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登文
摘要:寄宿制學校的小學生容易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引起學校、教師、家長、社會的多方關注。我們要把素質教育理念視為指導思想,在實踐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分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及應對策略,并從新的角度或者新的層面出發(fā),指引他們朝著正確方向挑戰(zhàn)自我、突破自我,爭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文化的合格小學生。這是基礎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持續(xù)加快的保障,更是農村經濟高速發(fā)展,整體教育水平快速提升的關鍵。本文針對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做出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農村小學 寄宿制 心理健康問題 策略分析 研究 思考
引言
在時代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中,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管理模式有了多元化轉變。學校方面專門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教師方面不斷研究新方法,不斷探索新路徑,希望能為全體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教學服務。家庭方面主動配合,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開拓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社會方面給寄宿制小學提供了政策支持,資金支持,鼓勵小學生走上社會,接觸不同的人與事物,調整了布局結構,取得了顯著成就。[1]
一、農村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1.具有消極情緒
小學生對于新鮮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奇心,他們喜歡參與有趣的實踐活動,希望探索未知的神奇世界。但是學習經驗不足,生活閱歷不甚豐富,因此遇到困難、復雜問題常常表現(xiàn)的十分迷茫,脫離家長和老師的引導,很容易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1]。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小學生們長期缺少家人的關心,抵觸情緒與厭學心理就更明顯,教師沒對他們進行及時開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狀態(tài)也越來越消極。學生選擇住宿,是從個體生活變成了集體生活。有的學生無法盡快適應陌生環(huán)境,消極情緒便一直堆積在內心深處,沉默寡言、不愛學習、不合群成為了他們表達不滿的唯一方式,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帶來了更多的管理問題。[2]
2.行為出現(xiàn)偏差
由于年齡和認知能力的限制以及缺乏家長教育,一些學生在成為寄宿生后學習成績下降。尤其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一年到頭都出去工作,他們和祖父母之間的代溝太大,沒有共同語言。當爸爸媽媽偶爾回家時,他們只是努力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很少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學生在課堂上不會集中注意力,比如情緒沖動,甚至偷竊不良行為。如果我班上有個男生,在國慶節(jié)期間,他甚至從鄰居那里偷了五百元,并一再追問,他說了一個讓人吃驚的理由:“偷玩”。如果有人從心理上挖掘出糟糕的想法,結果就完全不同了。
3.心理負面影響
大多數農村寄宿小學實行封閉式管理,家長對學生缺乏關懷和溝通。緊張的學習生活、巨大的學習壓力等容易使學生表現(xiàn)出煩躁、喜怒無常、沉默、孤立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2]。比如,在這個學期,一個新生被調到了我的班級。當他介紹自己的時候,他站在講臺上,笑逐顏開。據說他是前一所學校整個年級的第一名。然而,在幾個星期的時間里,在我班上的52個學生中,他他沒有顯示出他的優(yōu)越感,就沉默了。老師用這個問題進行了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他在學校只有一個班級,他的班級只有六個學生。
二、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應運用多種力量,全面滲透和引導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學校領導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只有當領導重視時,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納入學校的工作。另一方面,開展心理開設健康專題教育課程,設置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本課程每周定期安排,為全校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每門課程,每項活動,每門課程,心理健康教育都可以有針對性的滲透,讓學生始終感受到老師對自己心理健康的關注。
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對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學習困難、情緒不穩(wěn)定、與同學、老師、家長的人際關系緊張、撒謊、打架、逃學等,班主任僅靠講課是無法達到理想效果的。一些學生抱怨道:“父母關心我們的生活,老師關心我們的學習,但誰關心我們的煩惱呢”針對這種情況,我校從2017年開始特別訂購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從二年級開始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解決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
3.用心加強家長素質教育
我們可以利用家長會來改變家長的觀念,讓家長明白他們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樹立家長的責任感;農村的父母,建立家長學校,聘請專業(yè)教師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家長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培養(yǎng)良好的教育觀念。成立家長委員會,讓家長用心與家長溝通,加強家長與教師的溝通,形成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合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成長環(huán)境。[3]
4.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班級環(huán)境
在常規(guī)教育的基礎上,還應注意通過滲透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這主要取決于[3]班學生的心理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班級心理環(huán)境,班主任是關鍵人物。首先,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積極、平和、開放的心態(tài),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對學生微妙。其次,班主任應該熱愛班級,真正關心每一個學生,真誠地與他們交流。第三,要注意開展豐富多彩的趣味活動,使小學生有機會互相交流,有機會表達自己,有機會得到認可。
結語
總之,做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這是我們面對的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作為學校的老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研究學校心理健康的相關理論、研究相關案例、研究學生、研究學生的心理問題,掌握更多的策略,制定詳實可用有效地措施,努力讓學生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教育資源,因材施教促進寄宿生身心健康成長,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金豆.淺談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J].基礎教育論壇,2015(13):166-166.
[2]蔣萍華.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11):298-298.
[3]王可心.中小學教育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社會心理科學,2014(2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