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春紅
摘要:學貴有疑,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因此,質疑是推進思維的動力。初中語文課堂如何讓學生學會大膽質疑,如何引導學生自主釋疑呢?這是我們語文教師在推進新課堂改革中的重要課題。“釋疑導學”是“學·導·用”課堂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既能檢查“前置先學”的效果,又能為后面的“運用活學”環(huán)節(jié)奠定基礎。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課堂效果往往決定整堂課的效果。本文結合自身參與“學·導·用”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探討了“釋疑導學”環(huán)節(jié)在語文課堂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大膽質疑;自主釋疑;把握時機;找準切入點;掌握方法
明代學者陳獻章曾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辟|疑對于學習有著重要作用?!皩W·導·用”課堂教學大都是學生自己完成的,要讓課堂教學有廣度和深度,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搬屢蓪W”是“學·導·用”課堂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解決學生自學、共學后剩下的基本問題,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這一環(huán)節(jié)既能檢查“前置先學”的效果,又能為后面的“運用活學”奠定基礎。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課堂效果往往決定整堂課的效果。教師如何進行“釋疑導學”呢?我將結合課堂實際談談幾點體會。
一、 要教會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自主釋疑
教師要教學生在“前置先學”中學會質疑。教學生從文章標題處質疑,從自己認為不懂、奇怪的地方質疑,從作者留白處質疑;課堂展示時,教學生如何針對展示同學的回答有效質疑。只有大膽質疑,才能為“釋疑導學”做好鋪墊。
質疑是手段,釋疑才是目的。學生質疑所提的問題無論是否體現(xiàn)教學重難點,都應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手段自主去探求問題的答案。教師就應教給學生釋疑的方法。
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有關部分自主釋疑。例如,《愛蓮說》一文,作者用“蓮”來喻“君子”,學生的疑問是“為什么作者將蓮比成君子,他們有什么相似呢?”我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文中對“蓮”描寫的句子,通過蓮的特點得到啟發(fā)。
也可以讓學生查找有關資料自主釋疑。例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課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瀕臨干涸,說明悲劇仍在繼續(xù)?!澳氵€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可引導學生上網查找,這樣課內外結合,讓學生學到了獲取知識的方法。
二、 把握“導”的時機
“學·導·用”課堂,雖然教師只起到“點撥”和“引導”作用,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課堂里教師不準講,教師要“該出手時就出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把發(fā)現(xiàn)的問題提出,先在組內進行交流,會的教不會的,讓問題最大限度地在組內解決。如果是無法解決的便成了小組的共性問題,由小組長提出。但是,我們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馬上解答,而是拋給全班同學討論,集思廣益,能夠解答的同學主動站起來說出自己的想法,別的同學也可以補充、糾正和質疑,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評價。
例如,在上《背影》一文時,有個學生提出“為什么看到父親的背影,眼淚就流下來?”我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有的學生得出“這是內疚的淚”,并從文中找到支撐觀點的理由:前文寫了兒子認為父親說話不漂亮,認為父親的行為是“迂”的表現(xiàn),而現(xiàn)在父親卻無微不至的關心自己,所以為之前的行為而內疚。有的學生說這是“感激的淚”,從父親給兒子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用紫毛大衣為兒子鋪好座位,費力爬月臺給兒子買橘子等行為中可以看出。有的學生說,看到父親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群中,眼淚又來了,這是離別的淚。還有學生說“這是依依惜別的淚”,因為這一分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一處“眼淚”引發(fā)了學生的閱讀和思考,最后我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章的思想意義,就“水到渠成”了。
三、 找準“導”的切入點
遇到學生答錯而其他學生未能提出時,教師要指錯;經過討論,學生還不得要領時,教師應當重點講解;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交流討論,還不能解決時,教師要點撥;當學生正在討論的問題背后隱藏有更多、更有意義的問題時,教師要引申拓展。
四、 掌握“導”的方法
(一) 追問法
對于學生回答不夠到位的問題,我們可以用不斷追問的方式引導出較為準確的答案。例如,在一節(jié)作文課時,出了一個“合作”的話題,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列舉生活中的合作現(xiàn)象。學生們的回答五花八門。該怎樣引導他們呢?
等學生說完后,我問他們:聽了大家說的現(xiàn)象,你有何感想?有的學生說生活中處處有合作,有的學生說合作有好有壞。我應勢利導繼續(xù)追問,“生活中有些人為了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而合作,有些人卻為了不可告人的秘密而合作。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兩種合作呢?”經過討論,最后大家達成共識:提倡第一種合作,摒棄第二種合作。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是非觀,并且學生也有了自己的觀點,還把議論文中對比論證的方法也學會了,一篇議論文也初具雛形了。
(二) 辯論法
面對不難的一些話題討論,可以通過辯論的方式促成有效的生生對話。例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時,文中寫道:“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是拖著殘腿用手走來的。打斷孔乙己腿的人,是有權有勢的丁舉人。”如果你是一個法官,或是孔乙己的辯護律師,或是丁舉人的辯護律師,你會怎樣審理此案?
作為孔乙己辯護律師的學生說,孔乙己為了生活所迫,不得已偶有偷竊行為,只是小偷小摸。即使懲罰,只要說服教育即可,不應該遭受丁舉人毒打。有的學生馬上以丁舉人的辯護律師說,作為讀書人出身的孔乙己,應該恪守“君子固窮”的原則才對,可他竟然干起了偷竊之事,而且偷到丁舉人的家里,被抓住毆打,其目的是要教訓他一下。而作為法官的學生說,抓住小偷應該把他送到衙門來,不能私設刑堂。從情理上說,他是一個讀書人,應該同情他??滓壹和蹈`的緣由是因為生活所迫,有點好吃懶做之嫌。雖然沒有一官半職,但只要放下讀書人的架子,像短衣幫那樣老老實實干點苦力活,至于弄到這步田地?
在課堂辯論激烈時,我引導學生共同探討一個問題,孔乙己悲慘境遇到底是那些因素造成的?同樣是讀書人的丁舉人,同樣是貧窮的短衣幫,為什么都不同情孔乙己?
經過大家的有一番辯論,歸結出導致孔乙己的悲慘遭遇的是這個可惡的封建社會,它的科舉制度的危害,它的殘酷統(tǒng)治,它的人情冷漠,世態(tài)炎涼。大家對《孔乙己》的主題有了深刻的理解了。
(三) 小結法
當學生之間的對話僵持不下時,教師應適時小結,及時打斷。否則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使對話完全偏離軌道,毫無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