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水菊
摘 要:作為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教授治學”的內涵很好的回歸了高等教育之初心,即樹立學術本位價值觀,構建學術自由氛圍。教授治學在高校實現需要從制度、平臺、文化三方面予以探索。
關鍵詞:教授治學 治理結構 實現路徑
“教授治學”是指教授“治理學術”,即教授參與學術事務的決策和管理,與黨委領導、校長治校構成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一個有機整體,共同推進大學的和諧發(fā)展。作為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教授治學”不僅是歐洲現代大學發(fā)展史上形成的“教授治校”管理模式的延續(xù),也是結合我國國情進行的重構和創(chuàng)新,是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貧w學術權力、去行政化這一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內在要求。本文將對教授治學的提出、在我國現代化大學制度建設背景下的推進及其實現路徑進行思考,以期對高校治理結構改革的推進提供參考。
一、現代大學制度背景下“教授治學”的重新提出與推進
蔡元培先生在留德時深受德國大學啟發(fā),將“教授治?!币M中國,并在出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時主持并頒布《大學令》,力推“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理念。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從制度上進一步強化了教授在“評議會”、“教授會”連同“校務會議”在內的治理權,將“教授治?!卑l(fā)揚光大,開創(chuàng)了早期清華辦學史上的黃金時期。1931年初,在北大紀念周上,蔣夢麟根據《大學組織法》提出了“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的方針,提出:“教授須延聘大師、學者充之。校長當改善學校環(huán)境,使教授、同學打成一片,潛心努力學術”[1]。蔣夢麟延續(xù)了蔡元培先生的大學教育主張和學術自由原則,但也意識到:除了學術權力之外,大學還存在著行政權力,因此采用了比“教授治?!备鼮榍逦谋硎觥敖淌谥螌W”,提出了更加切合中國高等教育實際十六字方針,此為“教授治學”的最早提法。
在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探索中,“教授治學”首次在我國正式文件中的提法,見于2010年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綱要第十三章指出要“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fā)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2011年底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中提及“章程根據學校實際,可以按照有利于推進教授治學、民主管理,有利于調動基層組織積極性的原則,設置并規(guī)范學院(學部、系)、其他內設機構以及教學、科研基層組織的領導體制、管理制度”。這一規(guī)定明確了高校章程制定要通過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管理機制的完善為教授治學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2012年,教育部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加強學術組織建設,優(yōu)化校院兩級學術組織構架,制定學術委員會規(guī)則,發(fā)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推進教授治學,發(fā)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該文件對教授治學的途徑及范圍以制度的形式進行了確定,進一步推進了教授治學的實踐。2013年底,教育部首批核準了中國人民大學等六所高校章程,首批核準的大學章程均將“教授治學”作為重要內容,使“教授治學”從理論共識發(fā)展到實踐創(chuàng)新的深入探索階段。
無論是民國時期從“教授治?!钡健敖淌谥螌W”的短暫探索,還是我國在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背景下“教授治學”的重新建構,都將嚴謹治學、崇尚學術、批判創(chuàng)新視為大學生存的核心問題,是對高校治理結構中學術話語權的回歸,是大學精神之所在。
二、“教授治學”的實現路徑
積極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是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
1.完善“教授治學”配套制度建設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缺乏完善的制度,高校內部學術事務和行政事務的邊界不夠清晰,教授隊伍所代表的學術權利并未得到充分發(fā)揮?!陡叩葘W校學術委員會規(guī)程》明確要求將學術委員會作為校內最高學術機構,并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fā)展、教師評聘和學風建設等事項上統(tǒng)籌行使決策、審議、評定、咨詢和學術糾紛裁定處理等職權,為教授治學提供了國家層面的政策依據。各高校應通過制定《大學章程》、《學校學術委員會章程》等制度文件明確教授治學的組織形式、職權范圍、運行方式、經費保障和監(jiān)督機制;明確教授委員會的咨詢、審議、決策等職能;理順教授委員會與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等學術組織的層級關系,為教授治學的落實提供政策依據和制度保障。
2.搭建“教授治學”運行的有效平臺
學術委員會作為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是校內“最高學術機構”,這一理論共識在教育部核準的大學章程中均得到反應。與此同時,高校還應不斷完善二級學院“教授委員會”平臺的建設。自2000年東北師范大學率先在國內高校實行教授委員會制度起,在之后的十余年,又有包括武漢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等多所高校成立了教授委員會,并且,除少數高校是校級外,絕大多數高校成立的都是院系級教授委員會[2]。從我國現階段高校管理模式上來看,在二級學院設立教授委員會為“教授治學”的深入推進提供了良好的組織依托,已成為中國高校實施教授治學的最佳路徑。比如:上海外國語大學章程中明確了在各個院系設立教授委員會并將教授委員會作為學院黨政聯(lián)席會議的重要咨詢機構,是教授參與本單位民主管理與監(jiān)督的重要組織形式。
3.構建良好的“教授治學”校園文化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認為“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苯淌谥螌W的主體在于有高尚人格、探究精神和學術造詣的教授代表。教授治學要求教授要從決策的被動執(zhí)行者轉變?yōu)闆Q策的參與者,因此首先需要教授群體轉變觀念,形成教授群體對治學身份的認同,增強其治學的素質和能力,建立治學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從而調動他們在學術治理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還應當在學校組織文化建設中,營造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良好的學術風氣,通過開展對現代大學制度、大學章程的解讀、宣傳,使全校師生員工形成教授治學是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重要環(huán)節(jié)的認同,形成教授治學的規(guī)則意識和契約精神,構建起行政管理隊伍與教師隊伍相互依存、互相協(xié)作、互尊互信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孫善根.走出象牙塔——蔣夢麟傳[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153.
[2]楊振榮.我國大學教授委員會現狀分析及運行機制優(yōu)化[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