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兵
【摘要】成語是我國文化精華的外在表現(xiàn)。它與文言文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一般而言,成語中所采用的詞類活用與特殊句式與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之間存在一定相似性。本文主要對利用成語學習文言文的措施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成語 文言文 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070-01
前言:
成語是我國古人語言、思想的結晶。初中階段的文言文課文中涉及到的成語有明察秋毫、任重道遠和刮目相看等成語。成語知識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對成語詞匯和文言文的認識進行深入,也可以讓學生對一些古代漢語詞匯在語法和意義等方面與現(xiàn)代漢語之間的差異進行了解。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成語學習文言文,可以讓學生對漢字意義變化的規(guī)律進行了解。
一、根據(jù)成語學習古文字的意義變化
成語詞匯具有著簡潔明快、易于識記的特點。文言文實詞知識是學生在初中階段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的知識內(nèi)容。通過成語學習文言文,可以讓學生對初中文言文課文中所涉及到的實詞知識進行充分了解,也可以讓學生將成語中的實詞意義遷移到文學文本之中。從初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實詞識記可以被看作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內(nèi)容。在對文言文課文、或古代詩詞中的實詞的含義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對詞語在成語中的意義進行了解,進而借助某一字在成語中的含義,讓學生對該字在詩句或文言文語句中的含義進行了解[1]。
成語實詞意義的遷移,也可以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幫助。通假字是學生在初中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所要學習的知識點,在成語中,通假字也是一種常見的語言意義和變化形式。一般而言,在文言文或成語中所涉及到的通假字中,一部分通假字為被通假字原始字形,一部分是一種意義的假借。對一些含有通假字的成語進行講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對文言文中出現(xiàn)的通假現(xiàn)象進行了解,也可以讓學生對漢字的文版一一進行了解。例如初中階段的文言文課文《岳陽樓記》涉及到了百廢具(俱)興這一成語。這個成語主要使用了漢字的原始字形,括號中的字形是現(xiàn)階段使用的規(guī)范字體。意義相近的假借,也是成語及文言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種通假現(xiàn)象。例如《陳涉世家》中出現(xiàn)的“被堅執(zhí)銳”一詞中的“被”字的含義就是“身上穿著……”的意思。
一詞多義現(xiàn)象也是漢字發(fā)展的規(guī)律。隨著漢字使用范圍的不斷拓展,同一個詞匯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含義。例如“備”字在成語“德才兼?zhèn)洹敝杏小熬邆?、具有”的意思;在成語“關懷備至”中具有“周到”的意思,在成語“戒備森嚴”中含有“防備”的意思?!斑_”字在成語四通八達中具有“通達”的意思,在成語“通宵達旦”一詞中具有“到達”的意思。在對指導學生對同一字在不同成語中的含義進行總結以后,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對文言文中一些詞語的不同意思進行總結。
二、借助成語學習古代漢語語法
成語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可以成為教師開展文言文教學的材料。詞類活用是成語中常用的一種現(xiàn)象。利用成語案例對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進行講解,可以讓學生學習成語和文言文知識的積極性得到有效提升。被動句和省略句是成語中常用的一種語法形式。以“一鼓作氣”和“再衰三竭”這兩個成語為例,上述成語均出自于左丘明的《左轉·莊公十年》(初中文言文課文中的《曹劌論戰(zhàn)》)中的:“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鼻耙粋€成語省略了“再而衰,三而竭”這一部分;后一個成語省略了“一鼓作氣”這一部分[2]。除此以外,出自《論語》的“溫故知新”一詞涉及到了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的現(xiàn)象:這一成語中的“故”字為形容詞,原指“老、舊、過去的、原來的”在這一成語中指的是“舊知識”?!靶隆弊衷鉃椤俺跏嫉摹痹谶@一成語中指代的是“新知識或新體會”。成語“破釜沉舟”一詞中含有使動用法(該成語的意思是讓鍋和船只都打破)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成語“心曠神怡”也涉及到了使動用法。(這一成語的意思是使人心胸曠達、精神愉悅)。成語“不恥下問”涉及到了意動用法。出自《隆中對》中“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一句的成語“簞食壺漿”是形容軍隊受百姓歡迎的境況的成語、這一成語中涉及到了“意動用法”這一知識點:(老百姓)用簞盛飯,用壺裝湯歡迎他們所擁護的軍隊。從初中階段文言文語法教學的作用來看,利用成語幫助學生認識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可以為學生高中階段的語文知識學習提供一定的幫助。
三、借助成語了解我國古代文化的流傳
中國漢語中的成語涉及到了大量的歷史故事和生活故事。教師對成語背后所蘊含的文言文知識進行講解,可以讓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得到一定的豐富。成語中蘊含有一定的人生哲理。一些成語也具有一定的哲學意義。在文言文講解中對成語中蘊含的一些這里進行滲透,也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有所收獲。以一些地區(qū)所使用的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五柳先生傳》一課為例,“不求甚解”是與本課內(nèi)容有關的一個成語。在《五柳先生傳》一文中,“不求甚解”的含義為讀書要力求領會其精神實質,而不是對書中的文字過于關注。從文章的整體內(nèi)容來看,“不求甚解”一詞原本是陶淵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的表現(xiàn)。如果從現(xiàn)代人的角度對陶淵明的這種閱讀態(tài)度進行闡述,我們可以認為,陶淵明把閱讀的過程看作是一種曠達、超脫的精神享受,他在閱讀過程中并不會對一些過于功利化的事物進行重點關注。因而“不求甚解”這一詞匯在早期并不含有貶義,但是在后人沿用這一成語以后,人們開始用這一成語來形容一些學子滿足于一知半解,缺乏深入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態(tài)度。在對這一課文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不求甚解”的原始含義入手,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古代文學作品也是成語的一大重要來源。寓言是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一成語。邊塞地區(qū)有位老翁。名字叫作塞翁,一日其飼養(yǎng)的一批馬失蹤,鄰里眾人前去安慰。老者說:“馬雖然丟了,但是怎么能說這不是一件好事呢?”幾個月以后,塞翁的馬失而復得,還帶回來一匹好馬。眾人聞訊皆來賀喜。老者說:“這有什么可以祝賀的,說不定又是一場災禍?!辈痪靡院笕讨釉隍T馬過程中從馬上摔下,一條腿殘疾。聞此消息,鄰里再次前來安慰老者,老者說:“這件事情說不定又是一件好事?!辈痪靡院?,戰(zhàn)爭爆發(fā),邊塞地區(qū)很多青年人被征調入伍,殘酷的戰(zhàn)爭讓無數(shù)年輕人失去了生命,而塞翁的兒子卻因為身體殘疾而未被征發(fā)。
根據(jù)上述內(nèi)容,“塞翁失馬,焉知非?!币辉~比喻人們雖然一時會受到損失,但是其也可以在暫時的損失中獲得一定的好處,也可以指一些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yōu)楹檬耓3]。在對與這一成語有關的文言文課文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成語的引申義幫助學生養(yǎng)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結論:
通過成語學習文言文,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所學文言文課文的了解,也可以為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提供一定的幫助。利用成語幫助學生了解詞類活用知識,可以為學生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提供一定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甘露.品文言文之美——從《孫權勸學》談起[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03:39-40.
[2]魁學貞.成語、俗語——學習文言文的新途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7,03:292.
[3]李興福.巧借成語學習文言文[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