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翠萍
(合肥市樅陽路小學 安徽合肥 230001)
數(shù)學教學過程,就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要重視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而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敢于質(zhì)疑和靈活的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開拓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在課堂教學中秉承的一個理念。下面結(jié)合教學中的案例,呈現(xiàn)自己課堂中的一些訓練方法:
1.給學生時間,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境,提供思考的環(huán)境,留足探索的時間,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和陳述自己觀點,敢于質(zhì)疑和提出問題。
例如:教學《認識幾分之一》(蘇教版三下數(shù)學第八單元,第一課時),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教學難點是生活中簡單的部分與整體之間關(guān)系現(xiàn)象,可以用分數(shù)來描述。本節(jié)課部分教學片斷與反思,記錄如下:
在例題的教學上,我設計了一個猴媽媽分食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將猴媽媽分1塊餅、分一盤桃(4個桃)、分一些水(8瓶礦泉水)串了起來,把一塊餅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是這塊餅的1/4,巧妙地對上學期學習的認識幾分之一進行了復習,并復習了分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接著讓學生嘗試把一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在這里為了強調(diào)把這盤桃看做一個整體,和學生討論用一個圓圈把這4個桃圈起來,再用虛線表示平均分,學生得出每只小猴能分得這盤桃的1/4。然后到把這些水平均分給4只小猴,學生在表述每只小猴分得這些水的幾分之幾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不同的答案,有的用2/8,有的用1/4,有一個同學用2/4,出現(xiàn)這些答案是很正常的,因為學生對每份數(shù)量超過1個的情況還是第一次碰到,所以他們還是把1個看作一份,而用1/4表述的同學已較好地掌握了相關(guān)認知。針對這兩個答案,我通過引導學生畫圖讓學生明確分給四只小猴,還是用1/4表述更為合適。而對于那位用2/4來表述的同學,很明顯她是把每份的2瓶當作分子了,我正好以此為契機,讓學生再次明確是要用取的份數(shù)做分子。至此,正好讓學生明白,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認識幾分之一是在研究部分與整體的關(guān)系,將課題做了補充。最后,讓學生對這三次分的結(jié)果進行比較,在這里我沒有急于拋出這個問題,而是讓學生猜,心里想即使學生猜不出來,也會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回顧,沒想到有位的回答讓我為之驚喜,他不僅猜到了,而且說得非常完整,他說:“汪老師是想問,為什么分的這三樣東西的總數(shù)量不同,而每只小猴分到的都是這個整體的1/4?”當孩子說出這段話時,我不僅驚喜,而且有些感動。應該說,這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教這些孩子已快三年了,我不僅關(guān)注孩子學習的結(jié)果,而且關(guān)注孩子們的學習過程,這包括思維的訓練和數(shù)學語言表達能力,事實證明自己的付出還是有收獲的。通過比較對于突破難點較為有效。
2.給學生適宜環(huán)境,引導學生敢于質(zhì)疑。
最后全課總結(jié)時,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和疑問。孩子們談收獲時能把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說清楚。而談疑問時,情況就變了,如:有的時候分子相加會超過分母,該怎么辦?這時,我表揚了這個孩子問得非常好,同時也說明這不是本學期要學習的內(nèi)容,建議孩子可以找資料,自己進行一些研究。學生的敢于質(zhì)疑讓我覺得很欣慰。在課堂上,只要是積極發(fā)言的同學,我總是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說錯了或有爭議的,我會引導學生一起討論,直至搞清楚為止,重點是一定要讓學生思考和表達自己的想法,我想從小對他們的這種培養(yǎng)會使他們終身受益的。讓學生放飛思維是我們各科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善待學生,對于學生的一些想法,可能看起來有些稚嫩甚至可能是“胡思亂想”,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捕捉其中的價值。
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加法交換律,一開始舉例時,同學們受到書上的啟發(fā),說了如“甲數(shù)+乙數(shù)=乙數(shù)+甲數(shù)”、“△+○=○+△”、“a+b=b+a”,當我再問還可以怎么表示時,還有不少同學舉起了手,他們的回答精彩紛呈,讓我覺得同學們的思維活躍,答案也特別有趣,如“花+草=草+花”、“乒+乓=乓+乒”、“你數(shù)+我數(shù)=我數(shù)+你數(shù)”、“√+×=×+√”……從同學們的回答來看,同學們已經(jīng)完全理解了加法交換律的含義,而且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體現(xiàn)。
期待學生,讓學生愿意并主動去發(fā)現(xiàn)一些對于自己是“新”的事物,不斷激勵學生,給學生帶來成功的體驗,享受成功的喜悅。
如:在教學“用8的乘法口訣求商”時,因為學生有了。前面1—7的口訣求商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掌握了用口訣求商的方法,所以這節(jié)課以形式多樣的練習為主。在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開放題:□÷□=8,本題要求學生能想幾種就想幾種,從巡視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能用8的乘法口訣想出8句,而我注意到有一名叫LZH的學生寫了20道左右,如8÷1=8,……,64÷8=8,72÷9=8,80÷10=8,88÷11=8,96÷12=8,104÷13=8,112÷14=8,……看了以后我在心里想:這已超出了我們的學習范圍(因為我們只學到了八八六十四這句口訣),這孩子是怎么會的呢?于是,我的第一反應是他是不是已經(jīng)學過,于是我試探地問他:“你怎么想這么多,是不是以前學過呀?”孩子回答說:“老師,沒有,我是想每次都加1個8(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同時加1個8)?!蹦且凰查g,我有些激動,我們只在乘法口訣中提到增加1個8,積就加8,沒想到孩子活學活用到這里,我在班上說:“我為李同學感到驕傲!”
又如:在講到“路邊每隔35米有一根電線桿,小偉從第1根電線桿走到第7根,一共走了多少米”這道題。這本是蘇教版三年級學習“一一間隔排列規(guī)律”后出現(xiàn)的題目,人教版是“植樹問題”學習內(nèi)容,現(xiàn)在作為三年級的拓展題出現(xiàn),通過學習,學生也能理解接受。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畫圖的方法,用一個點表示一根電線桿,電線桿與電線桿之間的距離用一條線段表示,強調(diào)“一一對應”的思想,結(ji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讓學生去找一組一組的好朋友,即一個點和一條線段是一對好朋友,可有一個點是沒有對應的線段的,從而感受理解段數(shù)比電線桿數(shù)少1。這時,有一位女生舉手了,我請她說,她說:“老師,如果把這個圖形變成圓,它們就都有好朋友了”,剛說完,另一位男生舉手說:“老師,只要是一個封閉圖形,好像都可以這樣?!蔽液荏@喜,孩子的思維積極心調(diào)動起來了,這是很難得的,我立即很夸張地說:“孩子們,太棒了,你們想的問題太有價值了!”全班同學也毫不吝惜地把掌聲送給了他們倆。希望在自己的課堂里能有更多這樣的聲音。
總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zhì)疑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長期堅持,學生們一定會還我們以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