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合肥市中海原山幼兒園 安徽合肥 230031)
家園溝通是幼兒教師基礎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幼師如何與家長之間進行有效溝通,使家園雙方達成彼此理解、接納、支持、互信的共情狀態(tài)?本文嘗試通過對羅杰斯共情理論的闡釋、應用,探究幼師家園溝通中共情能力發(fā)展策略。
我們閱讀與家園溝通研究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很多研究者主要關注家園溝通的形式、內(nèi)容,也有對家園溝通中存在問題的探索和研究,而其中對家園溝通的系統(tǒng)、深入、全面研究不多。幼兒教師在家園溝通中,常常反映家長不配合、不支持,反映家庭教育等問題。這些問題反映出,家園溝通尚有改進空間,家園關系還需要在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基礎上獲得進一步的良性發(fā)展。
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創(chuàng)始人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提出了“共情”理論。所謂“共情”是指體驗別人內(nèi)心世界的能力,是一種他向反應,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體會和理解他人的感情、需要和意圖。
那么,如何將卡爾·羅杰斯在心理咨詢中提出的共情理論、共情策略借鑒并遷移到家園溝通中?
幼兒教師在和家長就幼兒的各種教育問題進行交流的情境中,教師要本著為了孩子全面發(fā)展的家園共同目標,發(fā)展教師的“共情”能力,恰當理解家長的內(nèi)心體驗和觀點,并且能把這種理解結(jié)合專業(yè)知識、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恰切地傳遞給家長,與家長建立互信共進的伙伴關系,也提升了教師專業(yè)影響力和自信力。
盡管教師和家長角色不同,但在家園合作中,二者的目標很大程度上能保持一致。教師在工作中,只要能站在家、園兩個角度,追尋目標一致的策略,即為了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共同為孩子成長創(chuàng)造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就可以與家長建立雙向互動的良好關系。
當孩子入園的那一刻起,教師應認識到幼兒園與家庭就成為一個整體,一個自然的家園共同體,在這樣的共同體中,教師一定要以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去關心愛護每個孩子,理解家長心情,尊重家長,尊重他們的感情,尊重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人格。
案例一:放學了,老師見到樂樂媽媽,有點生氣地說:“樂樂今天太不像話了,打了兩個小朋友,還打了老師,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孩子?!睒窐穻屢荒槍擂?,不知如何回應。
在案例一中,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太不像話”“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孩子”帶有很強的主觀判斷,并未附加充足的專業(yè)知識,因此很難讓家長信服。適宜的做法應當是,結(jié)合幼兒不同階段在園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樂樂自身的特點,幫助家長分析樂樂打人的原因,并找到解決對策。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調(diào)查,進一步和家長作如下溝通:“樂樂今天說想回家,但小朋友和老師都說不行,他就動手打人了。樂樂現(xiàn)在對入園還有些焦慮,我想接下來我們可以一起想想辦法幫助孩子?!?/p>
直接向家長指出孩子不足的這種溝通方式,與從有利于孩子發(fā)展的角度真誠客觀地和家長交換意見,尋求對策的溝通方式相比照,顯然,后者更有利于家長接受,也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優(yōu)點首肯策略是指與對方溝通時,首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對方的優(yōu)點,使對方有被認可賞識的獲得感,進而樹立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溝通中,當愿意與溝通對象建立一種積極的溝通關系時,教師就會在良好的認知基礎上產(chǎn)生愿意接納,產(chǎn)生良好的個人情感與情緒體驗,也容易建立和形成良好的家園關系。
案例二:壯壯媽和老師訴苦:為了幫壯壯克服一些不良行為習慣,我自己已經(jīng)嘗試過很多努力,怎么一點效果都沒有啊?
已經(jīng)付出巨大努力卻收效甚微的人,心理往往很不平衡。這時如果教師這么溝通:“您為了幫助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真的太用心了!也很讓我們做老師的感動!您有些教育方法很科學,對孩子會有觸動的,只是孩子暫時還沒完全改變。但是我們相信,孩子會越來越好的!”
優(yōu)點首肯,增加一點力量,提供一些好建議,給家長以希望,讓家長充滿信心,家園之間就可以形成合作的伙伴關系。
此外,即使指出孩子的不足,也可以遵循“一表揚二建議三希望”的原則。比如,家長會后,老師對晨晨媽媽說:“晨晨最近進步可大了,能自己吃飯了,而且還不挑食??伤€有一個小缺點,要是能改掉就更好了?!边@時,家長就會迫不及待地追問是什么缺點,此時教師再說出這個缺點,家長就很容易接受。
及時詢問是教師根據(jù)幼兒發(fā)展需要,詢問家長,喚醒家長的意識,引起家長的關注,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力。
家園溝通中,教師及時詢問,把內(nèi)在認知與情感通過語言的外化形式體現(xiàn)出來,從而引發(fā)家長對于一些問題的進一步思考與表達,讓溝通信息更加全面具體,更具有針對性。
案例四:天宇媽媽每次來幼兒園送孩子,常跟老師說,為什么孩子在家都是橫著走,脾氣很不好?而在幼兒園里倒是比較乖?
家長在溝通時,常常會問這類籠統(tǒng)的問題。教師此吋可詢問:“您說他在家經(jīng)常發(fā)脾氣,請問他發(fā)脾氣時你們一般是怎么做的?”這樣的詢問避免直接給建議,讓溝通更加貼近家長的心理需要,也減少給出無效建議的可能。
利用信息平臺建立新型的家園共育橋梁。家園的溝通方式有很多如:家訪、電話訪問等,但這些方式都會受時間、人力等的限制。新媒體新技術環(huán)境下的家園信息互動平臺的建立,有條件和空間讓家校溝通更順暢、更及時、全面,讓彼此的心更近,合作更緊密更有效。
杭州《青年時報》調(diào)查分析,跟傳統(tǒng)的家長會、電話聯(lián)系、面談等方式相比,現(xiàn)代家長更喜歡用QQ、微信進行家校溝通,更便捷,更直觀。在信息平臺,分享育兒經(jīng)驗,幼兒園教育教學動態(tài),推介閱讀公眾號,研討幼兒教育問題,鼓勵家長參與家長委員會,讓家長有對幼兒園管理的知情權。家校共商對策,密切配合,以正確把握兒童個性心理特征,共同幫助孩子進步。信息平臺進一步拉近了家長和老師之間的距離,使家園的交流、互動更加有效、親切。
共情是一種態(tài)度,是我們所擁有的一種情緒,一種“社會情緒”。缺乏共情是對良好關系構建的一種障礙。羅杰斯“共情理論”運用到家園溝通的實踐,為建構和諧家園溝通環(huán)境提供建設性的思路,有利于幫助幼兒教師走出專業(yè)發(fā)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