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英
摘 要:幼兒園小班區(qū)域活動,不僅僅是“跟著走”,也要“自己走”;不僅僅是“單打獨斗”,也要“攜手共進”;不僅僅習得技能技法,也獲得品性滋養(yǎng)。但愿幼師能夠鋪設這樣的多軌道,并且讓行走在這條軌道上的幼兒發(fā)生最接地氣的成長。
關鍵詞:自主實踐;合作交流;品性滋養(yǎng)
通過認真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我們幼兒園小班的“區(qū)域活動”更加注重“在路上”的感覺,更加注重“此時此刻”的細節(jié),因而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濃濃的人文生態(tài)。這意味著教師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要有高度的敏感和警覺,以此引領幼兒在區(qū)角活動中享受更多,收獲更多。
一、不僅僅是“扶著走”,也應該“放開走”
聽過好幾節(jié)有關幼兒園小班區(qū)域活動的公開課,發(fā)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區(qū)角主題、人員確定、角色選擇、活動規(guī)則等都由教師制定,甚至應該怎么做,教師都要不厭其煩地進行示范,而幼兒只是旁觀者,只是看客,沒有自主權和選擇權。這種“扶著走”的做法,其實對幼兒的成長是不利的。我認為,幼兒園小班區(qū)域活動“除了跟著走,更要自己走”。[1]
比如,在“娃娃家”的區(qū)角活動中,曾看到這樣一幕情境:讓幼兒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時,總是老師先示范動作,比如“掃地、做飯、洗衣服”等;總是老師模仿“抱著寶寶去逛商場、上公園、吃小吃”……整個活動中,教師把持著課堂整個環(huán)節(jié),操作權、命令權、交流權等都牢牢控制在教師手中,幼兒沒有任何自主決定的權利。
通過有效的區(qū)角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和配班老師商量:這樣的區(qū)域活動能不能讓孩子們主動參與、自我選擇,而不是教師“包辦一切”呢?的確,諸如掃地、做飯、洗衣服這樣的生活小事,幼兒在生活中司空見慣,完全可以由孩子們自主選擇,自主做決定,完全可以從個性化和多樣化的角度出發(fā),讓孩子們快樂輕松地活動。通過放手,發(fā)現孩子們創(chuàng)意無限,有模有樣,并沒因為年齡小影響他們發(fā)揮。的確,真正好的區(qū)域活動不僅僅是教師“扶著走”,更應該是孩子們的“放開走”;不僅僅是機械命令,也是自主選擇。如此,這片區(qū)域才會成為孩子們樂意活動、積極參與的一方樂園。
二、不僅僅是“單打獨斗”,也要“攜手共進”
讓孩子們“放開走”“自己走”固然很重要,但孩子們彼此合作也很重要?;蛟S在合作中會有爭吵,會有矛盾,會有分歧,甚至是不可調和的分歧,然而,幼兒的很多能力不正是在矛盾和分歧中提升起來的嗎?孩子們不正是在矛盾和分歧中一步步“長大”的嗎?
比如,在小班區(qū)域活動“娃娃樂超市”的活動中,我就發(fā)現,讓幼兒自己去“購買商品”,之后就放任自流,沒有很好地組織幼兒,結果,孩子們亂擠亂插的現象很嚴重,一些孩子不排隊,并且不用“錢幣”購買商品,甚至很多孩子半天找不到自己所需的商品。觀察到這些情況后,我認真反思了自己,并和同組教師共同探討,大家都認為,實際上,這樣的活動一定要讓孩子們分組合作,比如誰當“超市”中的工作人員、誰是顧客、誰是保安等,不能誰想當什么就當什么,一定要分配好角色,當然,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協(xié)商輪流交換角色。
實踐證明,好的區(qū)角活動不是一味地讓孩子們“單打獨斗”,而是充分合作,學會分享,學會分配。的確,關鍵的不是區(qū)域活動本身,而是在區(qū)域活動中幼兒之間的合作能力是否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孩子們是否在矛盾和分歧中也學著控制脾氣,進而真正有效地進行溝通、分享、合作呢?作為教師,應當經常性地反思:如何在區(qū)域活動中讓幼兒更好地合作?如何讓幼兒不僅僅是“相見”,而是“和睦相處”?如何讓人文生態(tài)的涓涓細流充盈在區(qū)域活動的每一個細微處?
三、不僅僅是技能技法,也是品性滋養(yǎng)
通過開展一段時間區(qū)角活動的經驗積累,我感觸很多。竊以為,好的區(qū)角活動不僅僅是讓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更應該是孩子們精神、情感和道德層面上的全面滋養(yǎng)、鍛造和提升。在小班區(qū)域活動中或加工、或開發(fā)、或重組,都應該從幼兒的全面發(fā)展、終身發(fā)展和人文發(fā)展出發(fā),打造一片生機勃勃的幼兒教育新時空。
比如,在“娃娃家”的區(qū)角活動中,某個孩子大聲吵吵:“我才不愿意當爸爸呢!”原因是爸爸懶惰,爸爸太嚴肅,爸爸很少回家。面對這種現象,教師應該進行策略調整:“孩子們,一個家庭當中,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媽媽重要,爸爸重要,爺爺奶奶也重要,今天娃娃家的寶寶們也是一家人,小朋友們要當好每一個角色,不能因為自己的爸爸不夠優(yōu)秀,就不當爸爸,來我們來試試當不同的角色,好不好?”
這樣的區(qū)域活動從親情出發(fā),從孩子們的精神層面出發(fā),因而能夠更好地鍛造和滋養(yǎng)孩子們。對于成長中的幼兒來說,區(qū)域活動中的人文因子愈多,文明禮儀教育愈多,愈能讓他們的思維、情感和品性得到多方面的滋養(yǎng)。
新的時代背景和新的課改理念下,我們幼兒教師應“走出自我欣賞的陷阱,真正把學生放在首位”[2]。既然把幼兒放在首位,那么,小班區(qū)域活動就不僅僅是技能技法的單軌道,而是技能、心靈和精神滋養(yǎng)的多軌道。但愿我們能夠為孩子鋪設這樣的多軌道,并且讓行走在這條軌道上的幼兒發(fā)生最接地氣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唐漢衛(wèi).中小學德育:除了“跟著走”,也要“自己走”[J].中小學德育,2015(9):1.
[2]李鎮(zhèn)西.得失寸心知[J].教師月刊,2015(4):23.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