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當下語文教育的熱門話題。文章以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為例,提出突出閱讀寫作、突出質疑審辯、突出情感體驗、突出文化自覺等方法,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古詩文教學;傳承與理解
當前,關于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方興未艾,涵蓋各學段、各學科具體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體系建設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正在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初稿)》把語文核心素養(yǎng)分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四大方面。在此背景下,采取有效方法,培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提高高中古詩文教學效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障。下面,以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為例,試作分析。
一、 突出閱讀寫作,培育語言構建與運用素養(yǎng)
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進行準確理解與靈活運用是語文課程存在的核心價值與本質訴求。 要培育學生的語言構建與運用素養(yǎng),就要從閱讀與寫作這兩個方面著手。在閱讀方面,要通過大量的閱讀活動,促進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豐富與擴展自我言語經驗,為構建自己的語言體系奠定基礎。如在《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一書中,全書共六章,每章由“賞析指導”“賞析示例”“自主賞析”“推薦作品”等四部分組成,全書共48篇文章。在教學中,既要用好“賞析指導”“賞析示例”,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詩歌、散文知識和鑒賞方法,又要善于結合“自主賞析”“推薦作品”中的文章,幫助學生進一步擴大閱讀量,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在寫作方面,要通過綜合的寫作訓練,促進學生根據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如在《庖丁解?!芬晃闹校梢砸髮W生模仿本文形象生動的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作一篇短小的寓言。在《項脊軒志》一文中,可以要求學生借鑒以小見大的手法,也來寫一寫自己生活中的平?,嵤?、平凡場景,借以表達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感悟。
二、 突出質疑審辯,培育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素養(yǎng)
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它的產生和發(fā)展源于人類的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論是在閱讀、寫作,還是進行口語交際、參加綜合實踐活動,都在同步進行著或形象思維或抽象思維、或求同思維或求異思維、或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訓練。高中學生身心發(fā)展?jié)u趨成熟,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指導學生立足于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對課文的內涵和意義進行自主反思,敢于質疑審辯,從而獲得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如在《湘夫人》一文中,作者化身湘君,寫其與湘夫人相約北渚,卻會合無緣的故事。在教學中,啟發(fā)學生“本文是不是在寫一場愛情悲劇”的思考,再引導學生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聯(lián)系王逸在《楚辭章句·九歌序》中關于《九歌》的創(chuàng)作緣起,以及劉勰和聞一多等人對《九歌》的評述,探尋本文的主旨,深刻理解作者表面在寫湘君與湘夫人久約不至、會合無緣的惆悵心情,實際要表達的是作者久久不為楚王所知的滿心失落。在《伶官傳序》一文中,指導學生在回顧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與“失天下”的歷史背景后,深入思考為什么“盛”,為什么“衰”之原因,得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三、 突出情感體驗,培育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
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這也是語文課程人文特點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敖處煱凑找欢〞r代的審美意識(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審美理想)借助語文課本中的文學教材(美的事物)向學生施加美的影響,在審美愉悅中達到陶冶性情、塑造心靈的目的?!?/p>
高中生經過近十年的語文課程學習,已初步具備了感受美、表現(xiàn)美的能力,但在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方面還有很大的發(fā)展余地。高中古詩文課程要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審美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如在《蜀相》一文中,帶領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感受“二二二二一,二二一二”的聲律節(jié)拍,領略抑揚頓挫的韻律美;賞析第二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自”“空”的獨特用意。在《李憑箜篌引》一文中,帶領學生體會:作者寫箜篌聲,不正面鋪陳描寫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音樂之聲,卻重點著墨于寫李憑彈奏樂曲時所產生的動人心弦的效果;感受其表現(xiàn)手法之美、修辭手法之美。在《書憤》一文中,從“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詩句中,感悟作者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忠心報國的形象之美。
四、 突出文化自覺,培育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yǎng)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和認同感,是語文課程的重要使命。在語文課程中要教育引導學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讀懂數(shù)千年來中華民族建構的文化認同和理想訴求,充分吸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積極參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如《湘夫人》一文中,湘君以芳椒、辛夷、薜荔、白玉、石蘭、杜衡等各種高潔名貴的東西來裝飾愛巢的象征手法,在屈原作品中并不少見。像這樣以自然界某樣景物,或生活中的某個細節(jié)象征或寄托某種思想感情的表達方式,中國人并不陌生,中國人讀得懂其中的某些意味,如蓮花高潔、松柏剛強、望月思鄉(xiāng)、折柳欲留等等。再如《登岳陽樓》一文中,詩人正處人生困頓中,雖然得償多年夙愿,見到了岳陽樓的壯觀景象,但此時國家動蕩不安,自己不禁潸然淚下。這種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與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民之情,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一脈相承,源遠流長。此外,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持節(jié)”“自強”“誠信”“知恥”“敦親”等文化元素,也深深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參考文獻:
[1]趙福樓.核心素養(yǎng):現(xiàn)代語文重建的起點與歸宿[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6,(4).
[2]劉飛,毛可剛.基于課程標準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及其教學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17,(4).
[3]巫正鴻.試論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高教研究專號,1991,(3).
作者簡介:
郭志賢,現(xiàn)就職于福建省南安市教育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