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薇
摘 要: 新媒體新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局限,創(chuàng)新了教學方法。在改革過程中,我們應以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為基礎,打造適合本院校的技術平臺,精心設計實踐教學專題,從頂層設計上提供制度保障,才能使新媒體新技術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有效融合,達到育人目的。
關鍵詞: 新媒體新技術 思政課 實踐教學
每一次技術革命的到來,都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正如麥克盧漢所言:“鐵路的作用,并不是把運動、運輸、輪子或道路引入人類社會,而是加速并擴大人們過去的功能,創(chuàng)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閑暇?!盵1]新媒體新技術不僅改變了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也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和不容忽視的作用。
一、新媒體新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理論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2]科技的進步帶來了時代的變革,使社會的各個層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一定要有清醒的、負責任的擔當意識與面對新事物的探索精神。我們更應該保持對科技的敏感性、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為學生提供最熱點的資訊、最前沿的理論、最正確的引導。
(一)從教學理念上看,將新媒體新技術應用于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一脈相承。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真正成為思政課教學的獲益者,在實踐中強化理論知識的記憶,以實踐促進理論知識的融合。因此,我們要改變過去重教師輕學生、重理論輕能力培養(yǎng)的傳統(tǒng),把教學重點轉移到依靠學生的參與以增強教學效果。新媒體新技術以其信息的便捷性、交互的方便性、應用的廣泛性牢牢吸引了當代大學生的眼球。將新媒體新技術應用于思政課實踐教學,大大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參與度,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進入思政實踐教學。
(二)從教學手段上看,將新媒體新技術應用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突破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局限性。傳統(tǒng)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手段包括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校內實踐以演講、小組討論、辯論、主題活動等為主;校外實踐主要與各企業(yè)、基地合作,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開展實踐教學。新媒體新技術的運用,可以通過打造技術平臺,如微信公眾號、校園直播平臺等,突破時空的局限,將優(yōu)質的校外資源引入校內,使學生即使在校園里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三)從教學方法上看,將新媒體新技術應用于思政課實踐教學,是“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創(chuàng)新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通過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將理論用于實踐,以此提高學生的技能。在新媒體新技術背景下,任務的創(chuàng)設和進行都可以跟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手機、微信、QQ等緊密結合起來,邊做邊學,邊學邊做,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二、新媒體新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運用的主要形式及不足
從運用電腦、互聯(lián)網(wǎng)、云平臺、手機等新媒體新技術對思政課實踐教學進行改革的歷程看,其主要經(jīng)歷了以下幾種發(fā)展形式:
(一)網(wǎng)絡課程。這一形式主要是借助電腦和互聯(lián)網(wǎng)建立網(wǎng)絡輔助教學平臺,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相關部門鏈接里開設專門的欄目,上傳老師的教學錄像、案例資源、在線試題庫等,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共享。其局限性表現(xiàn)在這種網(wǎng)絡輔助教學一般在課外進行,老師無法有效監(jiān)督,學生不能及時反饋,主要依靠學生的自覺性。從實際情況看,學生主動點擊網(wǎng)絡教學資源的意愿不高,往往流于形式。
(二)大型開放式網(wǎng)絡課程,即慕課。相比較以往的課堂,慕課規(guī)模大,動輒上萬人,可以將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輻射到全國;以興趣為導向,凡是想學習的,都隨時可以進來學,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自主性和靈活性。例如復旦大學在2014年就選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作為慕課的開山之作,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但是慕課是事先錄制好、網(wǎng)上播放的,授課過程中無法感知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差異化價值取向,授課效果很可能大打折扣。沒有了即時互動與快樂分享,學生對著電腦能否直接進入教學情境?如果不能結合當時當?shù)貙W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資源進行組合利用,慕課就會成為一個空架子。
(三)VR技術應用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平臺。一般認為,VR是Virtual Reality的縮寫,即虛擬現(xiàn)實,主要指借助計算機系統(tǒng)及傳感器技術生成一個三維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一種嶄新的人機交互狀態(tài),通過調動用戶所有的感官,帶來更加真實的、身臨其境般的體驗。2016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學展示了VR互動體驗系統(tǒng)《重走長征路》。運用VR模擬紅軍長征過程中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等,通過場景再現(xiàn)、交互體驗,讓學生“經(jīng)歷”紅軍遭遇圍追堵截、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辛,使書本上的文字變得鮮活起來。應該說,VR技術帶給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最真實、最震撼的,它超越了文字、音頻、視頻所具有的一般優(yōu)勢,無可取代。但是VR技術在整個世界都還處在探索應用的階段,對高校教學而言,不具備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言之尚早,無法得到大規(guī)模的推廣。
(四)基于移動互聯(lián)技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智慧平臺。2015年,北京工業(yè)大學的沈震老師帶領技術團隊自主研發(fā),歷時7個月,開發(fā)出一套輔助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工作智慧教學軟件平臺——中成智慧課堂,便利師生在線實時互動交流,同步獲取并展示互動數(shù)據(jù),并實現(xiàn)全程大數(shù)據(jù)記錄評價分析。這一平臺受到學生的歡迎和熱議,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和上面的VR手段一樣,這個平臺同樣具備技術含量高、開發(fā)難度大、投入成本高的局限性,現(xiàn)階段只屬于小眾事物。
由此可見,新媒體新技術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運用雖然已經(jīng)達成共識,并在各高校的教學改革中積極推進,但是在現(xiàn)實中,往往會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影響預期效果。因此,我們要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思路,使新媒體新技術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功能和作用。
三、新媒體新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創(chuàng)新思考
(一)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是基礎。任何一項教育改革,教師都是關鍵因素,如果沒有教師的積極參與和精心實踐,那么教學改革要取得成效是非常困難的。新媒體新技術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豐富的知識儲備,還必須具備將這些理論和知識用新媒體新技術手段傳授給學生的新媒體素養(yǎng)。首先,我們必須對思政課教師隊伍進行專業(yè)培訓,使其掌握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的能力。通過培養(yǎng)一批種子教師,通過漣漪效應,帶動其他教師參與新媒體新技術運用的改革。還可以選拔一部分優(yōu)秀的新媒體新技術實踐教學方案在部門進行推廣,形成示范效應。其次,教師要更注重團隊合作精神是新媒體新技術必然的要求與趨勢?,F(xiàn)代社會各種新媒體新技術造就的思想精品,都是一個團隊長期打磨的結果。無論是資料的收集、內容的選取,還是深度的分析、思維的拓展,都是大規(guī)模團隊運作的結果。如清華大學的雨課堂、復旦大學的慕課等,其背后都有專業(yè)的技術團隊和制作精良的班底。過去,思政課教師往往單兵作戰(zhàn),不能形成合力。實踐證明,個人單打獨斗形成的教學產品和團隊制作的精品相比,劣勢比較明顯,如素材的陳舊、分析不夠深入、產品效果不夠精美等。因此,不僅思政部門的教師要聯(lián)合起來,還要與學校的其他部門,比如專業(yè)教學部門、信息技術部門聯(lián)合起來,才能“眾人拾柴火焰高”。
(二)打造適合本校的技術教學平臺是依托。從新媒體新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技術實現(xiàn)途徑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充分挖掘已有技術的優(yōu)勢,使其跟思政課實踐教學更好地結合起來。典型代表有微信公眾號、網(wǎng)絡課程等。一種是獨立開發(fā)專屬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平臺,如北京工業(yè)大學的中成智慧課堂等。這兩種方法各有所長,也存在不足。我們在實踐中應該把兩者結合起來,相互借鑒,打造適合自己的技術教學平臺。例如,對于經(jīng)費緊張的院校,可以開通教學直播平臺,開展雙師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雙師教學一般由兩位老師同時來到現(xiàn)場,跟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通過師師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3]。新媒體新技術下的雙師教學模式,是指借助新媒體新技術,運用電腦、平板、手機等電子產品,打造一個類似于電視上的現(xiàn)場直播室,實現(xiàn)線上線下兩位老師同時進行教學。老師和老師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通過電子產品的彈幕等實現(xiàn)即時互動,提出問題,發(fā)表評論。這種模式充分挖掘已有電子產品和軟件的優(yōu)勢,成本低廉,操作簡單,可以被廣泛應用。同時,通過新穎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使思政課實踐教學活躍起來。
(三)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是核心。新媒體新技術的使用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如何借助新媒體新技術優(yōu)化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才是核心所在。形式和內容,缺一不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應貼近生活,走進學生,不再是束之高閣的理論,而是“接地氣”的,真正對學生有啟發(fā)意義的情境再現(xiàn)。通過聚焦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話題,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手段,制作一批富有文化內涵和思想深度的網(wǎng)絡文化產品,形成正面輿論場,占據(jù)思想制高點。通過學生設計實踐教學主題,并通過新媒體新技術手段將學生的實踐教學場景記錄下來,一方面肯定學生的積極付出,激發(fā)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另一方面為后面的學生留下寶貴的資源,形成持續(xù)的精神動力。通過校園品牌項目的建設,如職場直通車、道德大家談、情感加油站等,讓學生把線上的教學和線下的生活結合起來,在真實的體驗中增強教學效果。
(四)建立長效機制是保障。新媒體新技術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要發(fā)揮重要作用,單靠思政部門的推動顯然不夠,必須充分發(fā)揮學校各部門的協(xié)同作用,使其成為一項常規(guī)化機制。首先,領導班子要高度重視,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經(jīng)費保障制度。新媒體新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運用,是一項花費不菲的工作,必須從頂層設計上完善制度,保證經(jīng)費,才能推動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其次,各院系要充分配合,為新媒體新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支持和幫助。傳統(tǒng)的思政課校內實踐教學是思政課各課程分別進行實踐教學,所有課程教師“各吹各的號,各擁各的調”[4]。學校的宣傳部門、專業(yè)教學部門和信息技術部門等要從“大德育”的理念出發(fā),參與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工作。最后,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使新媒體新技術的應用落到實處。新媒體新技術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其效果的考察應該立足于長遠,進行綜合性評價,以免挫傷教師進行改革的積極性。此外,學生也不是一味地崇信新媒體新技術,我們在實踐中要摸著石頭過河,隨時跟進實踐教學改革效果,做出相應的調整,避免出現(xiàn)“新媒體新技術是個花架子”、“華而不實”的結果。
四、結語
新媒體新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是新時代背景下解決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矛盾需求的客觀需要,也是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將新媒體新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同時是移動互聯(lián)時代對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出的新課題,是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向。在新媒體時代,這種改革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須有所作為。否則,思政課實踐教學就有被新媒體邊緣化的危險。
參考文獻:
[1]劉秀輪,陳靜,李香菊.新媒體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3):57-60.
[2]沈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新媒體新技術相融合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7(3):69-74.
[3]常叔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采用雙師教學模式探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1(29):132-133.
[4]王志雄,胡琴.協(xié)同與融合:思政課整體性實踐教學的新路徑[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112-115.
基金項目:2015年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項目“因材施教——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新探究”(項目編號:2015szy037)研究成果,2015年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教改項目“因材施教——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探索”(項目編號:JG20152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