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玲
【摘 要】詩歌這種文學樣式,以其深邃的意境,豐富的感情,精煉含蓄的語言,生動的形象,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學生吸取優(yōu)秀文學精華,感受語言文學的優(yōu)美與博大,所以加強詩歌教育既是新課程的要求,也是傳承文化的需求,然而,現(xiàn)實中的詩歌教育的現(xiàn)狀仍存在許多問題,不容樂觀。本文通過分析初中詩歌鑒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詩歌鑒賞課堂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詩歌教學;鑒賞分享
詩歌是初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進而促進其均衡發(fā)展,學好詩歌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該解決好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逐步提高教學效率。
一、詩歌鑒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觀念落后教學手段單一
在詩歌鑒賞教學中相當一部分的教師認為,在詩歌鑒賞教學中只要“掃清字詞障礙”,會翻譯詩句大意就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因而將教學目標歸位于識記的等級上。事實上,這是對中學詩歌鑒賞教學功能認識的片面化,簡單化,它只是著眼于某種狹窄的語言因素和知識因素,而忽視了思維因素與情感因素,影響了詩歌鑒賞教學整體意義的挖掘,他必然造成詩歌鑒賞教學中學生枯燥化和低效化。又由于教學觀念上的保守,導致教學方法上的保守,這種失誤主要表現(xiàn)為教學過程的程式化和教學形式的單一化。就過程的程式化而言,主要是無視詩歌文意一貫、情景交融、開合跌宕、靈動多變的表現(xiàn)特點,一律實施“一解題、二釋詞、三譯句、四總結”之類的“工藝化”流程來切割肢解并拼搭組裝。另一方面,與這種程式相呼應的教學手段與形式大大降低了詩歌鑒賞教學的趣味性,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以繁瑣作者介紹替代時代特色
在詩歌鑒賞教學過程中,學習一篇名篇名作,需要對作者作詳細介紹,這樣有助于對作品深層次的理解,但許多教師由于長期以來形成教學習慣,只介紹作者的字、號以及作品,便開始講授詩歌內容,這樣雖然節(jié)省了時間,但學生對詩歌意象模糊,不能準確理解詩歌本質,再有背誦要花費大量時間,在默寫時出現(xiàn)形形色色的錯別字。這主要是教師輕視背景而重視作者簡介的原因。任何一部詩歌作品,都包含了作者主觀審美感受,詩歌更是讀者主體意識的流露,無論是抒情,或者說理,都是有感而發(fā),正如白居易所說:“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每一首詩歌,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和時代特征,因此,必須對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及其個人實際情況作一個詳細介紹,從中獲悉作者對社會的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及其創(chuàng)作意圖。從而為理解詩歌提供廣闊的空間,這樣對于詩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體了,而且對詩人情感世界的把握會更為準確,為詩歌意義的挖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詩歌鑒賞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的策略
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在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學中,教師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就不會提升學生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甚至概念也模糊不清,處在這種狀態(tài)下的學生,是不可能準確地理解文學作品的,至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傳承文化傳統(tǒng)更是一紙空文,所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培養(yǎng)這種審美能力,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策略:
1.構建審美認知結構
張大均教授在《教育心理學》中談到: “一切審美信息都是由審美認知進行加工和處理,審美認知是一切審美活動的信息加工基礎,沒有審美認知的作用,就沒有個體的審美活動”。這個信息加工過程是對生活知識,歷史文化以及書本知識的積累,這些日常成長中積累下來的各種信息當我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過程接觸到美的事物時,能夠自覺地進行審美的信息加工上,從而獲得關于對外部事物或藝術品的審美經驗或審美意義,為審美情感的產生打下認知過程。
2.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結構
審美情感就是指個人在審美過程中形成的,與審美認知過程密切相連的,個體對外部事物是否滿足個體審美需要而形成的心理體驗,這種情感具體表現(xiàn)在: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褒貶善惡持某種態(tài)度,比如說有一些事物讓你感到愉快,有一些事物讓你感到悲傷,一些事物讓你心潮澎湃,一些事物讓你義憤填膺,一些事物更讓你悲痛欲絕,這些都是伴隨認識產生的審美情感。就詩歌而言,我們知道“憤怒出詩人”,“憂愁又思而作《離騷》,這說明審美情感能刺激人的心靈,從而產生感情的流露,在審美情感培植方面,我們應該掌握不同審美情感的表現(xiàn)形式。
(二)朗誦的教學策略
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說:“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可見,新課程對古詩文教學的目的性重新作了更明確的規(guī)定。因此,教學古詩文應以“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為教學方向,還古詩文教學以讀為本的本來面目?!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出之于口,入之于心”,“以氣求聲”,“口不絕吟”正是古人對“讀”的作用的經典概括和詮釋。教師應該在“讀”的方法、態(tài)度、情感、價值等多方面潛心研究,精心引導,讓學生讀得層次分明,讀得酣暢淋漓,讀出豐富多彩的味道。讓學生“音組里每音的長短高低輕重都可以隨文義語氣而有伸縮。意義著重時,聲音自然隨之而長而高而重;意義不著重時,聲音也隨之而短而低而輕,同是一個字,在這一音組里讀長讀高讀重,在另一音組里讀低讀短讀輕全看行文口氣?!比缭诶首x中必須注意詩歌的音樂性特征。
三、總結
詩歌是初中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但因為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當前實際詩歌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上文中筆者對這類問題進行了總結,并且提出了解決措施。
參考文獻:
[1]胡遠.初中語文古典詩歌對話教學策略芻議[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10,(1).
[2]李維林.淺談初中古典詩歌教學的方法[J].學語文,200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