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麗英
越來越多的教師通過學習研究逐漸認識到學語文的重點不在理解,而在運用。著名語文教學的專家于永正老師在退休反思中提到: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是老師講會的,講,真的作用有限,而是在實踐中練會的。理解一種語言的運作規(guī)則,與學會如何使用這種語言之間存在著重大的區(qū)別。衡量學生是否學會語文,不是看他理解了多少語言知識和規(guī)則,而是應該看他是否能夠熟練地“運用”這種語言為評價的主要標志。那么,基于這樣的理念,備課時精心選擇語言訓練點,設計有效的隨文練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就結合小學語文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教材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選語言有特色的文本,習得方法
教材中有很多課文,傳統(tǒng)的教法就是將目標定位于學習課文思想內容,耗費大量時間理解感悟課文思想情感。比如《學棋》這課,課文內容不算艱澀難懂,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學生也易于理解。那么,教師如果重點教學本文的思想內容,對學生來說并無太大意義,這樣的課堂無疑是低效的。再次細細品讀文本,我們發(fā)現(xiàn)文中描寫兩個學生的學習時,抓住人物神態(tài)、動作、心理,將專心致志和走神兒這兩種表現(xiàn)寫得很具體。故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
1.我們班的小麗同學寫字專心致志,她—,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教師從兩個角度指導學生:
(1)習字者的姿態(tài):坐的姿勢、眼睛、左手、右手;
(2)習字的步驟:結合《誰得的紅圈圈最多》這篇課文,先……接著……然后……最后……
學生可以任選一個角度寫,也可以合并起來寫。
2.小明在課上聽著聽著就走了神兒,他好像看到—。他想—。想著想著,—。
教師引導學生從眼前浮現(xiàn)的畫面、心里的想法以及相應的動作三個角度去思考。
三年級的習作學習有自我介紹和介紹同學的內容,圍繞一個人的某個特點進行具體介紹,正好可以作為三年級習作學習的鋪墊。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熟悉教材,注意銜接,敏銳地捕捉到文本中表達上有特色的地方,設計契合的練習,讓學生通過課文學作文,習得方法。
二、選詞句優(yōu)美的文本,積累語言
不少學生在寫作表達的時候,常常憋半天,也寫不出多少字來,覺得理屈詞窮,即使勉強寫出來的東西也干巴巴的。教師通常感覺學生沒有主動運用學過的有新鮮感的好的語言的意識。寫作方法技巧的教學固然也很重要,但對語言發(fā)展關鍵期的小學生來說,語言的積累更加重要。因為語言知識和寫作方法的運用必須以大量的語言積累為基礎和前提,缺少一定量的語言積累,再多的語文知識和寫作方法都無用武之地。學生一個學期可以學到很多篇優(yōu)美的文章,但僅僅學過是沒有用的,它還沒有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學生還沒能正確、熟練地運用它,教師的教還不能就此止步。
如《木蘭從軍》一課,在學生了解了木蘭從軍的三個原因(國難當頭、父親年老體邁、弟弟年幼)并反復朗讀之后,我們可以利用文中的留白點設計這樣的練習,幫助學生將文本中的句子內化成自己的語言。
父親拄著拐杖說:“女兒啊,征兵文書上寫的是為父的名字,我雖然老了,刀槍還是拿得動的,讓我去吧,咳咳咳……”
木蘭—說:“—。”
弟弟拍著胸膛說:“姐姐,我是男孩,我替父親去吧,你是女子,軍營中是不要女子的,你怎么從軍呢?”
木蘭—說:“—?!?/p>
母親拉著女兒的手擔心地說:“女兒啊,咱們家老的老,小的小,情況特殊啊,依娘看,國家打仗也不少你一個,我們家就不要去了吧。”
木蘭—說:“—?!?/p>
就這樣,花木蘭為了她那年邁的父親,為了她那年幼的弟弟,更為了她深愛的祖國,毅然踏上了從軍之旅。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扮演木蘭,說服其中的一個家人,大家交流之后,再將寫話練習全部完成。學生展開想象,運用課本語言,拓展說服家人的具體內容,將文本激活,創(chuàng)造性地積累了相關語句。
再如《鳥島》一課文質兼美,我們可以結合學過的《水鄉(xiāng)歌》設計練習,模仿著寫一寫鳥島鳥兒多、鳥窩多、鳥蛋多。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對語言經驗的積累,豐富語言經驗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小學生正處于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積累語言是學習語文的起點,教師應將學生積累語言經驗作為教學首要任務,豐富語匯、培養(yǎng)語感、規(guī)范語言條理。
三、選結構易模仿的文本,練習構段
低年級進行了一定量的造句練習,那么如何將這些句子連起來變成一個段落呢?教師要選擇一些總分構段或者結構反復出現(xiàn)的學生易模仿的文本,設計遷移練習,讓學生學會構段。
如《臺灣的蝴蝶谷》中第三自然段就是總分的構段方式,圍繞第一句話寫了黃蝶谷和彩蝶谷的景象。教師可以播放插圖和資料,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寫其他蝴蝶谷里的景象。
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有的山谷里有一種枯黃色的蝴蝶,—,—,—。有的山谷里有一種紫顏色的蝴蝶,—,—,—。
再如《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中第二、三小節(jié)的結構是一樣的,我們可以將第四節(jié)作為補充練習,改成和第二、三小節(jié)一樣的結構。
我想變成眨眼的星星,—。
我想變彎彎的新月,—。
接著,讓學生自由選擇夏天有代表性的事物,模仿文中這樣的結構也來寫一寫:
我想變茂盛的大樹,—。
我想變亮晶晶的螢火蟲,—。
我想變一只知了,—。
我想變一只蟈蟈,—。
我想變—,—。
我想變—,—。
根據(jù)段落結構形式,通過這樣強化表達實踐的練習,幫助學生連詞成句,連句成段,訓練學生的構段能力,實現(xiàn)向三年級語文學習的過渡。
心理學研究認為,語文學習的對象是母語學習,主要是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因此最好的學習方法不是直接教學規(guī)則性的語文知識,而是用習得的方式進行默會知識的內隱學習,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這是兒童母語學習的規(guī)律。教師要關注學生語言實踐,認真解讀教材,找準隨文表達練習設計的切入點,切實提高課堂效率,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