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文課堂就是在班級授課制基礎(chǔ)上的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填鴨式”教育,完全扼殺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導致我們培養(yǎng)出了“高分低能”的“兩腳書櫥”,他們除了會考試,連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都沒有,這就失去了語文教育的本真,難道我們的語文教育終極目標就是這樣的?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這樣的授課形式已經(jīng)完全滿足不了現(xiàn)代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這就要求授課者在語文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性上多做思考。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學習效果怎么樣,教學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更加合理地利用課堂時間,利用多樣性的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性顯得極為重要,接下來筆者就談一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我們應該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很多老師都不敢在課堂上把大量的時間交給學生,生怕自己少講十分鐘,自己的課堂效率會受到影響。其實,事實恰恰相反,當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時候,學生們并沒有把老師所講的全部記到心里去,并且很容易就進入疲勞狀態(tài),這時候且不要說課堂效率,就連最起碼的課堂紀律都不一定能夠保證。因此,我們應該突破傳統(tǒng),敢于放手,把大量的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討研究學習。
在筆者的語文課堂上,學生經(jīng)常會分成四個小組進行獨立學習,筆者每個學期都會把某一個單元的課文分給四個小組,讓他們每個組認領(lǐng)一篇課文,精心備課,輪流上臺給全班講課。例如筆者曾經(jīng)將蘇教版八年級下第三單元“事理說明”的內(nèi)容分配給四個小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稍加指導,每個組在備課的過程中其實就對這篇文章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到講的時候只是一個展示過程了。并且,由學生進行授課這種形式會大大滿足學生的一種新鮮感,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并且投入其中,仔細認真學習。每一組展示完之后,老師再進行點評,并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補充講解。其中有一篇課文叫做《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通過學習,每個學生都清楚地了解了這篇文章的說明順序,以及在說明文中文學語言的妙處,還知道了“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物理知識和生物學知識。一般來說,每一組的備課對課文重點難點的把握都是到位的,因為在課前老師都已經(jīng)對每一組的組長做過簡單指導。這種授課的形式,其效果遠遠要好于老師一言堂,因而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所以,不必擔心老師少講十分鐘會影響課堂效率,大膽地放手,把時間給學生,這樣授課者和學習者都會有較大的收獲。
二、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盡情體驗語文的樂趣,激發(fā)語文學習潛能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tǒng),又具有現(xiàn)代社會的學習特征,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jié)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應該積極提倡?!币虼耍覀儜撝匾曊Z文學習中的綜合性學習,并倡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
教育家陶行知曾經(jīng)說過:“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彼?,在語文學習中,切不可忽視實踐活動。很多老師都以為,將寶貴的語文課堂時間用來進行語文實踐活動是一件非常奢侈而浪費的事情,對語文課堂效率來說,那樣做不僅無效而且有反作用。而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筆者從教以來,可以說每個學期堅持進行四到五次的語文實踐活動,結(jié)果都是學生們熱情高漲,在體驗中學習語文,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更濃厚了,學生從實踐中獲得了知識和能力,提升了語文總體水平。
筆者曾經(jīng)帶領(lǐng)學生開展“模擬科技新聞發(fā)布會”,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上臺展示他們的科技小制作。學生在上臺演示的過程中,也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準備階段,小組內(nèi)要先進行討論,之后共同制作出相應的科技作品。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在鍛煉著他們的交際能力、組織和交往能力等。筆者還組織學生開展過“舌戰(zhàn)群雄辯論大賽”,賽前,筆者給學生提供辯論賽的基本流程,并從立論、駁論、自由辯論到最后的總結(jié)陳詞,都給予了詳細的指導。在準備的過程中,學生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從一辯到四辯,每個辯手對自己的職責都非常清楚。辯論賽當天,學生唇槍舌創(chuàng),發(fā)揮了極大的潛能。通過辯論賽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不僅讓每個學生直觀地了解了辯論賽的流程,更為重要的是,中學階段必須掌握的重點之一—議論文的構(gòu)成也在這個過程中無形中滲透了。這不就是我們所需要的課堂效率嗎?除此之外,筆者還組織學生進行過如“青春詩歌朗誦會”“鳥語花香探自然”等多次語文實踐活動。筆者想說的是,每一次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說,都是一次難忘的經(jīng)歷。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鍛煉了聽、說、讀、寫能力,同時還收獲了在人際交往中所需要的交流能力、組織能力等。一次語文實踐活動能讓學生有如此多的收獲,何樂而不為?這樣的45分鐘和老師講課的45分鐘比起來,效率孰高孰低,不言自明。其實,在語文實踐活動的背后,學生們自發(fā)地進行著各項學習和能力的鍛煉,在體驗中進行學習。而這樣所取得的效果,是靠教師在課堂上講達不到的。學生的語文學習潛能被激發(fā),這才是語文實踐活動的真正意義。
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形式需要多樣化,它對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潛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只要每個教育者能夠在形式的多樣性上多做思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我們的課堂就不僅會成為精彩的課堂,更能成為收獲碩果的地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