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露
【摘 要】在階段性教育中,對于思維的要求呈階梯狀逐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數學的學科特點為切入點,以學生的具體情況為參考準則,在基礎課程進行的同時,采取有效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基礎 數學思維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2.119
數學是人腦對于宣誓對象的數量關系以及空間形式的本質的一種反映形式,其本身具備高度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在數學的學術體系中,其學科的抽象性使其對于思維的要求高度嚴謹。小學數學作為階段性教學體系的起步階段,重在打造學生數學基礎,使之具備對下一階段數學課程學習的能力,簡而言之,就是學習數學的入門階段。所謂入門,是基于課程本身的,通過適當的教學,使學生具備一系列的基礎能力。數學作為一門理科課程,其本身具備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因此對于數學的入門教育,應該使學生在意識中建立這樣一個概念和印象,從而對入門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供一個增益。對于數學課程整體的宏觀的認識,并建立學習數學的有效途徑,是入門的重要途徑。
一、對學生數學基礎的完整建立
小學階段的學生可以說是剛開始接觸較為完整的課程的學習,其內心的迷茫感和對教師強烈的依賴心理相較其他教育階段更為突出,使得教師在教學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及其重要。很多時候,教師的言行會得到學生更為強烈的關注,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傳遞過程,然而這樣的傳遞過程在小學階段教學中難以達到一個平衡,由于學生獨立學習和思維的能力較差,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使得在教學過程中會存在教師與學生或者說是教學進度與學生的學習進程難以平衡,這種不平衡往往是教學有效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故而如何教學,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來彌補小學階段數學中存在的不足,完善和提高教學質量,是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的首要問題。
上面我們談到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對于小學生而言屬于較為難以理解的,教師要想對學生在數學課程中打好基礎,必然需要對上述二者進行調和,使高度抽象性的數學能夠為學生所理解,達到一個入門和啟蒙的教育目的。小學數學課程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在對新章節(jié)和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對與章節(jié)所涉及的算法、定義、公式和運算法則,可以通過反復的例題講解、訓練和批改以及個體學生存在實際問題的糾正,來達到一個學生對于基礎、定義記憶和理解的教學效果。這是數學教學中最為主要的教學方法,但以上方法對于小學生而言不夠深入和細化,我們發(fā)現小學生對教師強烈的依賴性和獨立思考能力會比其他學段的學生差,且在課堂上注意力難以集中,一旦教師在教學時走神,就會使教學有效性大打折扣。
數學的關聯性極強,一旦有學生在任何一個章節(jié)中存在漏洞,會導致其在所有涉及相關知識點的題目中出錯,而這樣的漏洞也極難排查。這時候,教師往往需要采取及時有效地教學方式來改善相應問題。對于數學,小學階段的學習深度較為基礎,但所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這樣廣泛的內容涉及需要學生建立一個對數學的宏觀認知,也就是認識數學,這樣印象的建立是推進教學的必要條件,學生對數學有了全面的認識,可以對數學產生興趣,這樣的興趣是吸納學生注意力的關鍵,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數學認識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元素融入到教學中,使學生情不自禁的跟隨教師的思路,達成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實現基礎教學的教學目標。
二、對于學生思維的激發(fā)
在高度抽象的數學課程中,幾乎所有的題目都需要學生去在腦海中建立解題思路,這樣隨著思路解題的過程叫做數學思維。數學思維分為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對于數學而言,沒有數學英語等課程大量背誦的內容,對于公式、算法等一系列的學習,所要求的也是理解記憶,小學數學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在對數學有一個較為宏觀的認知前提下,對于每一章節(jié)所涉及的知識點充分理解并應用到解題當中的過程本身,就是思維建立的過程,對于其他學段的學生而言,教師在對例題講解完成后,就能夠基本掌握公式定理中所包含的數學思維,并可以用于對一些基本的相關問題。但對于小學生而言,也許他明白了例題中的思維,卻不具備應用數學思維的能力,對于相應的公式定理所引申的題目,這本身其實就是所謂的數學思維欠缺,或者自身思維能力的缺乏。而這也是為什么一部分學生沒有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數學成績好而另外一部分學生花了大量的時間卻依然成績平平,毫無起色的基本原因。
數學本身就不存在需要大量時間去背誦和記憶的內容,對思維的建立是學習數學的關鍵所在,也是數學學習的技巧。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應采取較為有效地方法去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并將之培養(yǎng),解題思維在小學階段處于一個較為基礎的要求,但以待有效地將學生的數學思維做到一個培養(yǎng)和提升,對于學生在更深入的數學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并沒有花大量的時間對數學進行學習,反而是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會花更多的時間。故而在數學這樣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的科目中,對于思維的提高遠比花大量的時間對題目進行反復的研究來得有效。故而教師在數學基礎課程進行的同時,需要及時有效地對學生數學思維的激發(fā)和強化,使學生具備較強的數學思維,同樣屬于數學的基礎教學領域。
小學數學的教學核心就是基礎和思維,基礎提供解題條件,思維衍生解題步驟,對于二者的掌握,涵蓋了小學階段數學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在學生的入門階段進行學習方法和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對于其階段性的相關目標和其整個學習生涯的數學學習都會大有助益,這也是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事半功倍的根本。
在當下階段性教育模式下,學生需要的往往不僅僅是對本階段學習的基礎,往往還涉及到學生整個學習生涯,教師當以效果最大化的教學方法去培養(yǎng)學生的潛力和學習延續(xù)性,從而對學生在整個學習生涯的學習上提供一個深遠的影響和幫助。以上本文針對小學數學中教學核心和重點教育思路的討論,希望對教師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何永亮.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理念[J].讀寫算(教師版),2017,8:125-128.
[2]易成光.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幾點嘗試[J].學周刊,2017,12:92-93.
[3]李云峰.融趣味與教學[J].創(chuàng)高效數學課堂,求知導刊,2017,8:150-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