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敏
摘 要:讓語文簡單一點,所謂簡單,就是引導學生認真的傾聽;指導學生適當?shù)卣f;帶領學生廣泛地閱讀;鼓勵學生實實在在的寫作。
關鍵詞:語文;簡單;聽;說;閱讀;寫作
當下,新課程改革這臺大戲正在中小學教育平臺上轟轟烈烈地上演著,各路名家的各種語文思潮紛紛涌現(xiàn),各派名師的各式新鮮主張也粉墨登場。于是,語文熱鬧起來了,語文被冠上了種種頭銜:深度語文,本色語文、綠色語文……作為一名一線的語文老師,我以為無論用什么外在形式來包裝語文,語文終究超越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這一特性,它是語文的靈魂!語文也終究不能離開“聽、說、讀、寫”的扎實訓練,它們是語文的“四肢”;也終究不能繞開字、詞、句、篇和章的學習和品味,它們是語文的五官。只有靈魂純凈,四肢發(fā)達,五官端正,內(nèi)容豐富才是真實的語文、健康的語文!因此,我常想:熱鬧是你們的,我只想讓語文簡單些。
新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朱永新教授說過:教語文其實很簡單,說簡單點就兩個字“讀和寫”,說復雜點“四個字”多讀多寫。讓語文簡單點才是語文教育的正途。所謂簡單,我以為就是引導學生認真地傾聽;指導學生適當?shù)卣f;帶領學生廣泛地閱讀;鼓勵學生踏踏實實地寫作。
一、 引導學生認真地傾聽
口語交際能力是學生立足現(xiàn)代社會的必備能力。傾聽是關系到學生能否和他人建立正常的、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前提。養(yǎng)好傾聽習慣也是為人的重要修養(yǎng)。那么,如何培養(yǎng)傾聽能力呢?
在課前活動中培養(yǎng)。傾聽能力的提高必須依據(jù)言說訓練。課前三分鐘活動不僅訓練說,也訓練了聽的能力。每天安排一名同學上臺說,要求同學認真聽且能聽懂演講的中心內(nèi)容,立場觀點。在課文朗讀中培養(yǎng)。中學語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語文課堂應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讓學生聽字正腔圓的課文朗讀,這樣能訓練學生聽的能力。也能在傾聽中漸漸享受語文之美。在課外活動中訓練。用活動促聽,學校年級每學期舉辦聽說競賽。主要做法是:播放一段新聞或廣播,要求學生根據(jù)聽得情況,寫出新聞或廣播的主要內(nèi)容;鼓勵學生用手機下載“喜馬拉雅”“荔枝”APP,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碎片的時間聽美文時文。還可以推薦學生加入一些讀書會。學生可以利用邊角時間聽一聽書。
總之,語文老師要捕捉教學契機適時引導學生學會傾聽。
二、 引導學生適當?shù)卣f
美國政界要人說過“個性和口才的能力比外語知識和哈佛文憑更為重要”。好口才,好人生。能說會道不僅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技巧,更是一項立足社會的能力。然而,長期以來高中語文教學忽略了說的訓練。學生在課堂唯一的說話機會是課堂提問,可是一節(jié)課教師所提問的學生有幾個呢?這就導致高中生語言交際能力較弱。學生中普遍存在講話不流暢、思路不清晰,說話不適時宜也不達意的現(xiàn)象。因此引導學生注意口語交際,在不同的交際場合,對不同的交際對象進行恰當?shù)匮哉f,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
課前三分鐘的活動,為訓練學生言語交際能力和語文學習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以學生為主體,每一節(jié)課安排一到兩位同學上臺活動;學生或演講或評點時政或詩詞推薦,或美文共賞。隨著活動的逐步鋪開,活動形式和內(nèi)容的應推陳出新。
排在普通高中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首位的是,語言建構與運用。要求學生“能理解并掌握漢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guī)律,能憑借語感和語言運用規(guī)律有效地完成交際活動;能依據(jù)具體的語言情境有效地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與不同的對象交流溝通”。“說”的能力培養(yǎng),正是將學生置于一個特殊的語境中,讓學生用言語展開交際,提高了說的能力也提高了語文的素養(yǎng)。
三、 帶領學生廣泛地閱讀
古有,“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的讀書佳話;今有,每年4月23日的全世界超過72億人參與的“世界讀書日”活動;還有我黨十六大關于“建設學習型社會,開展全民讀書活動”的重要舉措。腹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質(zhì)華。讀書是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閱讀是影響著一個人氣質(zhì)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讓語文簡單點,語文老師務必帶領學生開展不簡單的精深閱讀活動。
那么讀什么書呢?需要讀好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世界中學生很容易迷失方向,拋開那些使人中毒的壞處不談,僅就思想內(nèi)容健康的書來看,其中也多為供人消遣而作,其思想淺浮,知識含量不高。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選擇閱讀書籍,這是有效閱讀的前提。
一是經(jīng)典書。經(jīng)典名著是人類精神寶庫中最絢麗的組成部分,凝聚著作者對人生、社會和時代的思考。世界各界推薦的中外名著集合到一起,大約有上千本,孔慶東教授在百家講壇上說過“只需從那上千本的經(jīng)典中選擇五十本來讀,您一輩子就是一個大寫的人”,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盡可能把這些經(jīng)典分出差異,從時代,國別類別上分散開來。如中國古代之經(jīng)典,可推薦學生從讀《聲律啟蒙》《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等國學經(jīng)典開始,接著讀《唐詩宋詞》,再讀《東周列國志》《三國志》《中華上下五千年》《四大名著》等。中國現(xiàn)代兩大經(jīng)典書,那便是魯迅和毛澤東,引導學生去讀他們的書,可以了解中國的現(xiàn)代社會。針對世界上那些對人類有影響的國家,我們可以從每個國家的書籍中挑一本有代表性的書來讀,因為要了解一個國家就要先讀他的名著,名著往往蘊含那個國家的精神內(nèi)涵,只有這樣,才不會被非常淺浮的流行文化牽著鼻子走,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能理性的去批判和接受。
二是技能書。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等的綜合表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可以理解為,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xiàn)出的比較穩(wěn)定的,最基本的,適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學識,能力,記憶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內(nèi)容。而閱讀技能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這些素養(yǎng)。比如引導學生閱讀,美國作家科里帕特森約瑟夫的《關鍵沖突》和《關鍵對話》,可以幫助學生用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利用各種溝通技巧,把人際關系的危機轉(zhuǎn)化為合作共贏,可以成就更快樂的人生。再如,引導學生去閱讀日本工業(yè)傳奇秋山利輝的《匠人精神》,學生可精讀書中濃縮了禮儀、感謝、尊敬,關懷,謙虛等的三十條匠人須知,學習書中傳達的真正匠人精神,可以淬煉心性,養(yǎng)成自己,可以喚醒學生一流的精神。一個人若要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社會若要有凝聚力,必須重拾匠人精神。endprint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教育要回歸常識。他特別強調(diào)常識就是讀書,要圍繞讀書辦教育。
四、 帶領學生踏踏實實的寫
萬丈高樓平地起,“聽”“說”“ 讀”的訓練是積累,是吸收知識的過程,“寫”就是輸出和傾吐的過程?!皩憽笔菍W生學習、運用語言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是學生語言文化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然而,我們的作文現(xiàn)狀不容樂觀,大多數(shù)學生存在“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困惑。簡單語文就是要指導學生實實在在的寫,這是語文學科的使命,也是語文人的責任。
寫什么?首先,寫作的素材來源之一是生活。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岸弥鵀槁?,目遇之而成色”,關注生活中的事物和景物,積累寫作素材。接著,我啟發(fā)學生思考,作文有一個重要的社會作用,即為人們提供思想養(yǎng)分,讓人們知事明理。生活中,有些事具有鮮明的思想啟示性,或精神感召力。學生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就會善于發(fā)掘,精于提煉,關注生活,善于思考,寫作素材俯拾即是。
寫什么?首先,堅持不懈推進“小小作文”的寫作嘗試,小小作文,小在用時,每天三十分鐘足矣;小在篇幅,一兩百字就好;小在目標,一次一個訓練點;小在主題,可以寫一日所思,可以寫人物評述,可以寫讀后感;可以是一篇解說詞,也可以是一次開場白;可以寫一篇作文的開頭,也可以寫一篇作文的結尾??傊?,小中見大,這樣可以養(yǎng)成學生動筆寫的習慣,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可以想說就說,可以想寫就寫。
其次,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寫規(guī)范的議論文,從審題立意到布局謀篇;從標題擬寫到開頭結尾;從命題作文到材料作文;或者引論、本論和結論,或者起承轉(zhuǎn)合,或引議聯(lián)結——總之,力求既面面俱又中規(guī)中矩,實實在在地進行寫作訓練。
綜上所述,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學習的整體能力,它們之間互相聯(lián)系、互相促進。身處新課程改革前沿的語文教師與其在那兒熱熱鬧鬧的空談語文發(fā)展,還不如老老實實,扎扎實實地加強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讓語文學習簡單點:每天多聽一點,多說一點,多讀一點,多寫一點。語文,也就是這么簡單。熱鬧是你們的,我只想讓語文簡單些。
參考文獻:
[1]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