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珍
摘 要:在品德教學時,特別注重把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在潤物無聲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養(yǎng)成正確的是非觀、榮辱觀。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課程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xiàn)以育人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zhì)的人。而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和心理尚未成熟,仍處于發(fā)展階段,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重中之重。為了讓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成長為一位心理品質(zhì)好,健康向上的未來人才,我在品德教學時,特別注重把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在潤物無聲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養(yǎng)成正確的是非觀、榮辱觀?,F(xiàn)在結(jié)合自己的日常教學談談在品德課堂中進行的心理輔導。
一、 從明理角度出發(fā),幫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日常的品德課堂中,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從明理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心理品質(zhì)。明理法,著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道德認識,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上至老人下到小學生,因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心理成長的偏差,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難免讓自己的價值觀發(fā)生偏差,在為人處理方面會出現(xiàn)不道德的行為。現(xiàn)在的犯罪平均年齡日益低下,主要源于他們接受的教育少或者教育力度還不夠,而且如果想孩童在年紀小的時候沒有擁有正確的價值觀,長大后是很容易誤入歧途、引發(fā)犯罪的。在目前,學校心理健康專業(yè)輔導基本為零的情況下,只把心理輔導與學科教學相關結(jié)合,然而,品德學科又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學科。所以在品德教學時,應以明理的角度為心理教育的著重點,讓學生認識真善美、假丑惡,進而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正確的認知觀、良好的品質(zhì),并在成長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在對《誠信是金》一課進行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所講內(nèi)容,教師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讓學生觀看《曾子殺豬》的片段,然后讓學生之間討論關于“誠信”的問題。通過觀看影片,學生會更加了解做人“一諾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等的含義,同時認識到不誠信會帶來多么可怕的后果。良好的品質(zhì)應從小培養(yǎng),所以教師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自身素質(zhì)和心理品質(zhì),有助于他們以后的綜合發(fā)展。由此可見,在小學品德課堂中,從明理的角度出發(fā)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使品德課堂更加完善。
二、 以陶冶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造愉悅的教學情境
在品德課中進行心理教育,以陶冶角度為突破點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冶法,以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為主,學生如果生活在一個班風優(yōu)良、互幫互助的環(huán)境當中,肯定有助于他們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相反如果生活在一個臟、亂、差的學習環(huán)境中,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心理,還有學習等很多方面。因此,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中應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擁有美麗的心靈?,F(xiàn)如今,小學生打架的視頻在網(wǎng)上屢屢流出,歸根結(jié)底還是缺乏正確的教育,如果大家都擁有良好的品質(zhì),這樣的事情怎么有可能發(fā)生呢。所以,我在品德課堂教學中注重創(chuàng)設愉悅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情境中得到情操陶冶,不斷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例如:我在執(zhí)教《換個角度想一想》一課時,我設計了讓學生觀看了一個兩位同學鬧矛盾的情景劇,觀看之后再讓學生討論:情景中兩位同學的對與錯?造成矛盾的原因?如果換成自己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努力不生氣,化解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會得出結(jié)論:生氣不好,既傷身體又傷和氣,而且大部分同學都不喜歡生氣的人。生氣時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也五花八門。之后,我讓學生進行情景表演,讓他們在真實的情景表演中,進一步學會如何學會情緒管理,真正明白生氣的壞處,進而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慢慢地,班級變得和睦、團結(jié)、向上,學生在優(yōu)良的環(huán)境中生活久了,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一些雞毛蒜皮、互相吵鬧的現(xiàn)象也逐漸杜絕,學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同時心理也變得強大起來。
三、 從實踐角度出發(fā),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書本中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教師應帶領學生到實際生活中去,將學生自身的人格行為轉(zhuǎn)化為心理品質(zhì),進而完善自己。而且僅僅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對所學知識是不能完全理解的,如果學生可以親身體會一下,會對一些事物的印象或者看法更加深刻,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例如,在教學《我愛祖國的山水》一課時,教師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尊敬國旗,讓學生親自搜集相關的視頻資料,感受國旗冉冉升起的過程,了解國旗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有的教師還組織全班學生進行升旗儀式,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升國旗的過程和步驟,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會感到無比的榮光,愛國之情油然而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由于小學生年紀比較小,對很多新鮮事物都充滿著好奇之情,所以他們喜歡去效仿一些人或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接觸一些優(yōu)秀的任務,了解一些偉大的事跡,然后將這些優(yōu)良品質(zhì)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進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再如,在教學《我們的生活需要誰》一課時,大部分學生體會不到勞動者的艱辛,而且也不懂得尊重勞動者,這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不同的工作崗位去進行體驗,感受勞動者的不易,組織學生到居民社區(qū)進行衛(wèi)生、助殘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明白自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辛苦,從而更加尊重勞動者,同時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心理品質(zhì)。參加社會實踐,不僅增強了小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同時讓學生的心理品質(zhì)得到了發(fā)展,在活動中學生們逐漸養(yǎng)成合作互助、不畏困難的優(yōu)良心理品質(zhì)。
在小學品德課堂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但歸根結(jié)底還是取決于教師能科學融入,針對學生心理上存在的不足,結(jié)合教材特點、把握適當?shù)臅r機采用有效的方法進行輔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實踐,將品德教學和心理教育靈活的結(jié)合起來,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