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作為語言交際的四大基本技能之一,是學生的語言交際運用能力以及語言綜合技能的體現,隨著高考改革進程的推進,英語寫作教學也引起英語教師的重視。過程性寫作是否適用于高中英語教學,成為本次研究的核心問題。
【關鍵詞】過程性寫作;高中英語;行動研究
【作者簡介】鄭婷婷,浙江師范大學。
本次行動研究是“調查—規(guī)劃與行動—反思”的循環(huán)歷程,整個研究歷程是發(fā)現問題、擬定行動方案、執(zhí)行行動方案、評鑒修正行動方案的循環(huán)模式,在行動歷程中搜集資料,并進一步分析資料,最后提出這個報告。
一、研究對象
浙江省某附屬中學是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學生生源較好。筆者行動研究對象教師C,任教十余年,擔任高一段英語組備課組長,曾榮獲省優(yōu)質課評比一等獎,是一位教學經驗豐富、有自己教學風格以及教學想法的教師。任教的班級高一(16)班是高一段的理科實驗班,共51名學生,其中男生28人,女生23人。英語成績整體水平處于實驗班中后段。而且理科實驗班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偏科現象,大多的學習時間會花在理科,而英語的學習時間不容樂觀。
二、前期觀察
1.課堂觀察。由于課時有限,寫作課不會單獨安排為一個課時,往往在閱讀課或練習課之后剩余的時間講解或者布置寫作任務。在課堂觀察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C老師寫作課堂的主要教學活動包括:點評、講解范文、講解易錯點、范文例句講解、分析寫作體裁以及點撥審題要點。
2.訪談、作文收集。筆者收集了高一(16)班兩次單元作文寫作以及一次月考作文,經統(tǒng)計發(fā)現學生寫作中存在以下問題:詞性不分、用詞不當;時態(tài)錯誤;語義不清;審題不當;語氣不當;內容空洞。
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訪談、學生訪談、寫作課堂的觀察以及學生寫作的統(tǒng)計,筆者體會到了學生對于英語寫作的茫然心態(tài),尤其是在寫作詞匯運用于準確表達上的需求,甚至會有些學生對于英語寫作比較抵觸。針對這一現象,筆者作出了以下幾條假設:英語教師忽視詞匯教學;對于寫作教學訓練力度不夠;課堂上教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寫作練習;寫作批改形式單一;學生課外閱讀以及寫作相關表達積累過少。
3.調查問卷。根據寫作教學初期發(fā)現的問題和筆者的假設,筆者在2017年11月對高一(16)班的學生進行了關于英語寫作方面的問卷調查,調查目的是為了能夠了解學生的英語寫作方式及寫作的主要障礙,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的寫作學習。
結果顯示,18%的學生對英語寫作不感興趣;只有13%的學生喜歡英語寫作;59%的學生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英語寫作的;95%的學生表示高中英語寫作很重要;而對自己的英語寫作表示滿意的學生為0,38%的學生不滿意自己的英語寫作。
三、行動方案和研究計劃
根據前期筆者發(fā)現的問題,筆者制定了一下行動研究實施方案
四、行動方案的實施
經與教師C協(xié)商,筆者選取高中英語必修2UNIT2的寫作做過程性寫作訓練。教師C以課本內容為基礎進行頭腦風暴、句子翻譯練習,穿插語言點教學,之后讓學生改寫課文,寫出大綱,并進行自評。接著四人一小組互評,互評結束后收集交由教師評價,然后進行第二、第三稿的撰寫。這樣收集到了后測的數據。
五、結果與反思
經比對第一稿和第二稿,筆者發(fā)現第二稿的文章語法錯誤大大減少,詞匯運用更加得當,句型變得豐富多樣了。對于文章細節(jié)描寫的處理,經過幾次修改更加細膩了,而有意識地使用一些銜接詞也讓文章更加流暢了。筆者對前測訪談的兩位學生進行了又一次訪談,經訪談,學生表示課堂上的頭腦風暴使自己寫作的思維更加開闊,對于老師上課提到的語言表達也能很好的記錄下來進行運用;自評的效果好像一般,自己感覺挑不出太多的錯誤,但是同伴互改受益很大,看到了其他同學的不同思維以及表達,也在其他同學給自己的修改中學習很多。但是會在表達上有不同意見,還是覺得老師批改比較權威。
通過研究數據的分析,筆者發(fā)現過程性寫作提高學生寫作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對拓展寫作思維、提高寫作表達準確性均有幫助,讓學生有話可說;在寫前準備階段的活動中,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時,逐步產出語言的過程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增強了學生的寫作信心;教師反饋評價中的激勵,使學生寫作信心大增。過程性寫作是今后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可以推進的一種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胡軼.過程寫作法在高中英語寫作課堂上的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6.
[2]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