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煒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的信仰具有獨特性,主要在于信仰缺失現(xiàn)象突出、信仰建設的理論功底較為薄弱、信仰與現(xiàn)實矛盾較為尖銳以及個人訴求與集體利益對立等問題。面對這些特征,其應對之策在于高職院校應加強信仰理論研究、加強思政理論課程建設以及加強組織和制度建設。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信仰教育
一、高職院校學生信仰特征
(一)信仰缺失現(xiàn)象較為突出
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能夠認識到信仰的重要性,但卻對選擇什么樣的信仰或者是應形成什么樣的信仰無從下手。他們大多對信仰的理解停留在初級階段,沒有跨越感性的認識,沒有達到科學的水平。在市場經(jīng)濟的大環(huán)境下,很多人迷失方向,陷入了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漩渦,單純地理解實用主義,片面地追求實用主義。對信仰的樹立缺乏主動性,更談不上信仰的科學性。信仰的缺失使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不能做到明辨是非,嚴重影響其身心發(fā)展和健康成長。
(二)信仰建設的理論功底較為薄弱
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認識較為欠缺,在許多學者的調(diào)查或者著述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僅有極少數(shù)的學生能夠做到非常了解馬克思主義,相當多的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了解不夠甚至知之甚少。雖然很多高職院校學生都系統(tǒng)的接受過馬列主義專業(yè)課程教育,也閱讀過一些馬列主義書籍,但憑其現(xiàn)有的知識儲備,很難領悟或者參透馬列主義的本質(zhì),往往學習到一些表象的東西,顯得與現(xiàn)實格格不入,更談不上上升到信仰的高度以指導實踐。
(三)信仰與現(xiàn)實矛盾較為尖銳
通過高職院校日益加強的黨建工作以及思政教育,高職院校學生普遍能夠踐行主流價值觀,普遍認同中國當前的成就得益于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確領導以及馬列主義的正確指導。但部分學生對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不夠堅定,尤其困惑于為何會出現(xiàn)蘇聯(lián)解體和東歐劇變,當奉若神明的真理與現(xiàn)實出現(xiàn)沖突時,也會對其自身的選擇產(chǎn)生影響。其實質(zhì)在于只看到了表象,沒有看到深層次原因和本質(zhì),沒有領會到本真的馬克思主義,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四)個人訴求與集體利益的對立
從某種層面來說,政治信仰既是個人信仰追求,也屬于社會共同利益追求。但高職院校學生由于其文化功底的薄弱性,不能正確認識到個人信仰追求與社會共同利益訴求的內(nèi)在共通性。表現(xiàn)為對自身的信仰能夠作出明確的闡釋,但卻難以將其上升到社會共同的高度,甚至會覺得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自身訴求與社會集體利益相對立的局面,沒有養(yǎng)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大局觀,在世俗利益的驅(qū)動下,有時會做出選擇自身舍棄集體的行為。這反映出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踐經(jīng)驗仍然較為欠缺,高職院校的信仰教育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
二、高職院校信仰教育對策
(一)加強信仰理論研究
信仰一般來說是對某種理論體系或?qū)W說的極度信任和崇拜,因其往往存在于人們的憧憬之中,因此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對理想培育,必須要有客觀的分析和理論的澄清,否則很難真正樹立科學的信仰。樹立牢固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以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入理解為前提。然而,何為馬克思主義?何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指向——共產(chǎn)主義?雖然這些問題在學界還尚未完全形成統(tǒng)一,但馬克思主義教育要把握住其要義所在。其中,一個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對馬克思本人的思想與后人附件在馬克思主義上的思想進行區(qū)分,既要追求本原的馬克思主義,也要學習不斷發(fā)展中的馬克思主義。同時要注重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當做整個體系進行教學,不能片面地進行切割。同時,為了契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應在不違背馬克思主義要旨的前提下加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解讀,推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為馬克思主義信仰在高職院校學生中的樹立打好根基。
(二)加強思政理論課程建設
要徹底擯棄對思政理論課程不夠重視的觀點,正確理解務實與務虛的關系,努力堅持用正確理論指導實踐的思路。一般來說,思政理論課程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在這個主陣地上,應積極引導學生與其自身實際生活感悟結合起來,提高政治覺悟,提升對各項表象事物的認識能力,增強其為中國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動力,自覺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中來。同時,應將思政理論課程充分地與學校德育工作進行融合,相互補充,提升其對學生思想的改造力和影響力。應看到思政教育是一項潛移默化的工作,要堅決擯除學術功利化和教育功利化的傾向。因此,應努力加強思政理論課程的教學管理,主要從以下三點著手:一是從實際出發(fā),不斷更新教育理論,時刻緊扣時代的主題;二是加大對思政理論課程教師的鼓勵,鼓勵其加大對課程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的研究;三是要切實凸顯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開展啟發(fā)式的教育,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良好的思政理論課程建設,促進高職院校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建立。
(三)加強組織和制度建設
針對信仰教育存在的問題,高職院校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確保信仰教育有組織、有計劃的開展,必須重視組織建設,高職院校應充分發(fā)揮各級黨組織戰(zhàn)斗堡壘的作用,積極響應黨在新時期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通過組織生活、集中學習努力推動馬克思主義進頭腦、進課堂,同時,注重發(fā)揮教代會、工會、各種社團、院系等機構組織的作用,推動多元化形式的信仰教育。此外,還應加強對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總結和計劃工作,根本不斷變化的新情況、新問題制定新舉措。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加強思政工作隊伍建設,加大對思政工作人員的管理與考核,進一步明確對思政工作人員的獎懲機制,落實思政工作各項措施,貫徹中央或教育主管部門關于思政建設的相關制度、規(guī)章,探索建設學生信仰教育制度保障體系。學校的工作應更加關注學生的信仰建設,以制度建設為抓手,探索多元化建設、引導模式,推動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
參考文獻:
[1]曹熙利,顏偉.淺析當代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J].知識經(jīng)濟,2010,(9):21-25.
[2]謝雙明.關于創(chuàng)新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方法與途徑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6,(08):28-30.
[3]劉浩,任允曉.當代中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問題[J],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02):15-17.
基金項目:重慶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院級課題“藝術類高職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育研究”(17WYZY1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