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龍虎塘實驗小學 陳 丹
美術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絕不是畫出一張畫、做出一個泥塑、剪出一張剪紙,美術課程需要解決的是孩子們獨特的思維方法,這一思維方法要從人類歷史上無數創(chuàng)造(造物及藝術作品)中,獲取一種思維的趨異性、獨特性、變通性、轉化性、多元性等等。筆者在開展《指向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設計優(yōu)化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時,切實體會到教師在上課時,一定要精心設計課堂內容,要變單純的知識傳授為美的欣賞、美的創(chuàng)作。教師在進行指導創(chuàng)作的時候,不是單純教給學生創(chuàng)作方法,而要引導學生自由去想象,自由去創(chuàng)作,讓學生有一種創(chuàng)作的欲望,這種創(chuàng)作的欲望就是一種表達美的欲望,只有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被激發(fā)出來,學生才能夠真正感覺到美的存在。
設計和運用多種學習工具,嘗試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入“問題串”,在問題串聯下以多種角度和方法進行美術鑒賞,令學生們能夠在問題情境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美術思維、表達能力去解決某個問題,從而逐步深入理解、踐行核心素養(yǎng)。
平時的美術教學中,總有學生問:“老師,某某是什么顏色的?”或者在他們的美術繪畫作品中總是按照生活中物體的固有顏色來賦予物體色彩。可見學生對色彩的敏感度不強,同時從中也看出學生思維的固有化及想象力的匱乏。針對此問題,老師結合美術課本中出現的大量民間繪畫作品展開對學生思維的啟發(fā),如利用《花獅子》《戲魚》《連年有余》《剝玉米》等,在常態(tài)課的教學過程中,對這些作品中的色彩運用有意識地進行了較為深刻的賞析。課后和學生的交流與反饋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民間繪畫中的色彩更為感興趣,同時對色彩的運用不再以固有色為主,而是通過賞析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敢于大膽地、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色彩。
如教學朱光蓮的農民畫《金雞展翅》,畫中色彩運用了冷暖對比色來突出大公雞的艷麗,體現出了農民畫色彩鮮艷、造型夸張的特點。老師可以和學生分析作品,出示農民畫《金雞展翅》,請同學們觀察老師畫的大公雞以及農民畫《金雞展翅》運用了哪些顏色?大公雞整體色彩搭配有什么規(guī)律?大公雞身上是怎么裝飾的?造型有什么樣的特點?構圖呢?
在學生欣賞并分析后,老師進行總結:冷暖色穿插搭配可以表現出艷麗的大公雞,同時,整體色彩搭配時可以某些部位冷色為主,某些部位暖色為主。身上除了有艷麗的色彩外,還有花紋裝飾,造型夸張,構圖飽滿。
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的欣賞課教學,需要由對作品的圖像識讀過程,逐漸認識、理解所欣賞作品采用何種美術表現的形式、語言、方法,通過建立自己的審美判斷后展開有創(chuàng)意的實踐活動,最終達到一定程度的文化理解。
如在上《畫汽車》一課時,按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是由教師帶著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汽車、汽車的基本結構、形狀和特點,然后讓學生按照規(guī)律運用基本圖形組合把汽車的外形畫出來。而現在的教學方法就可以進一步多樣化,在教師的提示下,放手讓學生發(fā)揮,同學可以將汽車的功能多樣設計,如能除草、清理垃圾、修理等;汽車造型可以多樣設計;汽車的顏色可以五顏六色;汽車可以在天上飛,在海里游;可以用立體化表現等等。
由此可見,主題教學內容不是單一的,要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技能轉化為服務、解決生活的能力以及情感的升華,是需要在教師的設計安排下細細地去品讀、鑒賞、實踐的,而僅僅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很難達到的,所以,可以在教學中嘗試將課程分解為若干個主題,進行主題單元式教學。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立足于自身實際,將自己的內心世界以獨特的方式大膽地表現出來,同時能對他人的作品發(fā)表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教學中經常會發(fā)現,老師講完課做完示范后,學生的實踐作品竟和老師的示范作品一模一樣,讓人很頭疼。如一位老師在五年級講的《繪畫中的透視現象》一課,老師在黑板上做了一幅路、天、樹組合在一起的透視畫,誰知自主繪畫時,發(fā)現全班有80%的同學都畫得和老師的示范沒什么兩樣,更令人詫異的是,全年級教下來后,都發(fā)現有很大一部分的同學是這樣畫的。這就要求老師將知識點講得透徹、清晰一些,便于學生記憶,要通過大量的相關知識、圖片武裝學生的頭腦,讓學生腦子里有很多素材,畫時能得心應手。
如在學習《紅色的畫》時,老師提出:“紅色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樣的感覺?繪畫時可以表現哪些場景?”一般紅色給大家?guī)淼墓灿械母杏X是喜慶、熱鬧,表現的內容也多是過年、過節(jié)、慶?;顒?。其中有一位學生說紅色給他的感覺是充滿了力量,因為紅旗是紅色的,紅旗代表著祖國,想起紅紅的國旗就想到了祖國,渾身就充滿了力量,可以表現升國旗的畫面。可見孩子們的想法是豐富的,教師要勇于給學生搭建展示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不一般的創(chuàng)造力的平臺。
同理,學生的作品有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相互點評,不僅可以鍛煉他們審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對比過程中看到了眾多同學的風格迥異的作品,有利于他們視界的開闊和思維的發(fā)散以及相互學習與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
為了引導學生的發(fā)散性、抽象思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提高學生的審美和締造美的能力。
如教學《生活日用品的聯想》,老師在投影片上畫出若干個圓形、三角形等形狀,給低段孩子以啟迪,讓學生想象這兩種基本形狀添上什么就可以成為一種新的物體了。這樣鍛煉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學生們會講出添上把手、底座等,圓形就變成了炒鍋、雙耳鍋等;三角形能變成吊燈、臺燈等。最后,老師出示一件日用品——雨鞋,讓學生想想可以變成什么?
教師巧妙地將投影片、實物復合操作,邊示范邊講解,像變小魔術似的,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發(fā)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力。
當每個學生都能夠在美術課程里將自己積淀的美術思維方法用于他的其他課程學習和日常生活處理問題的方法時,當他們能夠基本做到藝術化生存的時候,其核心素養(yǎng)才是真正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