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百家講壇的名家我最佩服者便是于丹。于丹登上《百家講壇》講《論語》,一時紅遍大江南北,粉絲遍布。其語犀利舒暢,其意深厚綿醇,令四座動容而同感,雖課畢且余味悠遠。于丹憑借其醇厚素養(yǎng)創(chuàng)造了影響斐然的授課藝術!由此我得到的最大啟發(fā)便是怎樣構建和諧和高效的課堂。
一、廣博深厚的文化積累
廣博深厚的文化積累是構建和諧高效課堂的基礎。當我們看站在“百家講壇”前的于丹,她用那閃爍著智慧的眼神和抑揚頓挫、珠圓玉潤的語言以及張弛有度、揮灑自如的手勢詮釋她的見解的時候,我們幾乎沒有誰不佩服她的文化底蘊。她用情境再現的方式,用口語化的表達方法,化難為易,深入淺出,把千古圣賢思想的精髓準確無誤的傳達給觀眾;化枯燥為鮮活,將佶屈聱牙的《論語》變得理趣交融,使觀眾喜聞樂聽??梢娯S厚的文化底蘊是課堂高效的根本。
師者,所以傳道解惑者也!這就是要求教師就必須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有了豐厚的文化底蘊,課堂教學才能駕輕就熟、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不至于照本宣科、捉襟見肘;教育學生才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詼諧幽默、啟迪心智;課堂語言才能飽含深情、形象生動、優(yōu)美動聽,出現循循善誘、娓娓動聽、回味無窮的美學效應。比如:在教學北師大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歲寒三友”單元《墨竹圖題詩》時,為了深化中國百姓對竹子的獨特情感,我談到了蘇東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痹俚酱呵飼r期的介子推背著老母隱居竹山,因不肯為官被晉文公燒山致死而留下“寒食節(jié)”;最后談到連觀世音菩薩身后也是一片紫竹林。這些內容緊緊地吸引了孩子,更重要的是升華了學生們對竹子的認識和情感。
二、強烈鮮明的教學風格
于丹講論語,不是簡單解析原意,而是在解釋原意的基礎上,融合并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這些見解能貼切現實,與時俱進,由此讓聽眾從中獲取新意,獲取符合當今社會發(fā)展中一些規(guī)律一些警示,從而達到共鳴。這不僅是有豐厚文化底蘊所能達到的效果,這是教學風格或者說是教學藝術。其目的是通過運用自己所學所知,抓住每一個聽眾的心神,讓他們隨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維去感受去體會由此引出的自己或鮮明或獨特的見解。
就像所有的事物一樣,教育是需要不斷的改革來促進發(fā)展,從洋思經驗到杜郎口教學模式,再到韓興娥課內海量閱讀等等。都無非是怎么調動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的興趣。而要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對別處的教學經驗的盲從,而是創(chuàng)造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多學習優(yōu)秀教師的經驗,琢磨名師的課堂,博采眾長。更要結合自己的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情況,總結經驗和教訓,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我上公開課就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抓住關鍵詞,逐步深入理解課文。執(zhí)教《毽子里的銅錢》時抓?。ê谄崞幔┑氖帧ⅲㄐ呛牵┑卣f、(亮晶晶)的銅錢、(香噴噴)的烤山薯、(空落落)的心等詞語,引導學生體會賣山薯老人的不易和“我”對老人的情感;執(zhí)教《荷塘舊事》時,緊緊圍繞( )的荷塘和( )的舊事讓學生很快理清課文條理,感受了荷塘的光彩、形狀、色彩之美和舊事的印象之深,也明白了“景美人更美”。
三、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
于丹講課,為了表述自己的見解,她旁征博引,靈活穿插,妙趣天成,最后水到渠成,讓聽眾認可和共鳴自己的觀點。而達到這種效果,是必須精心構思教授的每一環(huán)節(jié),在每一個時間每一階段舉什么例子表述什么意思都能做到收發(fā)自如,運籌帷幄,掌大局兼顧小節(jié),引導聽眾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觀點直到最后產生共鳴。
反思自己的教學實際,我們也經常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教學鄭振鐸《勞動的開端》一課時,因為學生對當時社會認識不夠,教師就要講解時代背景促使學生感受勞動的艱難,再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認識勞動的意義;教學方紀的《三峽之秋》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生就能感受到課文的描寫順序,余下的就是一遍遍美美的誦讀,來感受三峽之秋令人嘆為觀止的美。這時無需太多的講解,所有的講解也不能替代孩子的體驗。教課不是簡單移植某一種的方法,而必須有自己的特質和技巧。要考慮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更要注重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體現,注重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和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展,使他們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這樣的課堂才會有生成,才會有真正的師生互動,有效的、成功的課堂教學才可能會產生。
四、掌控全局的組織能力
要讓每個學生都能進步,展現班級的整體實力,才是課堂高效的最好證明。所以即便有豐厚的文化積淀和靈活的授課技巧,并不能說明所教班級的學生都能達到那種共同進步的效果。所以我們看于丹的授課,不是一上來就高談闊論,講授晦澀難懂的見解,而是先簡后繁,讓在座的各位都能逐步深入逐漸滲透。最終得到大家的認可,完全是因為她有掌控全局的組織能力,能照顧到不同學識水平的聽眾,讓他們無時無刻不感到一種無聲的交流,情感的對撞,繼而逐漸接受她的觀點。這就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認為的,每個孩子都是可以教育的,即使再困難的學生。所以教師要正視孩子的特性和差異性,根據每個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和程度,引導他們共同進步。優(yōu)秀老師的課堂是無限的,它讓每個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感受。不僅點燃優(yōu)等生思考的火花,更是留給潛能生足夠的展示機會:開始時,在于樹立信心;課堂進行中,在于鼓勵;結束檢測,在于肯定。教師要用一雙美的眼睛看待每一個學生,并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美,塑造一顆美好的心靈。我們教師也必須具有掌控全局的組織能力,用心去關注每一個孩子,用有效的方法調動每一個孩子的能動性,使全體學生能夠自我超越,才有可能提高班級整體的學習成績,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提高教學效率,對每一個老師都是一種考驗,提高自己文化素養(yǎng),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提高組織能力,細心周到地顧及到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能夠融入自己的課堂氛圍,提高班級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自己的人格、文化魅力影響到每個學生,縱然是不能成為像于丹那樣的文化明星,但達到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也足以讓我們欣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