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紅
摘要:文言文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完善學生的語文知識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嘗試在文言文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法,通過“誦讀”“表演”“研讀”等步驟來達到教學效果。
關鍵詞:文言文;誦讀;情境教學
文言文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完善學生的語文知識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文言文在學習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容易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筆者嘗試在文言文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法,通過“誦讀”“表演”研讀”等步驟來達到教學效果。
1 立足多種誦讀,渲染課堂氣氛
通過誦讀的語言藝術,使枯燥的視覺文字轉化為生動的聽覺聲音,以情動人,使學生在愛與憎、悲與歡,心靈火花的撞擊中與課文內(nèi)涵的理念相溝通,產(chǎn)生共鳴效應,隨之而來的就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深刻理解、領悟和審美判斷。
學習文言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積累和豐富學生的語言,在于打開古漢語生命力的源泉,在豐富的語言資源中,使學生們能自由地呼吸吐納。但現(xiàn)在的文言文課堂上學生自讀多,教師范讀少;泛泛朗讀多,熟讀成誦少。這樣大大削弱了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天長日久,誦讀變成了學生望而生厭的、事倍功半的“低效勞動”,使學生無法在誦讀中感知文章的美妙意境。
古人云“熟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文言文教學中,運用誦讀法實際上也是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大多數(shù)讀者的閱讀,不管是出聲讀還是不出聲讀,都有一個探尋、發(fā)現(xiàn)的過程,而文言文因年代久遠給讀者帶來的閱讀困難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學生只有通體熟誦,才有可能對語言的音韻、色彩、情意、形象等有直觀的感受。
誦讀教學還有利于學生文學素養(yǎng)與審美能力的提高。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在大量的誦讀中培養(yǎng)語感,加強對文言文實詞、虛詞以及文言句式的學習與記憶,以逐步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題材等的理解和掌握,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2 充分表演體會,巧現(xiàn)人物形象
情境教學能通過創(chuàng)造各種情境,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課堂在情境中擴大。情境教學中的表演可以是進入角色本文由畢業(yè)論文網(wǎng)http://www.1w54.com收集整理,也可以是扮演角色。例如在《廉頗藺相如列傳》故事中發(fā)生矛盾沖突時,讓學生“進入角色”,假想“假如我是藺相如我怎么辦”“假如我是秦王我如何處理”等,設身處地感受矛盾的激化和情況的危急,從而加深對人物形象的了解:藺相如機智勇敢,臨危不懼;秦王的色厲內(nèi)荏,尷尬無奈,引發(fā)學生對英雄人物的敬佩與喜愛,自然對人物命運的后來發(fā)展大感興趣,從而投入到文言文學習中來。
另外《鴻門宴》中故事情節(jié)緊湊,人物性格飽滿,可以讓學生們分角色進行表演,做一場課堂舞臺短劇。由于學生自己扮演角色,這就需要他們對課文情節(jié)及情境加以認真細致把握和再現(xiàn),所以在表演之前的串講或分析中,學生注意力自然會高度集中,對人物加以自己的分析,把握和再塑造。如表演鴻門宴的過程中,飾演項羽的同學要能夠充分把握項羽的霸王性格,飾演范增的同學要能夠把握當時范增焦急的心態(tài),飾演劉邦的同學要能體現(xiàn)他當時的擔憂和惶恐,同時還有項莊、樊噲等。同學們在笑聲中理解了文言字意,短劇中的角色從書本上的文字立體起來,變成自己或自己班集體中的同學,那么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勢必產(chǎn)生親切感,欣賞者和表演者都很自然地加深了內(nèi)心體驗。
3 加強文本研讀,再設課文情境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言文基本內(nèi)容,能讀懂能會意,從而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不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掌握程度。所以教師不必在課堂上字字落實、句句到位,把教師的串講變?yōu)閷W生的主講,在疏通環(huán)節(jié)設計些新穎多變的形式,同樣是翻譯,學生卻普遍感到充實有趣。當乏味的字詞理解變得富有生氣時,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也就在充滿思考的學習氛圍中不斷得到提高。在此基礎上,由教師在情境出現(xiàn)時伴以語言描繪,這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一定的導向性作用。語言描繪提高了感知的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并且?guī)е星樯首饔糜趯W生的感官。學生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激起情感,促進自己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反之,學生對情境的認識再通過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就更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情境的感受力和再現(xiàn)力,所以筆者也常常把文言文教學與片斷寫作相融合。
例如千古名賦《滕王閣序》,王勃此賦描寫滕王閣四周景物和宴會盛況,意境開闊,大氣悠遠。其寫景頗有特色,作者精心構圖,靈活描寫,色彩變化,遠近虛實,山水風物,無一不美。課后布置了片斷寫作的作業(yè),要求學生用一百字左右的篇幅描繪出諸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洲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等寫景詩句的景物情境之美,并要求使用兩種以上的修辭手法。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組織和表述能力,又加深了對文言文的景物描寫的理解和把握,一舉兩得。
美國教育家羅杰斯說過: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情境教學為當前僵化的文言文教學注入了一股活水,帶來了一線生機和活力。
總之,只要我們中職語文教師勤于探索,勇于實踐,就能不斷擴大語文文言文情境教學的內(nèi)涵,讓情境教學發(fā)揮更好的作用,讓語文課堂綻放美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王玨.文言文教學價值的再認識[J].語文教學之友,2013,(6).
[2]曹加忠.詩味說與中學古詩詞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17.
[3]王槐松.文言文誦讀法古今談[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