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梅
摘 要: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使用和閱讀語言文字。尤其在知識信息化的今天,不僅凸顯了“閱讀型”社會的優(yōu)勢特征,而且閱讀對于培養(yǎng)符合時代要求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切實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理念,并且較好地實現(xiàn)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創(chuàng)新呢?作者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就“問題法、體驗法、畫圖法、遷移法”等方面的問題作探討。
關鍵詞: 初中語文 閱讀創(chuàng)新教學 教學應用
“閱讀”是人們搜集信息、認知世界、發(fā)展思維和獲取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諸如“萬丈高樓平地起,人生睿智閱讀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等,無不是在強調“閱讀”對于啟智益能、人性修養(yǎng)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學校教育中,閱讀教學在語文課程體系中享有“半壁江山”之譽,一直流傳著“得閱讀者得語文”的經典說法。它既是一項不斷“吸收與內化”的潛移默化活動,又是一種“體驗與遷延”的厚積薄發(fā)的過程。只有讓閱讀主體——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其中,才能在“勤于閱讀、樂于閱讀、善于閱讀”中攫取善教樂學的良好效益和效應。如何開展初中語文有效閱讀教學活動呢?
一、以“問題法”為手段,積極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其中“疑”是通俗意義上的“問題”。換言之,“問題”意識是喚醒人的思維意識并促進人的思維活動的“源頭活水”現(xiàn)象。本文所說的“問題法”,既包括來自教師的“教學提問”,又包括發(fā)自學生的“質疑問難”。前者是教師手中擁有的一種“常規(guī)性武器”,只要問得好、問得準,就能夠充分發(fā)揮“喚醒、啟迪、暗示”等正強化作用;一旦發(fā)展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則能把他們引向無限良性循環(huán)的閱讀學習之路。
以“教學提問”為例。就是語文教師或從“課題”入手,或從課文的主體內容入手,或從文中的重要句式(如中心句、總起句、過渡句、總結句等)入手,或從其中的“趣點、亮點、疑點、怪點”等入手,或從情感現(xiàn)象入手,提出一些有價值性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領學生的閱讀思維和學習活動。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筆者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抓住課題提問:①本文寫了幾個地方?②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究竟有什么不同?前一個問題比較簡單;后一個問題須學生細微思考——究竟是什么不同才讓作者記憶尤新呢?這就從“無聲無息”中激起了他們的閱讀期待心理。再以“質疑問難”為例。由于筆者平時注重培養(yǎng)“問題”能力,因此有些學生在閱讀《孔乙己》課文后,隨即提出一些“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問題:孔乙己為什么沒有真實的名字?孔乙己也算是一個知識分子,他為什么不自食其力,而自甘墮落呢?最終孔乙己究竟是“死了”還是“未死”呢……在如此問題牽引下,有效閱讀教學還有什么可質疑的呢?
二、以“體驗法”為手段,積極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指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逼渲刑N含的哲理是——“學”固然重要,“做”同樣很重要。只有把“學與做”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從“學用結合、知行統(tǒng)一”中獲取“真正的知識”。對于閱讀教學來說,與其讓教師在“課文解剖”中進行“喂教”,不如留下一定的空間,引導學生親歷與感悟、體驗與實踐,從而在情感實踐活動中形成相應的個性化認知和獨特的審美體驗,既可培養(yǎng)能力與素養(yǎng),又可激發(fā)情趣,深化情感。
如何開展語文閱讀體驗教學活動呢?一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可體驗的環(huán)境。比如,讓學生反復聽老師吟誦,聽朗誦錄音,聽配樂朗誦;也可由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品讀;或者引導學生開展各類自讀自悟活動。與此同時,還可輔之適當?shù)谋尘?、音樂、場景等情感手段渲染。二是由學生進入體驗境界。三是師生共同交流體驗。以《沁園春·雪》教學為例。筆者課前通過查找北國雪景和歷史圖片,認真制成課件,并且配上古箏演奏。在“整體感知”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全班邊聽邊看,以增加大家對全詩意境的深刻體驗。不僅如此,還在“研讀賞析”教學環(huán)節(jié),特別選擇了四組雪景,分別對應著“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紅裝素裹,分外妖嬈”這樣的自然景象,引導學生在“圖文互動”中進行比較、品味、欣賞,再借助想象,用語言描繪“看到的、想到的、體會到的”,最后通過“小組討論+集體交流”形式實現(xiàn)相互共享和共建。讓學生在“充分體驗”中成了語言品味的主人,成了意象創(chuàng)造的主人,成了文學欣賞的主人,成了自我閱讀的主人。
三、以“圖表法”為手段,積極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劉向說:“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它著重強調“演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論和實踐充分表明:人的“感知”是在實踐活動中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如果“遠離”或“擺脫”了實踐這個因素,就無所謂“感知”。尤其是初中學齡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的過渡時期”,他們對于語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能力還欠佳。正因為如此,積極開展“圖畫演示”的手口腦互動教學,有利于他們對文意和情感的理解與把握。
以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教學為例。這是一篇非常經典的說明文。“理清課文思路,把握園林的整體特點和本文的說明順序”,既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內容所在。為了讓學生切實感知課文內容和說明思路,對于前一個問題的教學方法如下:首先,筆者通過多媒體技術,直觀呈現(xiàn)了“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留園、網(wǎng)師園、怡園”的真實景象,讓學生在“圖文互動”中加強感知、深化印象;其次,讓學生以多人學習小組為單元,根據(jù)作者在文中的語言說明,盡量運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上述六種各有特點的建筑物的所在方向和位置,以此梳理寫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紹蘇州園林的條理和順序,從而培養(yǎng)學生按事物本身規(guī)律組織材料并且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基本能力。而對于后一個問題,則引導學生按照“分類別”“作比較”“引用”“舉例子”“列數(shù)字”為類型,并與相應的課文內容相結合,采用圖表形式把它們列出來。如此,學生從“畫圖”和“列表”中不僅有效地觸摸重點、消除難點,而且較好地感知課文的“蕓蕓眾美”——語言美、動態(tài)美、和諧美、映襯美和結構美。endprint
四、以“遷移法”為手段,積極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究竟什么是“遷移教學法”呢?它又叫“遷移想象法”,是指擺脫教材課文中的固有限制,從某一局部地方旁逸斜出,積極開展與之相關的語文教學活動。遷移教學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加“新鮮活水”,以此進一步擴大教學容量,拓寬思維空間,從而在潛移默化中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思維和想象能力?!跋胂蟆奔仁侨说膭?chuàng)造心理活動的起點,又是發(fā)展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能力的必經過程。也就是說,創(chuàng)造一般都是以“想象-假設-實踐”三段式遞進實現(xiàn)的。
那么,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如何通過“遷移法”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逐步完善他們的創(chuàng)造心理品質呢?以《孔乙己》教學為例。針對課文“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結句,筆者引導學生想象并且討論“此時你就是‘我,孔乙己是‘活著還是‘死了呢?”。此問即產生“一石激浪”的效應,學生不用揚鞭自奮蹄,經過一定的思維和想象,形成了如下幾種創(chuàng)造性說法:①“活著論”——孔乙己畢竟是知識分子出身,在魯鎮(zhèn)這個地方實在混不下去了,只好遠走他鄉(xiāng),無論洗心革面、重新振作起來,還是一如既往、繼續(xù)“窮混”下去,他應該享有“活著”的自由和權利。②“死了論”——因“偷”被打殘,孔乙己只好以手走路,而且直到第二年端午依然沒有出現(xiàn)在“公眾大視野”下,根本沒有人關心他的生死存亡,如果不死,就是“人間奇跡”。③“無謂論”——孔乙己除了“笑料”,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既然如此,他的或生或死根本“不值得關注”,我們只要認清“封建罪惡”和“社會麻木”就行。無論哪種觀點,這不是“遷移創(chuàng)造”的閱讀花朵嗎?
綜上所述,本文所介紹的“問題法、體驗法、畫表法、遷移法”這幾種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既自成一體又相互聯(lián)系。根據(jù)實際情況或單獨使用或綜合運用,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閱讀的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群.初中語文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途徑探析[J].文學界(理論版),2012(12).
[2]于志強.對構建閱讀教學新模式的有益探索——曹永鳴《豐碑》第二課時教學紀實與評析[J].黑龍江教育,2000(06).
[3]陳浩.初中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與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0).
[4]高中云.初中語文中的“閱讀—寫作”組合教學策略研究[J].文教資料,2011(27).
[5]張少杰.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文教資料,201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