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啟
我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40年來高考改革_直未斷,大大小小30余次之多。但盡管如此,高考依然不能盡如人意,一些老大難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于是,被稱為史上“最徹底、最全面”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就應運而生了,2017年也因此被稱為新高考元年。
最徹底、最全面主要表現(xiàn)在何處?一是文理不分科,高考科目采用“3+3”選擇方式,即語文、數(shù)學、外語3門統(tǒng)考科目,加上3門學生自主選擇的選考科目,選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增加組合。二是高校招錄采用“兩依據(jù)一參考”政策,即依據(jù)學生統(tǒng)一高考成績(語、數(shù)、外統(tǒng)考成績)和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3科選考成績)、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來錄取,并不只是以文化課考分錄取學生。三是通過多次考試,解決“一考定終身”問題,把考得最好的那一次計入總分。
社會各界對于新高考充滿期待。但是,新高考改革真的能畢其功于一役嗎?歷次高考改革都秉承良好的愿望,但是往往難遂人意。最可怕的是老問題沒有解決,又產(chǎn)生了諸多更為嚴重的新問題。
關于此次新高考改革帶來的影響,政策設計者、理論研究者和實際工作者需要關注這樣幾個問題。
其一,學生的興趣愛好未必能得到滿足。新高考改革的關鍵詞是“選擇”,讓學生自主選擇考試科目、考試時間、報考高校與報考專業(yè)。人們主觀認為,給了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學生的興趣愛好自然就能得到滿足,其實不然。因為學生和家長在選擇時往往首先考慮的是“利益”、是“勝出”,而非興趣。田忌賽馬式的博弈、對冷門科目的選考、對難學科目(如物理)的回避等,都反映出人們在選擇時的機會主義、實用主義傾向,這是“理性算計”的結果,無可厚非。選考什么科目與滿足學生個人興趣沒有直接的一一對應關系,其中的利益考量往往大于興趣愛好。
其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未必能得到實質性促進?!皟梢罁?jù)一參考”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誠信體系的不完善,“一參考”容易流于沒有區(qū)分度的形式主義,難以起到應有的門檻作用,甚至會導致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弄虛作假,反而不利于學生的品德成長?!耙粎⒖肌比菀妆惶摶?,“兩依據(jù)”才會被真正強化,而“兩依據(jù)”的實質依然是文化課的考試分數(shù),分分計較難以避免,并不能衡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情況和綜合素養(yǎng)。而且,選考的三科有向純粹的選拔考試分化的可能,學生偏科似乎不可避免。
其三,一考變多考可能增加了學生的考試負擔與課業(yè)負擔。首先,選考科目高一就要提前確定,而且要與將來要報考的高?;驅I(yè)的招生要求相匹配,而此時學生剛升入高中,剛剛15歲,興趣愛好未必定型,但此時就要確定選考的三門科目,實際上具有很大盲目性,“一考定終身”變?yōu)椤耙贿x定終身”,學生與家長感到茫然,壓力巨大。其次,考試密度大、次數(shù)多,學生考試壓力大增。例如:在浙江省,假如某個考生每一個事關高考成績的考試機會都不放過,那么高中三年要參加的高考場次多達10場;如果再加上同樣有2次機會的學業(yè)水平考試,即語數(shù)和其他4門學考科目各2場,那么學考加選考的場次最多可以達到22場。這樣一來,學生由原來只參加高三時6月的一次高考沖刺,變成了高中階段4月、10月和6月的多次沖刺,學業(yè)負擔更重了。
其四,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有可能受到嚴重沖擊。計入高考總分的選考科目開考時間大幅提前,導致開課提前、進度加快;學生選考產(chǎn)生多種選課組合,多達30種左右,這導致學校如何安排教師、課程、教室成為難題。一些學校還出現(xiàn)了趕搶進度、停課搞“學考會戰(zhàn)”、延長教學時間占用晚上和節(jié)假日復習等情況,使得原有教學秩序受到很大影響,正常的教學節(jié)奏被打亂;包括教師、教室在內的教學資源相對短缺,教學管理成本大幅攀升。上海、浙江是教育發(fā)達地區(qū),在高考改革試點中,不少學校都存在師資和硬件資源不足、學生職業(yè)生涯教育缺失等情況,預計在中西部地區(qū)這種現(xiàn)象將會更嚴重。
可見,理想很理想,現(xiàn)實很現(xiàn)實。高考改革還沒到盡頭。進一步的改革需要抓住高考改革的實質,緊緊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這一關鍵問題設計高考的內容與形式,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力求簡潔高效,不使教學秩序大起大落,避免出現(xiàn)改革的復雜化與平庸化。我們不能無休無止地不停地改,學生和教學秩序經(jīng)不起反復折騰,要看準了再改,不能老是摸著石頭過河,要用科學精神和民主精神指導高考改革,要聽取不同的聲音尤其是來自學?;鶎拥穆曇?,使高考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的指揮棒,成為改善學校教學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指揮棒。
(編輯孫金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