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碧雅
摘要:通過有效的實驗導入、加強實驗演示的引導、化演示實驗為學生的探究實驗等模式,豐富化學教學課堂,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技能,增強課堂實效。
關鍵詞:創(chuàng)設情境;化學實驗;教學課堂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很多的原理、性質的產生都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實驗的直觀性、精準性能有效地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思維,促進課堂教學的開展。作為一線教師,更應該把握實驗的主旋律,創(chuàng)設情境,多方面地把實驗的技能、能力的培養(yǎng)滲透到教學的各種領域中,增加學科的素養(yǎng),使教與學達到較好的融合。
一、 有效的實驗導入,能增加課堂懸念,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課堂的導入形式有多種,好的導入形式往往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把原來發(fā)散的思維及時集中起來,增強學生課堂的專注度,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因此,在講授新課時,教師如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運用合理的實驗巧妙導入新課,有的放矢地設置懸念,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探索新知識之中。
如講授碳酸鈉的性質一節(jié),剛開始授課時,教師可取出兩個小礦泉水瓶,先分別加入等質量的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再分別裝入等體積的可樂,請兩位學生使勁搖動瓶子并描述實驗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一個瓶子變癟了,另一個脹起來,為什么會出現(xiàn)以上不同的現(xiàn)象,帶著疑問學生開始了碳酸鈉的性質的學習,學生就有解開謎團的決心,課堂的關注度就會進一步加強,思維就會與教學的過程產生共鳴。隨著教學的深入,學生終于解開了謎底,原來搖動瓶子,由于二氧化碳氣體的釋放,氣體充滿整個瓶子,因此瓶子變脹了;當加入等質量的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時,瓶內二氧化碳氣體遇碳酸鈉與水反應生成碳酸氫鈉,氣體量減少了,瓶子就變癟了,而碳酸氫鈉不與二氧化碳反應,因而瓶子仍然是脹的,從而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增強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同樣的,在教“乙炔”一節(jié)時,課堂的引入演示“冰棒燃燒”的實驗,在教“鈉的性質”一節(jié)時,課堂的引入演示“滴水點燈”的實驗,具有異曲同工之效。
二、 加強實驗演示的引導,求同存異,讓學生樹立辯證的邏輯思維
同樣一個實驗,如果采用純粹演示,沒有講解,學生也只是觀眾,看看熱鬧,容易遺忘。若在進行演示時,教師采用適時的鋪墊,合理語言的引導,對各個環(huán)節(jié)講授的到位,則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容易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例如在演示銅與濃硝酸反應實驗時,教師可以回顧鐵、銅與濃硫酸反應的情況:常溫下,鐵遇濃硫酸會鈍化,銅不與其發(fā)生反應;在加熱的條件下,鐵、銅與濃硫酸都會發(fā)生反應,且鐵反應較為劇烈。同理,常溫下鐵遇濃硝酸會鈍化,以此推導,銅不與濃硝酸反應,事實是如此嗎?然后通過實驗驗證,得出了銅在常溫下能與濃硝酸發(fā)生劇烈反應的結論,顛覆了學生的思維定勢,有利于學生掌握物質性質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樹立辯證的邏輯思維。
再如,在講到原電池形成的條件時,一般的思維,負極比正極活潑,事實是否都是如此?有沒有個例?然后開始Mg—Al—NaOH溶液電池和Fe—Cu—濃HNO3溶液電池的實驗演示,讓學生認真觀察兩極和溶液的變化情況,思考并討論為什么Mg—Al—NaOH溶液電池中,Mg極上有氣泡產生,F(xiàn)e—Cu—濃HNO3溶液電池中,銅片溶解,溶液呈藍色?讓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再歸納總結,原電池是一種自發(fā)氧化還原反應的裝置,兩電極若都能與溶液反應,則比較活潑的電極充當負極,若只有一極會與溶液發(fā)生反應,不管其是否是兩極中較活潑,其都是充當負極。在Mg—Al—NaOH溶液電池中,鋁會與NaOH溶液反應而鎂不能,鋁為負極;同理Fe—Cu—濃HNO3溶液電池中,銅遇濃HNO3會反應而鐵遇濃HNO3會鈍化,銅為負極。這樣一來,學生就對所學的知識一目了然,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 化演示實驗為學生的探究實驗,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法學習理論認為:“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產品。”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以積極的態(tài)度來對待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并認真進行探究、分析和解決它們。教師在其中只能起到引導的作用,對學生的學習推波助瀾,充分挖掘學生內在潛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生自己去獲得知識和掌握學習方法。
高中化學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整個過程中,教師是重要的參與者,無論演示還是講解,都是教師獨立完成,學生只是被動地吸收教師灌輸?shù)闹R,課堂氣氛較為呆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的調動,對學習就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會對所觀察的實驗現(xiàn)象持懷疑態(tài)度。而教師化演示實驗為學生的探究實驗,由教師先創(chuàng)設適宜的問題情境,激發(fā)起學生的思維,然后由學生探究完成。這樣學生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就會提升,對實驗的結果也比較信服,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得到較大的提升。
如在高二《化學反應原理》講授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時,既可以采用傳統(tǒng)式的逐一探究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綜合整合,由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的模式。相比較而言,前者整個過程知識體系較為零碎,都是教師“獨角戲”表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較好的發(fā)揮,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后者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和草酸為反應物,提供酸性高錳酸鉀溶液、不同濃度的草酸、熱水、硫酸錳(可在此反應中起到催化作用)等,分別探討溫度、濃度、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學生通過儀器、藥品的選擇,加上教師的適時引導,獲取設計實驗的最佳方案,然后再動手做實驗,親自感受探索獲取知識的快樂,這樣身臨其境的感覺,比滿堂灌的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得出現(xiàn)象結論,更容易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體現(xiàn)學生為課堂主體的原則,學生的學習也更根深蒂固。
當然,還可以改變演示實驗的模式,采用趣味化教學模式,如在演示氯化鐵與硫氰化鉀反應時,讓學生表演“神漢捉鬼”的把戲,則會賦予課堂活力,吸引學生??傊?,實驗教學的模式形式多樣,教師應該立足于教學實際,結合學生的特點,多方面創(chuàng)設情境,讓實驗更好地引領課堂,綜合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雷升.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2期.
[2]劉武.談談中學化學實驗設計能力培養(yǎng)方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貴州卷)[C],2010年.
[3]王晶杰,張蓉芳.山東濰坊昌邑市文山中學.淺談高中化學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N].學知報,2011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