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練習機會。
小學數學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具有較高推廣價值。學生依據生活認知展開數學學習,不僅能夠獲得鮮活的學習感知,還能夠激活學生學習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
參考文獻:
[1]馬會平.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小學數學生活化若干問題簡析[J].出國與就業(yè),2011,(08).
[2]劉景標.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科教文匯,2012,(12).
[3]馬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之探討[J].科教文匯,2013,(02).
(責任編輯 陳始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