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翥
[摘 要] 開放式的教學,是指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了解學生的層次及特長的基礎上,應用以人為本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高效地學習知識.
[關鍵詞] 細節(jié);探索;問題;三基;教學情境;開放式教學
開放式教學,是指教師開放教學目標、教學層次、教學方式的一種課堂,在這種課堂上,教師要應用以人為本的思路,結合學生的特點開始教學活動,教師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高效地學習知識,使每個學生都能快速地提高學習水平.
應用遷移的方法,開放知識概念的教學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會直接告訴學生一個概念,此時,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封閉式的. 抽象思維能力強,數(shù)學基礎扎實的學生固然能夠領會教師灌輸?shù)某橄笾R,從而能生成知識;部分數(shù)學基礎不扎實,并且思維能力不強的學生則根本不理解教師的意思,從而不能生成知識. 教師應用開放式的教學,則是要用以人為本的思路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在教學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思維特點進行思考,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通過思考得到知識.
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題1為例.
題1:已知{an}是首項a1=1,公差d=3的等差數(shù)列,現(xiàn)在了解an=2005,那么求序號n.
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題1,部分數(shù)學基礎很扎實的學生一看到題1就能理解這一題涉及的問題是課本中等差數(shù)列的性質及通項公式,應用這一公式可以直接計算答案,于是這類學生可以翻數(shù)學課本,找等差數(shù)列的性質及通項公式來計算. 部分學生不能完全理解通項公式的意思,不能直接應用通項公式計算這道數(shù)學習題,他們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打開課本,找出等差數(shù)列的性質及通項公式,學生可以結合以前學習等差數(shù)列的經驗,應用枚舉法理解等差數(shù)列的意思,在找出等差數(shù)列的規(guī)律后再來理解性質公式及通項公式. 部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形象思維能力卻很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教學PPT,讓學生結合形象的圖片、視頻動畫來理解概念知識. 不管學生應用哪種方法學習知識,都必須應用完成題1來檢驗學習成果,當學生能獨立解答出題1時,就意味著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等差數(shù)列的性質. 結合學習的成果,學生解答的結果如下:
解:由題設,代入通項公式an=a1+(n-1)d,即2005=1+3(n-1),于是可知n=699.
在開放式的課堂里,教師要應用布置習題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概念. 教師的教學實施的方法如下:第一,教師要精選數(shù)學習題,這一題要與概念緊密聯(lián)系,當學生學習完這一題后,就能理解概念的意思. 第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習慣,根據(jù)學生的差異性,用差異化的方法來引導. 第三,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最適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能夠高效學習.
應用思維的培養(yǎng),開放知識形成的層次
當學生理解了概念以后,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水平. 學生的思維水平是具有差異性的,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會直接告訴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要求學生必須掌握這套思維方法. 這套方法存在的問題為,思維水平較強的學生可以迅速理解教師的意思,從而能繼續(xù)提高思維水平;思維水平不強的學生只覺得很難理解教師的意思,不能達到教師提出的教學要求,從而產生學習挫折感,這就是封閉式教學的弊端. 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布置典型的學習案例,鼓勵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在提問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水平能夠不斷地提高.
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題2為例.
題2:在各項都為正數(shù)的等比數(shù)列{an}中,首項a1=3,前三項和為21,則a3+a4+a5的數(shù)值為多少?
在學生理解了等比數(shù)列的性質和通項公式以后,學生能夠較為容易的套用公式,解答出習題. 很多學生的解答過程如下.
錯解:設等比數(shù)列{an}的公比為q(q>0),由題意得a1+a2+a3=21,即結合已知條件可得a1(1+q+q2)=21. 又因為a1=3,所以可得1+q+q2=7. 解之得q=2或q=-3.
很多學生解答到這一步后,便認為已經找到了答案. 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驗算答案,此時這些學生才發(fā)現(xiàn)這一題存在虛假答案的問題. 學生修正的答案如下.
正解:將兩答案代入已知條件中檢驗,可知q=-3與已知條件沖突,為虛假答案. 將q=2代入a+a+a中得到aq2(1+q+q2)=3×22×7=84.
在這一次的學習中,學生意識到在計算數(shù)學問題時,有時得到的答案是虛假的,學生需要應用分類歸納的思想探討答案,剔除不正確的答案. 這一題難度較低,教師可以引導掌握了等比數(shù)列性質的學困生思考這一題,并讓他們理解分類歸納思維的應用方法. 當學困生了解了分類歸納思維以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同類型的習題,強化思維訓練.
教師在開展開放式教學活動的時候,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水平,使學生可以更快地吸收知識,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的實施方法如下:第一,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層次,針對學生的層次設計不同的習題;第二,教師在教學中要允許學生犯錯,學生只有在犯錯的時候,才會發(fā)現(xiàn)思維水平的不足;第三,在學生犯錯以后,教師不能斥責學生,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而要引導學生了解思維的缺陷,并且鼓勵學生思考類似的習題,熟悉這一數(shù)學思想.
應用拓展的學習,開放知識發(fā)展的方向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教師評估學生的方法就是給學生設計一份試卷,通過學生做試卷的成果來將學生分級. 教師會依不合格、合格、優(yōu)秀為標準,把學生分成學困生、學中生、學優(yōu)生,這種單元化的評估方式存在一個教學弊端,即學生以為獲得一個好分數(shù)是自己的學習目的,從而會使很多學生產生學習恐懼的思想. 部分學生感覺自己雖然努力了,卻總是不能成為學優(yōu)生,從而產生學習挫折感,對繼續(xù)學習產生恐怖;部分學生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是一個學困生,他們覺得學困生是教師放棄引導的學生,他們是班級中拖后腿的學生,這種被否定感也讓他們感到恐懼. 當學生產生學習恐懼感時,就會消極地對待學習. 教師要在教學中應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思維優(yōu)勢和劣勢,針對學習的需求找到發(fā)展的方向.endprint
以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題3為例.
題3:若數(shù)列{an}是等差數(shù)列,首項a1>0,a2003+a2004>0,a2003×a2004<0,那么使前n項和Sn>0成立的最大自然數(shù)n的數(shù)值是多少?
部分學生在學習式具有逆向思維,他們的解題方法如下.
解法1:從已知條件a2003+a2004>0,a2003×a2004<0,可知a2003和a2004兩項中有一正數(shù)一負數(shù). 又因為a1>0,所以公差為負數(shù),否則各項總為正數(shù),可知a2003>a2004,并且a2003>0,a2004<0.
傳統(tǒng)的解題方法為通過計算獲得已知答案,這類學生在完成以上的判斷后,思考這一題是一個選擇題,在做選擇題的時候,實際上不需要依常規(guī)的步驟解出答案,他們可以把四個答案一一代入,找出正確的答案. 應用這一思路,學生繼續(xù)解題.
S4006==>0,S4007=·(a1+a4007)=·2a2004<0,故4006為Sn>0的最大自然數(shù).
部分學生沒有逆象思維,然而他們應用轉換思維,把數(shù)列問題轉換為二次函數(shù)問題,應用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來解題,他們的解題過程如下.
解法2:由解法1可知a2003>0,a2004<0,那么可知S2003為Sn中的最大值. 又因為Sn是關于n的二次函數(shù),結合已知條件可知2003與2004分別分布在二次函數(shù)對稱軸的兩側,并且該函數(shù)在對稱軸的左邊為增函數(shù),在對稱軸的右邊為減函數(shù). 結合二次函數(shù)的特點,可知Sn>0的最大自然數(shù)是4006.
這些學生把等差數(shù)列的求和公式視為二次函數(shù),應用函數(shù)的增減性分析出答案.
在這一次的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意識到學生和學生的思維存在差異性,部分學生計算基礎扎實,部分學生思維能力強;部分學生擅長形象思維,可以多用數(shù)形思路解決問題,部分學生創(chuàng)意意識較強,可以應用逆向思維解決問題. 學生可以在學習中盡可能地發(fā)揮特長,應用思維優(yōu)勢解決問題,或者彌補自己的不足,強化自己不足的思維. 如果教師能讓學生意識到他們既有優(yōu)點又有不足,他們可根據(jù)學習的需求發(fā)展學習時,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就會變得積極、自信.
教師的開放式教學思路實施方法為:第一,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應用多元化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第二,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層次給予引導,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提高思維水平的機會;第三,教師要應用多元評估的方式,使學生能自由地找到學習的方向,鼓勵他們積極地學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