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雄
摘要:語文課由于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任務的全面性,完成學習目標,在過程中形成技能,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情感,樹立人文精神,一個必需的環(huán)節(jié)是閱讀,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記憶理解字詞,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寫,聽的基本能力,前提是先會閱讀,卻恰恰缺少了學生大量的閱讀,反復的閱讀,個體的閱讀,有目的、分步驟的閱讀,如果我們的常規(guī)語文課長期如此,實在令人擔憂!
關鍵詞:閱讀;語文教學;能力
我們學校的校長有一次參加我們教研組的教研活動,大家對學科教學的教法和學法進行積極交流,也就如何踐行高效課堂的理念各抒己見,記得校長說了一句給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話,他說,語文課在初中的科目中無比重要,歷史,政治等人文學科學習的好壞,成績的高低其實只要看看學生語文的水平就知道了,尤其是看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高低就一清二楚了。
這位校長的觀點和我的觀點完全吻合!多少年來,我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就有深刻的認識,語文是中國人的母語,是學習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提高每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的必須學習的科目,是初中三年學生學習的重要課程,每周的課時安排都是六節(jié),中考的考試分值是120分,所有這些足以說明語文課在初中教學中的重要,也說明學生學好語文的必要性。可是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該把重點放在哪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適應學生初中學習的需要,并為將來的高水平學習奠定基礎呢?
語文課由于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任務的全面性,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僅要學會字、詞、句、篇等基本的知識內容,還要掌握視、聽、讀、寫的基本技能,還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心理素質。完成學習目標,掌握字、詞、句,在過程中形成技能,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情感,樹立人文精神,一個必須的環(huán)節(jié)是閱讀。
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記憶理解字詞。字詞的積累是語文課堂,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如果學生學完每篇課文之后,記不下課文中的重點字詞,就是沒有完成學習的基本任務,就談不上與課文作者的情感的共鳴,對文章的寫作方法的學習。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就得不到提高,文化素養(yǎng)就提升不上去。反之,如果學生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記憶字詞,會極大提高記憶的效果,因為記憶單個的字詞很是枯燥和單調,當我們閱讀一篇文字優(yōu)美,用詞準確,滿含感情文章時,我們的心情會受到積極的暗示,我們也會為文中的人所感動,替文中的事操心,因為有了個人感情的投入,所以我們對每個句子,每個句子表達的意思都迫切地想理解,因為我們喜歡文章,也希望理解每個詞句的準確的意思,這樣在閱讀的過程中記憶的字詞非常準確的能夠理解,也不容易忘記,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識字詞的教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文課上,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寫,聽的基本能力,前提是先會閱讀,如果掌握不了閱讀的能力,學生不會閱讀,就談不上聽和寫,因為大量的閱讀才能知道豐富的詞匯,聽寫才有可能,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有情感,才能有思想,有寫作的欲望,有寫作的基礎。
近幾年來老師們都掌握了多媒體應用技術,并且在課堂普遍的使用,所以每次的觀摩課,公開課,或者平時的常規(guī)上課時,在我們好多老師,一篇課文常常用幾節(jié)課完成教學任務,每一節(jié)課上老師都會播放了許多的音頻、視頻資料,播放了許多的圖片,從課的導入,背景的介紹,作者的介紹,到課文句子的分析,思考問題的提出和回答,作業(yè)的布置等。
有次觀摩課,上課的老師所教內容是一篇古文《觀滄?!?,開始導入新課,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幅洪波涌起的滄海的簡筆畫。然后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么?由此又聯(lián)想到了什么?
一學生回答:我看到了翻滾的浪花。知道這是表現(xiàn)大海的一幅畫,由此我想到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的情景。
接下來又組織學生做游戲——文學名人競猜:請根據(jù)老師所給的條件,猜出這位文學名人。
用課件展示出下面的內容
1. 他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 他是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3. 他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魯迅稱他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4. 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所說的“建安文學”的領袖;
5. 他的故事被人們編成了許多劇本,但他在戲曲中大多為“大白臉”奸臣形象;
就這兩個環(huán)節(jié)花了將近十分鐘的時間,還沒有讀到一句古詩。一個語文老師,他的特長是用文字表達大海的壯觀,雄偉,表達作者博大的胸懷,而不是作畫,何況一節(jié)課的導入時間,怎么可能畫出一幅氣勢磅礴,排山倒海的大海氣勢,而對這樣的視覺教學,筆者覺得純粹是畫蛇添足,幾近誤導,幾筆簡筆畫沒有顯示出那種藝術效果。接下來的游戲活動,其實就是對作者曹操的介紹,其實里面有古文,有歷史人物的評價,從軍事到文學,從歷史到藝術。
導入新課后,老師要求同學們打開書,先放聲地讀一讀,熟悉熟悉。很快時間過去了,筆者認為大多數(shù)學生兩遍課文也沒讀完,許多學生字詞關都沒過,老師就問誰愿意先讀給在大家聽聽?先后有兩個學生讀了全詩,老師評價第二個學生讀得好些,因為他讀出了詩的味道。我很是疑惑,試想,初中一年級的學生怎么可能在短時間內學生即能準確讀出古詩中的字、詞、句,還能體會古詩中表達的感情,意境,又怎么能讀出味呢!
一節(jié)觀摩課的一半時間快過去了,老師開始分析詩歌的內容、結構,寫法,并且板書:碣石、滄海、山島、樹木、花草…… 還有秋風、洪波、太陽和月亮、銀河,然后是教師自己開始評價政治家曹操的胸懷是多么的豪情萬丈,想象多么的廣闊無垠,又補充介紹曹操當時在北方戰(zhàn)敗了烏桓和袁紹,統(tǒng)一了我們的北方,成就的業(yè)績是何等輝煌,老師的情感很是高昂,情緒很是投入,學生也許也感受到曹操真是一位大英雄,是有資格載入中國的歷史的名人。但是我卻要追問的是,語文課的主要功能是教會學生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詞語,理解詞語,在理解的基礎上和作者產(chǎn)生互動,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從而喜歡閱讀,從閱讀中提高文化素養(yǎng),但是那節(jié)觀摩課,卻恰恰缺少了學生大量的閱讀,反復的閱讀,個體的閱讀,有目的、分步驟的閱讀,如果我們的常規(guī)語文課長期如此,實在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