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紅
摘 要:主要探索CI策略化班文化建設的方法,涉及班級理念識別(MI)系統、班級行為識別(VI)系統、班級視覺識別(BI)系統的設計、運作及成效分析。事實證明,CI策略化的小學高段班級文化建設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有較突出的改良效果。
關鍵詞:理念識別(MI)系統;班級行為識別(VI)系統;班級視覺識別(BI)系統
班文化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形成強大的教育力量,一旦學生認同所在班級的文化,便會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對于學校、班級、教師、學生都有著非凡的意義。而傳統的班文化建設缺乏獨創(chuàng)性,有較大的隨意性,缺乏系統的規(guī)劃和完善的制度。班級管理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參與被極度忽略,學生對班級管理缺乏認同感,從而導致了班文化的教育功能弱化。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促使我們進行CI策略化班文化創(chuàng)建的思考與實踐,以期真正在班集體創(chuàng)建中實現學校教育教學的最佳效果。
一、CI策略化班文化建設的理念設計
CI策略化班文化建設是一個整體的機制建設,包括班級理念識別(MI)系統設計、班級視覺識別(BI)系統設計、班級行為識別(VI)系統設計,分別指向班級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范疇、靜態(tài)視覺符號范疇以及班級動態(tài)行為范疇。班級理念識別(MI)系統包括班級核心素養(yǎng)、班級成長目標、班風、學風、班訓等;班級視覺識別(BI)系統,小到班級名稱、班徽、班旗、吉祥物、班服,大到班級的環(huán)境布置等;班級行為識別(VI)系統主要指各級各類的團體教育活動和個體教育活動,各類班級公約的制定。
1.班級理念識別(MI)系統的確立
班級理念識別系統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思想和靈魂,是多年班級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并為班級成員和學校、社會所認同和接受的、具有前瞻性的,經過不斷總結、加工、提煉和界定而設計出的理念識別系統。它包括班級核心素養(yǎng)、班級成長目標、班風、學風、班訓等。
班級理念識別(MI)系統的制訂,要考慮時代特征、區(qū)域特色、師生的特點,盡可能地遵循個性化、社會化、簡潔性、人本的原則,按照先調研,了解班級的優(yōu)勢和劣勢以及學校、任課老師、學生和家長對班級建設的期望,再研討,然后比較篩選,最后構筑理念的開發(fā)流程,設計出科學的班級理念識別系統。
2.班級視覺識別(BI)系統的形成
班級視覺識別系統是把班級理念識別系統進行視覺化設計,是把抽象的班級文化理念轉化為具體符號,通俗地講,班級識別系統就是班級文化建設的臉面。它小到班級名稱、班徽、班旗、吉祥物、班服,大到班級的環(huán)境布置等。
在制訂的過程中,要能體現班級的建班理念,同時最好能兼具視覺形象的美好,以及從中滲透的人情味、童趣性,滿足兒童情感的需求,盡可能地做到以情動人。此外,視覺識別系統制訂時,還要充分考慮班級成員的愿景,讓他們參與進來,這樣便于激發(fā)積極性和認同感。
3.班級行為識別(VI)系統的建立
班級行為識別系統是在班級理念指導下的一切班級管理建設行為,即班級的活動、做法。它主要分團體教育活動和個體教育活動,涉及各類教育活動平臺的搭建、教育活動目標的確立、教育活動過程、方法的預設,活動效果的檢測、評價等。
班級行為識別系統的確立可以從班級組織機構、班級制度體系、班級活動、班級成員行為規(guī)范等內容進行內部識別,也可以從家委會制度、小隊活動、班際活動等進行外部識別,設計的范圍很廣。為了讓班級識別系統更具有教育效果,班主任在設計上盡可能要遵循以下原則:立足本班實際,充分傳達班級理念,盡可能地由主及次分類制訂,相互兼顧,整體協調。最關鍵的還是要讓班級成員加入進來,參與到由制訂到激勵、評價的一系列過程中。
二、CI策略化班文化建設的運作策略
完成CI策略化班文化建設的設計,可以分四個階段完成班文化建設的運作,從而盡快建設出具有強大教育力量的班級文化。
1.以“調研”為起點,早早立約
首先,制訂班文化建設計劃要重視調研的作用,調研可以幫助了解班級的優(yōu)勢和劣勢以及學校、任課老師、學生和家長對班級建設的期望。在此基礎上再全員參與研討,比較篩選,會更合理,更合乎班級特色。其次,在調研的基礎上,構建科學的班級理念識別系統,確定班級核心素養(yǎng)、班口號、班風、班級成長目標。再次,具體確立班名、班徽、吉祥物、班旗、班服,班級文化布置要求等在內的視覺識別系統。最后,確定《新小學生守則》《學校在校一日常規(guī)》《班級公約》《家長文明公約》《班干部換屆選舉方案》(包括班干部職責)、《各項先進評選辦法》《班級學期工作計劃》等在內的行為識別系統。
制訂班文化建設計劃還要突顯“生本”理念,強調班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學生,最終目的是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是班級建設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樹立“教師教、學生學會自治”觀點,班主任在班級理念識別系統的建立之前,讓全班學生利用各種平臺自己商量,一起制定《班級公約》,把原來學校、老師的要求變成全班的公約,期間,大家互相提醒督促,從而使班級的文化建設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從而自覺做到。
2.以“規(guī)則”為基礎,指導踐約
CI策略化班文化建設要在班級制度建設中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這不管是對于班級建設也好,還是對于學生個人的成長也罷,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班級可以具體制訂《學習公約》《衛(wèi)生公約》《集會公約》《競選制度》《評優(yōu)制度》《班干部責任制度》《家長會制度》等,這些都是班級工作正常進行的保障,制訂后,探尋最佳的落實策略,保障規(guī)則的有效實行。這樣制度的制定和落實,對于學生來說,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有助于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嚴謹學風的形成,優(yōu)秀品格的塑造。而對于班級來說,有了規(guī)則,就可以避免班級管理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可以讓班級管理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