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星
【內容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方面的歷史核心能力。鼓勵學生自主搜集資料并進行整理,指導學生分辨史料真?zhèn)涡畔ⅲ笇W生用邏輯的語言表達自己從史料中獲得的信息,通過這些方法都能促使學生提高史料實證的能力,提高歷史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史料實證?歷史核心素養(yǎng)?高中歷史
史料實證指的是對獲得的史料進行辨析,
并用可信的史料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和方法。這種能力是歷史核心素養(yǎ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能讓學生認識到歷史的不可逆,了解只能通過現(xiàn)存的史料去認識歷史,并對歷史進行正確而客觀的認識。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如何搜集資料并進行分辨,并利用史料闡述歷史。
一、自主搜集資料,分類整理
要提高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鼓勵學生嘗試自主收集各種歷史資料,并對其進行分類整理。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史料,除了常見的文字史料以外,其實一些圖片、視頻等也可以作為史料。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如何對史料進行分類,學生先要按照主題、內容對史料進行分類,而后提煉出重要的知識點,并進行總結和歸納。
《辛亥革命》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辛亥革命,理解其歷史意義,了解其中出現(xiàn)了哪些英雄人物,感受到中華民族為了解放和獨立而做的奮斗。為了讓學生能提高學習能力,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自主收集,嘗試尋找相關的資料。如有學生找到了記錄辛亥革命的相關書籍,也有的學生找到了當時作者撰寫的一些文章,還有的學生尋找到了一些地圖資料等。在學生收集到相關的資料后,教師又組織學生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嘗試從中提取出關鍵信息。學生發(fā)現(xiàn),一些資料展示的是辛亥革命的具體過程,如有的資料詳細介紹了保路運動、武昌起義等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從這些資料中能了解辛亥革命發(fā)生的具體過程。還有的資料展示的是某一位人物的事跡,如介紹孫中山、黃興、秋瑾等人在其中起到的積極作用。學生還發(fā)現(xiàn),有些資料主要起到了評價的作用,作者闡述了對于辛亥革命的認識。在閱讀時,可以先了解基本大概、人物情況,最后再閱讀評價類的資料。
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史料的搜集并非多多益善,也并非簡單地堆積在一起。在收集好史料后還要對其進行分類歸納,嘗試提煉出其中的重要信息。這樣才能在利用史料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中提高分析能力。
二、指導辨別真?zhèn)?,對比分?/p>
由于搜集到的史料有真有假,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如何分辨史料的真味。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將不同來源,但是卻針對同一歷史事件的史料放在一起進行分析,進行相互輔佐證明,這樣就能更客觀公正地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嘗試獲得更正確的觀點。這樣就能讓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
在學習《抗日戰(zhàn)爭》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牢記歷史,認識到中華民族遭受的深重災難,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發(fā)現(xiàn)了不少展現(xiàn)抗日戰(zhàn)爭的文章,但是這其中有不少并非嚴肅的歷史資料,有的甚至對于歷史有扭曲。教師鼓勵學生將各種資料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嘗試分辨其中的真?zhèn)?。如有學生找到了資料黎東方的《細說抗戰(zhàn)》一書,發(fā)現(xiàn)其中介紹了一位藝人打死500日本鬼子的英雄人物曹錫。但是結合了其他的史料進行分析后,學生卻發(fā)現(xiàn),其他關于長沙會戰(zhàn)的資料中,只是提到了曹錫英勇善戰(zhàn),但是并沒有提到其一人擊斃500人的事跡。結合其他資料中關于中日雙方的軍事實力進行分析,該學生認為《細說抗戰(zhàn)》雖然是通俗歷史類文章,但是其中卻有一些夸大之處。該學生由此認識到:“我們要緬懷抗日戰(zhàn)爭中的英雄,但是也要懷著尊重歷史的心態(tài),切不可虛構其中的情節(jié),這樣并不是真正的尊重歷史。”
在分析真假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逐步地活躍起來,學生能逐步認識到以史為鑒,要形成全面而客觀的分析能力,對歷史事件進行合理而客觀的分析。
三、運用邏輯語言,理性表達
進行史料收集和辨析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如何利用史料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要規(guī)范地運用歷史邏輯和語言進行分析,并理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的訓練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表達能力。
《解放戰(zhàn)爭》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三大戰(zhàn)役的勝利,認識到新民族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和重慶談判、內戰(zhàn)爆發(fā)、戰(zhàn)略反攻、三大戰(zhàn)役、北平談判、渡江作戰(zhàn)等有關的內容,然后鼓勵學生嘗試自主收集一些相關的資料,并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思考:“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國共雙方的勢力如何,哪方面更為強大,隨著戰(zhàn)爭的不斷推進,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何我們能獲得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學生要圍繞史料進行分析,用表格劃出國共雙方的勢力范圍、作戰(zhàn)情況,最后嘗試從中總結出關鍵點,并理性地表達自己的認識,闡述解放戰(zhàn)爭獲得勝利的客觀原因。
通過歷史學習,學生會逐步認識到史料是通向歷史學習的橋梁。如果要更好地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就要提高其分析和表達的能力,讓學生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歷史資料,并對其進行辨析,這樣能讓學生了解史料的作者內心的想法是什么。久而久之,學生在面對史料時就能更清楚地認識到其真假性,在分析歷史問題時也能合理運用各種史料,理性分析歷史問題,進而發(fā)展自己史料實證方面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