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qū)西江小學 葉永貴
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從古至今,中國人民一直非常期盼和諧,從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至《左傳》“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到老子“和諧者及小國寡民,清靜無為也,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此乃和諧者也”。如今,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已經(jīng)深入人心,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工程和偉大事業(yè)中,我們?nèi)w中國人民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必須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是責無旁貸,義不容辭,必須配合黨中央做出積極的努力,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更應努力創(chuàng)建和諧的家校關系,以實際行動為構建和諧社會添磚增瓦。
當今社會是知識經(jīng)濟社會,每位家長都十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重視對下一代的培養(yǎng)。面對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世界,無人駕駛、無人機、機器人、物聯(lián)網(wǎng)……家長們不惜花費百萬重金購買學區(qū)房,滿懷信心、滿懷希望、滿懷夢想地把孩子送到學校學習,同時也體現(xiàn)了對學校的信賴,對我們老師的信任。因此,我們在和家長們交流孩子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同學之間的關系等時,我們首先要和氣地對待每一位家長,微笑地接待每一位家長。為學校、為教育樹立良好的形象,用實際行動為學生做出榜樣,給每一位家長朋友留下好印象、好口碑,讓他們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愿意積極主動地配合我們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對減少不必要的誤解、誤會及麻煩大有益處。當有一些家長出現(xiàn)怨言怨氣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一定要主動地站在家長的角度想一想,站在家長的立場看一看,我們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綜合分析事情的起因與經(jīng)過,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地加以解決,確保及時化解矛盾。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始終做到語氣和婉,因為家長們也是不容易的,我們絕不能輕易讓他們失望,更何況學校是家庭與社會的重要紐帶,我們老師要架好友誼之橋,鋪好和諧之路。只要我們老師和家長的關系和諧了,社會的矛盾也就少了,這樣就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的創(chuàng)建。
古人曰:“愛生如愛子。”因此,我們老師要和善對待每一個孩子,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更何況師生關系在學校關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影響著教育教學的質(zhì)量。我們相信學生會特別喜歡和顏悅色的老師,如果學生喜歡你,就會信任你,把你當作知心朋友,更加愿意接近你,師生關系就會越來越融洽,學生在學習上就沒有心理壓力。與此同時,他們會更加重視你教的功課,在學習上會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不但成績提高了,而且自覺性不斷提高,家長對學校和老師的教育更加滿意。天長地久,和善地對待每一個孩子,日積月累,孩子也容易心地善良,成為有愛心、有善心的人,善心加上善行,日后容易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有修養(yǎng)的人,將來走上社會的時候就會成為一個懂規(guī)矩、守規(guī)則的公民。為家庭幸福、社會和諧打下了基礎。中國有句老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狈粗?,如果老師每天惡言惡語批評學生,孩子們?nèi)菀仔纬勺話佔詶壍哪娣葱睦?,不但痛恨老師,而且會仇恨學校、報復學校。他們就會隨意破壞學校的財物,隨便欺負同學,隨時不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長此以往就會積惡成罪,將來走向社會一旦失足,對家庭是痛苦,對社會是不幸,對和諧社會的創(chuàng)建更是不利與阻礙。
當前,小學生中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shù),這些學生接受了多方愛護,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再加上核心價值觀的缺失,普遍缺乏禮儀常識與良好的禮儀習慣,更不能做到溫和謙讓,甚至發(fā)生校園欺凌、恃強凌弱,造成班級氣氛緊張的現(xiàn)象。于是,我經(jīng)常利用班隊課及思想品德課教育學生:在這個大家庭中,人人都要和睦和好,對于一些小事情要做到不計較,經(jīng)常使用禮貌用語,如“對不起,沒關系”及時引領學生化解矛盾。家長朋友也知道同學關系是學校中最常見的人際關系,同學關系處理好壞與否對于和諧班級與和諧家校建設具有決定性影響,它不僅影響到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而且還會影響到班集體的凝聚力、向心力。當引發(fā)家長之間的矛盾時,我就親自上門耐心真誠地做好溝通工作,深入淺出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們?nèi)巳硕纪艘徊剑i熖炜?,不較真。家長的身教重于老師的說教,這樣有利于促進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無形中提高了道德水平和修養(yǎng)以及學習成績。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家長們也就更加愿意為創(chuàng)建和諧家校獻計獻策,和諧家校就會水到渠成。
學校無小事,班級無小事,小學生人小事不小,只要同學之間和諧了,家長之間也和諧了,家校之間也就和諧了。和諧的家校建立了,就是我們承擔了對人民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教育的責任,對國家和歷史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