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廷 曹偉 張海東 馬輝
(1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 山東 濟寧 272100; 2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62)
額葉皮層外間變性室管膜瘤1例
朱廣廷1*曹偉1張海東2馬輝1
(1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 山東 濟寧 272100;2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62)
室管膜瘤; 間變性; 額葉皮層
患者,男,25歲,因左手發(fā)作性抽搐半年于2015年5月23日入院。查體:神志清,語言流利。顱神經(jīng)(-)。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雙側巴賓斯基征陰性。顱腦核磁共振成像:見右額葉后部長T1加權像:略低信號(圖1),T2加權像:略高信號,周圍腦組織輕度水腫(圖2)。強化掃描見病灶強化明顯,較均勻(圖3、4)。于2015年5月26日在全麻下行右額頂開顱腫瘤切除。打開硬腦膜:見腫瘤位于硬膜下,生長于局部腦溝,突出于皮層的腫瘤表面光滑,與腦組織及硬腦膜沒有粘連,局部周圍蛛網(wǎng)膜增厚及“灰白樣”變并有蛛網(wǎng)膜下腔增寬。另一側皮層下的腫瘤與腦組織粘連緊密,但有相對邊界,瘤周水腫。腫瘤大小約2 cm×1.5 cm×2 cm,“肉紅色分葉狀”,質韌。手術切除突出于皮層的腫瘤周圍的蛛網(wǎng)膜,分離前后的上吻合靜脈,由潛入深分離腫瘤與皮層及皮層下的相對邊界完整取出腫瘤。病理診斷:間變性室管膜細胞瘤;可見核分裂(生長活躍);WHO分級II~III級。隨訪5個月患者未再出現(xiàn)左手抽搐,顱腦影像未見腫瘤復發(fā)。
圖1 T1軸位加權像:病變位于右額葉
圖2 T2軸位加權像
圖3 釓增強軸位成像
圖4 釓增強冠狀位成像
注: 粗箭頭標示腫瘤,細箭頭標示腫瘤周圍水腫的腦組織
討論:室管膜瘤占顱內原發(fā)性腫瘤的2%~9%[1]。室管膜瘤起源于腦室和脊髓中央管內襯的室管膜瘤細胞。最常發(fā)生于第四腦室底,其次為側腦室、第三腦室、脊髓、終絲和大腦半球[2]。而腦室外的室管膜瘤來源于移位的室管膜組織。幕上室管膜瘤被認為是起源于側腦室或第三腦室的室管膜上皮,腫瘤既可以完全在腦室內,也可以部分在腦室內、部分在腦室外。但是,腫瘤也可能發(fā)生于大腦半球內的任何地方而完全位于腦室外,腫瘤起源于室管膜細胞嵴,可能是神經(jīng)管內折疊時形成畸形的結果。幕上室管膜瘤好發(fā)于側腦室三角區(qū)附近的腦實質內,約占顱內室管膜瘤的25%,常以囊性變?yōu)橹骰虿糠帜倚宰?,而完全實質性比較少見[3]。幕上完全實質型室管膜瘤主要發(fā)生在50歲左右的成年人,個別也見于兒童。好發(fā)于額葉,CT上多呈稍高密度,MRI上呈等或少長T1、長T2信號,出血和鈣化多見,腫瘤周圍水腫明顯,增強掃描多呈明顯強化[4]。本例基本符合上述影像特征,但無出血及鈣化。間變性室管膜瘤分別占幕上與幕下室管膜細胞腫瘤的45%~47%與15%~17%,又稱惡性室管膜瘤。而本例腫瘤位于腦溝軟腦膜,主要為皮層外生長,實屬罕見。
1MCGUIRE C S, SAINANI K L, FISHER P G. Incidence patterns for ependymoma: a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results study [J]. J Neurosurg, 2009, 110(4): 725-729.
2朱曉軍, 許乙凱. 顱內非典型室管膜瘤MRI表現(xiàn)與病理的對照研究 [J].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1, 27(9): 1642-1644.
3SPOTO G P, PRESS G A, HESSELINK J R, et al. Intracranial ependymoma and subependymoma: MR manifestions [J]. AJR AM J Roentgenol, 1990, 154 (4): 837-845.
4魚搏浪, 主編.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CT和MR鑒別診斷 [M]. 2版. 西安: 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 135-140.
R 739
B
1671-2897(2017)16-276-01
朱廣廷,教授、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E-mail: zgt098@126.com
*通訊作者:朱廣廷,教授、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E-mail: zgt098@126.com
2015-11-04;
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