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芳
摘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一些低年級語文教師對文本中個性化的、有價值的“言語形式”關(guān)注還不夠深入,解讀也不夠到位,沒有較好地運用文本這個例子來指導學生進行語言的學習和實踐,致使大量附著于文本的“言語營養(yǎng)”白白流失。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言語營養(yǎng)”非常豐富,教師要根據(jù)課程標準和具體的學情,聚焦文本詞語,捕捉典型句式,關(guān)注修辭手法,培養(yǎng)學生不斷積累和正確運用祖國語言的自覺意識。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教材資源;言語營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12B-0042-03
在平時的聽課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低年級語文教師比較注重識字、寫字和朗讀。比如在閱讀課上,側(cè)重于讀中“感知”“了解”“體會”,但其“感知”“了解”“體會”的大多是文本的內(nèi)容。對于低年級文本中的個性化的、典型的、有價值的“言語形式”,諸如詞語的優(yōu)美、句式的新穎、修辭的妙用等等,關(guān)注得還不夠深入,解讀也不夠到位,沒有較好地運用文本例子來指導學生進行語言學習和實踐,致使大量的附著于文本的“言語營養(yǎng)”白白流失。
這里所說的“言語營養(yǎng)”,更多的是指低年級語文教材中表達效果獨特的詞語、標點、句子或修辭等極具學習價值的“言語形式”。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年段的特點,低年段閱讀教學中,教師應(yīng)重點引導學生感知、品賞優(yōu)美的詞語,或新鮮的、獨到的、個性化的語言及典型的句式。
一、聚焦文本詞語,發(fā)掘“言語營養(yǎng)”
細讀低年級的文本,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言語營養(yǎng)”非常豐富,尤其是隨文出現(xiàn)的大量的鮮活詞語更是俯拾即是。小學低年級是學生學習詞語的重要階段,語文老師應(yīng)以敏銳的專業(yè)視角,去發(fā)掘文本中個性化的典型的詞語,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關(guān)注、感受言語形式,汲取言語營養(yǎng)。
1.感知疊詞的妙用
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了不少疊詞,這些疊詞增加了語言的形象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如《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課中“大大的”“清凌凌”“彎彎的”“小小的”“靜靜地”等等。為了讓學生感知疊詞的妙用,在揭示課題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比一比,“大的荷葉”與“大大的荷葉”的區(qū)別所在,引領(lǐng)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真切體會“大”字重疊后的生動形象的表達效果,再讓學生仿一仿、練一練。如“紅的蘋果”“甜的蘋果”,要讓它們變得更紅、更甜,可以用疊詞“紅紅的蘋果”“甜甜的蘋果”來表達。再如《世界多美好》一課中的“藍湛湛”“綠茵茵”“碧澄澄”等疊詞,《小松鼠找花生果》中的“綠油油”“黃燦燦”等疊詞,其兒童化的語言特點,如能被語文教師捕捉到,并生成課堂教學的新資源,就能給學生提供可視、可聽、可觸摸的強烈感覺,增加學生的“言語營養(yǎng)”。
2.體會動詞的生動
出現(xiàn)在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每篇都是經(jīng)典美文,尤其是文本中精心提煉的動詞,往往能準確生動地傳情達意。像《春筍》中出現(xiàn)了“喚醒”“沖破”“掀翻”“冒出來”“裹著”“迎著”等大量的動詞,傳神地表現(xiàn)出了春筍破土而出、奮發(fā)向上的旺盛生命力,給人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形象之美。像《木蘭從軍》一課中“披”“跨”“渡”“過”等一系列動詞,看似簡單無奇,卻再現(xiàn)了木蘭的英勇善戰(zhàn),女英雄木蘭的威武形象躍然紙上。備課時教師需要用一雙慧眼,去遴選教材中的言語材料,在課堂上提煉出有針對性的訓練點,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感知、學習、運用動詞,培養(yǎng)低階段學生不斷積累和正確運用動詞的意識和自覺性。
3.品味近、反義詞的準確
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的近義詞和反義詞,也值得引導學生去關(guān)注、學習。對文本中一些意思相近或相反但內(nèi)涵有微妙差異或截然相反的詞,教師在備課時應(yīng)保持高度的敏銳,精心預(yù)設(shè)“言語營養(yǎng)”。像《“黑板”跑了》一課中就出現(xiàn)了三組近義詞,分別為:心算—計算—演算、突然—忽然、急忙—連忙。在閱讀教學中,結(jié)合具體語境,讓學生初步感知同一個意思可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著不同的含義。而對于文本中的反義詞,也應(yīng)加強隨文感知和積累。例如,《魯班和櫓板》一課中的一對反義詞“吃力—省力”,傳神地刻畫出了魯班愛觀察、善聯(lián)想、能創(chuàng)造的性格特征,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在教材中走一個甚至幾個來回,看看分別從哪些詞句中讀出了“老艄公撐船的吃力”和“老艄公撐船的省力”,由此滲透對反義詞的推敲訓練。這樣的甄別對學生語言營養(yǎng)的吸納有著重要的價值。
4.觸摸短語的形象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得比較多的短語是偏正短語。像《放小鳥》中的“綠色的羽毛”“黃色的嘴巴”等等,就是“的”字結(jié)構(gòu)的偏正短語,《問銀河》中的“清澈的河水”“寬闊的河道”“寬廣的河面”“雄偉的斜拉橋”等等,也是“的”字結(jié)構(gòu)的偏正短語。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關(guān)注、觸摸、積累,加了修飾部分的短語往往能使描寫的事物更具體、生動、形象。又如,《云房子》一課中出現(xiàn)了“傻傻地橫著”“美美地開著”等“地”字結(jié)構(gòu)的偏正短語,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這些詞的后面為什么跟著的是“地”而不是“的”,使學生知道,“地”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形容“地”后面的動作,說明“地”后面的動作是怎么樣的。
當然,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具有營養(yǎng)價值的詞語遠不止上述所提及和闡述的。對于文本中承載著表情達意的關(guān)鍵詞、表達精準的數(shù)量詞、擬聲詞,或者是具有特殊運用方法的標點符號等等,教師都應(yīng)該有效捕捉,有意而為,將學生引向言語學習的更深處。
二、捕捉典型句式,提煉“言語營養(yǎng)”
選到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為學生進行語言習得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資源”。就拿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句子來講,它們或句式工整,或優(yōu)美暢達,或生動形象,或結(jié)構(gòu)獨特。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把握這些句式特點,隨文進行語言學習,就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當然,囿于年段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對于教材中具有特殊結(jié)構(gòu)的句子特點,學生不一定都去了解,但作為語文教師則應(yīng)有意識地滲透和啟發(fā)。endprint
1.積累個性鮮明的句式
實踐證明,篩選那些最能夠凸顯文章特色的典型的句式,讓學生品賞誦讀、慢慢習得,對于提高學生個性化的語言素養(yǎng)大有裨益。比如《秋游》中的“農(nóng)田里,稻子熟了,高粱紅了,棉花白了”一句,其富有情趣的短小整齊的句式,生動地描述了秋天豐收的景象,孩子們快樂的感覺油然而生。再如《美麗的丹頂鶴》中“它的腿長,脖子長,嘴巴也長”等描寫丹頂鶴姿態(tài)的句子就值得細細玩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一讀,想一想,句中為什么要加個“也”字?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感悟到:因為丹頂鶴的腿、脖子、嘴巴都很長,前面用了兩個“長”字,到第三個的時候就需要加一個“也”。學生知道了,如果是共同的特征,到最后一個的時候,一般要加上一個“也”字。
低年級教材中這類個性鮮明的句式比比皆是,我們要善于把握課文的言語特征,因文而異,發(fā)掘藏在別具一格的文本中的“言語形式”。
2.習得獨特的句式表達
形式服務(wù)于內(nèi)容。課文要呈現(xiàn)特殊的文本內(nèi)涵,作者往往會采用一些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這就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資源”。譬如,教學《誰的本領(lǐng)大》時,有兩個獨特的句式可以引導學生感知體會。一句是“那還不容易!”還有一句是“這有什么難的!”兩個句子都使用了感嘆句,表達出了風和太陽的狂妄,而不同之處則體現(xiàn)在表達效果的奇妙上。第一句在“不容易”之前加了“還”,表達了強烈的“容易”之意;而第二句在“難”之前加了“有什么”后,意思變成了“不難”了。教師要抓住這些與眾不同的精彩語句展開教學,讓學生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日常的實踐之中,從而促進語言的內(nèi)化。
3.關(guān)注復(fù)雜句式的滲透
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已出現(xiàn)了一些強調(diào)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或語序的比較復(fù)雜的句式了。出現(xiàn)得比較多的是“有的……有的……”句式,這樣的句式表述清楚明了,便于低年級學生模仿、遷移和運用。像《螞蟻和蟈蟈》《歡樂的潑水節(jié)》等課文中都有這樣的比較復(fù)雜的句式。
出現(xiàn)在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句式,是一種重要的語言形式。例如《美麗的丹頂鶴》中就有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句式:“傳說丹頂鶴是神仙的旅伴,所以人們又叫它‘仙鶴?!庇秩?,《鳥島》一課中還出現(xiàn)了同一個句子中既有轉(zhuǎn)折又有因果關(guān)系的復(fù)雜句式:“他們伸手就能捉到幼鳥,隨處都能拾到鳥蛋,可是卻沒有人去碰一下,因為大家都知道鳥是人類的朋友?!痹陂喿x教學中,關(guān)注或滲透關(guān)聯(lián)句式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句子和句子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形式,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三、關(guān)注修辭手法,配置“言語營養(yǎng)”
低年級語文教材中運用得比較多的修辭手法,應(yīng)該是比喻和擬人。就以《東方明珠》一文為例,文中既有“上海廣播電視塔,真是一顆美麗的東方明珠”這樣的比喻句,又有“這座塔,頭頂藍天,腳踩大地,像一個巨人”這樣的比擬句。比喻、擬人句是小學生最早接觸的修辭手法,但由于課程標準對語文修辭教學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以及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對修辭教學的漠視,導致學生對比喻、擬人等富含言語營養(yǎng)的修辭手法感知不準,使用不當。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應(yīng)該對此類句式保持高度的重視,在具體語境中引導學生感知其形象,品味其情趣,觸摸其溫度。
《小池塘》一課中就出現(xiàn)了大量的“比喻句”,如“池塘里的水波一閃一閃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薄俺靥吝叺奶J葦長起來了,像長長的睫毛。”“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鵝?!苯虒W時,教師必須抓住文本中特有的言語現(xiàn)象,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去認識、了解“比喻句”,生成有價值的“語言營養(yǎng)”。
又如,在《大海睡了》這首兒童詩中,作者運用了一系列擬人的手法。詩中“風兒不鬧了,浪兒不笑了,深夜里,海睡覺了”等句,便是擬人手法的巧妙運用。在教學中,不妨通過讀一讀、想一想、演一演、仿一仿等形式,引領(lǐng)學生初步建立起對擬人句式的感性概念。
“關(guān)注表達形式”“習得表達方式”是當今小學低年段語文教學基本的教學內(nèi)容。閱讀教學中關(guān)注言語形式,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具有“言語形式”的自覺意識。我們必須撬動“言語形式”這個杠桿,注重對文本言語形式的體味,為學生的言語生長點不斷輸入必要的“營養(yǎng)”。
責任編輯:宣麗華
Mining Resources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nriching Students Speech Nutrition
TANG Xiao-fang
(Wuzhong Suyu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128, China)
Abstract: In daily teaching practice, some Chinese teachers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customized and valuable speech forms in texts with insufficient interpretation, causing them to fail to guide students into language learning and practice by using the examples of texts. Consequently, a large amount of speech nutrition in texts is lost in vain. As is known to us all, speech nutrition is extremely rich in underclass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according to curriculum criteria and concrete learning situations, develop students awareness of constant accumulation and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by focusing on words and phrases, capturing the typical sentence patterns, and attending to rhetorical device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resource; speech nutritio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