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余凌
[摘 要]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平臺如微課、翻轉課堂、3D實驗、題庫等被開發(fā)運用到日常教學中,在這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正確把握“互聯網+”與傳統課堂的關系,已成為高中化學教學改革中教師應重點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 ”;新機遇;新挑戰(zhàn);高中化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32-0063-02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體現了國家和政府最高決策層對互聯網推動社會轉型進步的高度重視。隨后,《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頒布,提出了要通過互聯網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這給教育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充滿了新機遇,但更多的是新挑戰(zhàn)。我們不能只是簡單地重視“互聯網+”教學的興起,更要重視“互聯網+”與現行教學形態(tài)的關系,以實現二者的高度融合。
一、 加強學習,促進教學形式多樣化
“互聯網+”是個大趨勢,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和各種數字終端的興起,使學習時空跨邊界、超界限,成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新形態(tài)。課堂教學結構也因此邁入了混合階段,線上、線下的微課與翻轉課堂不斷涌現,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媒體化和技術智能化,教學形式也更加的豐富多彩。
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特別是學習微課與翻轉課堂的制作方法。微課的制作跟傳統的備課相比,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微課的原創(chuàng)開發(fā)要經過選題設計、教案撰寫、實驗素材準備、PPT制作、語言組織、視頻錄制、視頻編輯處理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完整的微課視頻不是教師講課錄像中掐頭去尾的一段,也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傳統完整課堂教學的局部片段,必須注意其結構的完整性。一個好的微課,由于畫面動感、美觀,語言表達精煉,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利用微課學生可以自主把握學習的節(jié)奏,反復觀看,學習自主性較強。
當然,教師在豐富教學形式,進行微課教學實踐時,一方面要注重微課的設計與質量,另一方面要考慮學生觀看微課的時間和觀看的效果。教師應針對微課內容設計相應的微課視頻導學案、微課觀后習題、微課觀后實踐等,以加強過程監(jiān)測,并及時對監(jiān)測結果進行匯總和研究,切實提高“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化學多樣化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 注重實踐,追求實驗方式創(chuàng)新化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對學生而言,實驗是化學課的魅力所在。每次上實驗課學生最激動,哪怕是教師演示實驗,學生也會很興奮。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手機上各種實驗小視頻鋪天蓋地,國內外的各種創(chuàng)意實驗比比皆是。如何使這些網絡實驗視頻為我們高中化學教學所用,是“互聯網+”時代對高中化學教師提出的一個新挑戰(zhàn)。
筆者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利用一些視頻素材作為實驗課的引入與補充,彌補學校實驗室因材料缺失而無法完成部分實驗的遺憾,或在他人基礎上進行實驗改進與創(chuàng)新,提升實驗教學效果。
例如,在《實驗化學》專題四拓展課題4-3《蔗糖的燃燒》中的“燃糖成蛇”實驗教學中,筆者按照課本提示與建議步驟進行實驗,始終無法取得理想的實驗效果。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在某手機App網絡視頻的“3D化學實驗”欄目中看到一個關于“燃糖成蛇”的演示實驗,該實驗在點燃糖之前澆灌了一些打火機專用油。筆者按此方法再次進行實驗,實驗效果非常明顯,而且反應速率加快,成“蛇”時間縮短。
因此,在“互聯網+”時代,我們要加強學習,吸收他人的先進經驗,讓我們的化學實驗更加成功,更富有創(chuàng)意。
三、與時俱進,實現教學裝備數字化
高中化學教材具有基礎性,主要涉及近代化學關注的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轉化關系三個基本問題,這決定了高中化學及其裝備必然有很強的近代色彩,不可能是完全現代化的。但我們的教學不應該只局限于傳統的教學裝備,應適時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如在測溶液的pH時,可以在pH試紙這一傳統檢驗方法的基礎上,使用更加現代化、更為精確的pH計;在離子反應教學中,可以使用電導率儀,加深學生對離子反應本質的認識;在酸堿中和滴定實驗教學中,在學生學會了如何選擇合適的指示劑來判斷滴定終點及如何繪制滴定曲線等方法之后,可以借助具有直觀、實時、定量、連續(xù)、精確、便捷等特點的手持技術(如圖1),讓學生直觀感受反應的內涵和滴定曲線的生成。
雖然這些數字化儀器的使用超出了高中化學教學范圍,但是將它們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來使用,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實驗原理的深度認識,還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了解現代科學技術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應用,同時還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圖1 手持技術裝置
四、精編習題,避免試卷習題網絡化
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題庫平臺被開發(fā)運用到日常教學中,方便教師編創(chuàng)習題,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還可以借助手機的搜題功能進行自主復習與測試。
筆者利用手機下載了幾款應用較為廣泛的App進行嘗試,發(fā)現這類App較多,且大多很實用,不僅會給出答案、解析、題目的來源,還配有1~3道相似題型以供練習。對于意志堅定、自主性強的學生來說,應用學習軟件進行自主學習再方便不過了。但是學習資源網絡化也為部分意志不堅定的學生制造了不求上進的空間,他們往往利用手機拍照搜題功能,快速準確地找到答案,一抄了之。
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編創(chuàng)習題、試卷時要精編習題,不能完全取之于網絡,應異于網絡,對下載的習題要重新整合,調整數據,力求創(chuàng)新,建立適合學生的原創(chuàng)動態(tài)題庫。
綜上,“互聯網+”教學的興起,呼喚我們要重視“互聯網+”的運用熱潮,審視現有教學的不足,但這并不代表要徹底丟棄傳統教學。我們應加強學習、注重實踐,用好、用透互聯網,將互聯網與傳統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豐富我們的教學形式,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 參 考 文 獻 ]
[1] 馮智慧.“互聯網+”時代的教學創(chuàng)新:訪華南師范大學胡小勇教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10):11-14.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實驗化學(選修)[M].第2版.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3] 鄧峰,錢揚義,林耿勉. 手持技術在酸堿滴定中的應用研究[J].教學儀器與實驗,2007(1):12-14.
[4] 馮園,王偉.淺談化學校本題庫的有序儲存與精確調用[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6(23):46-49.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