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紅
摘 要: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流動群體產(chǎn)生,流動兒童群體不斷擴大,學困生問題越來越需要人們關注,豎笛作為一種物美價廉的音高固定、攜帶方便的木管樂器,已廣泛進入流動兒童的音樂課堂。它不但能給學生最直接的音樂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還能通過豎笛氣息、指法、演奏技巧練習及合作表演可以有效培養(yǎng)流動兒童音樂課堂的注意力、合作力、視唱及表演能力。
關鍵詞:流動兒童;學困生;豎笛;學習力
隨著社會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外來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在父母工作所在地入學的兒童數(shù)量不斷增加。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市區(qū)小校,學生總數(shù)550人左右,據(jù)調查,全校學生中流動兒童,主要來自江西、安徽、貴州等地區(qū)。這些學生中有一部分由于各方面原因,在學習習慣上、學科素養(yǎng)上遠遠落后于同班同學,而且學困生的比例很大。音樂是小學素質教育的必修課,豎笛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課良好學習習慣的一位好幫手,如何提高學困生的豎笛學習力成為音樂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 流動兒童學困生豎笛現(xiàn)狀分析
(一) 外在因素:家庭環(huán)境因素
我調查了三年級中30位流動兒童學困生的家庭環(huán)境情況,發(fā)現(xiàn)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普遍不夠穩(wěn)定,這些學困生的家長中工作為個體經(jīng)營的占4人,建筑工地工人9人,散工及其他占了17人。從具體職業(yè)來看,多為賣菜、賣小商品、修理、建筑工等,工作都屬于高強度、低收入職業(yè)。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家長很少有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音樂、體育、美術等術科的學習更不會在意。特別是三年級開學初音樂老師要求每人買一個豎笛,一個月過去仍然有學生學沒有買,買豎笛的積極性都沒有,學豎笛就更難了。
(二) 外在因素:豎笛教學內容因素
豎笛教學是音樂課堂的重要內容,在剛接觸豎笛時,他們對豎笛演奏表現(xiàn)出了很高的熱情,但在學習不到兩個月后,熱情逐漸減少。因此,我對音樂教材中的豎笛教學內容進行了匯總歸納:1. 教學內容數(shù)量過多;2. 教學內容難度跨度較大,安排不合理,加大了課程實施的難度;3. 部分教學內容不符合各年段流動兒童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
(三) 內在因素:孩子學習習慣、興趣、毅力因素
流動兒童學困生由于學習習慣不好,上課不能認真聽講,一直體會不到成功的樂趣,看不到自己的閃光點,大大降低了對學習的熱情,進而產(chǎn)生消極的心境,長此以往,豎笛的學習情況得不到改善。
二、 課堂中促進流動兒童豎笛學習力生成的策略
(一) 建立家校溝通橋梁——“打有準備的仗”
1. 班主任與家長牽線溝通,學生人手一支豎笛。針對豎笛準備及練習情況,在各班班主任的牽線下,學期初向各位學生家長普及音樂學習的重要性。藝術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在自身能力范圍內為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條件,豎笛物美價廉,簡單易學,不占用學生太多的課余時間,鼓勵家長支持學校的音樂教育,確保學生人手一支豎笛。
2.采取積分制,學期初設定好音樂課常規(guī)表格,豎笛常規(guī)一學期30分,一周兩節(jié)音樂課,豎笛沒帶一次扣0.5分,扣完為止,打有準備的仗。
(二) 整合豎笛教材內容——目標與內容適度
小學豎笛教學目標與內容的設定要符合小學生身心特點,適度和適合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能激發(fā)學生對豎笛吹奏的興趣。反之,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從而直接影響到豎笛教學效果。
1. 目標適度,小步子化
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量要適當,蘇少版音樂教材中,每冊共8首豎笛曲,安排了8課時的教學時間。豎笛教學除了指法、吹奏技巧外,識譜教學也是一項大工程,1課時完成一首樂曲的教學不僅壓的學生喘不過氣,老師更是無所適從,教學效果現(xiàn)象差在情理之中。所以,針對這種情況,音樂組將一首樂曲分為2~3課時進行教授,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有自信,老師的教學態(tài)度也熱情。
2. 內容新穎,有興趣化
(1) 樂曲的風格要適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學生喜歡的樂曲吹奏起來積極性也高。中(三、四)年級剛接觸豎笛可選擇旋律簡單,節(jié)奏明快、學生熟悉的兒歌進行教學、讓教學更具活力與生機,比如:《粉刷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之類;到了高年級,學生的技巧提高了,音樂鑒賞能力增強了,可選擇一些節(jié)奏感強的民歌、世界名曲或當下流行的樂曲進行教學,如:《茉莉花》、《無錫景》、《噢!蘇珊娜》、《歡樂頌》、《喜羊羊與灰太狼》及《小蘋果》等。
(2) 隨著豎笛學習的深入,逐步加入多聲部練習,如:三年級上學期可適當進行音程、三和弦的聲部合作練習;三年級下學期適當?shù)丶尤牒唵蔚亩暡?、三聲部練習;四年級可以進行簡單的二聲部樂曲教學;五、六年級正常開展多聲部演奏教學。總之,一定要循序漸進、教學難度適中、系統(tǒng)化,適合本校學生的接受能力。
(三) 強化教學秩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小學生好玩、好動,特別是學困生在課堂中表現(xiàn)為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課堂秩序,有時候自己不學習還影響周圍的學生。良好的課堂秩序,濃厚的學習氛圍,能為學困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情不自禁參與到班級整體活動中來,為此我校音樂組針對豎笛課堂確立了幾點教學策略,如下:
1. 設計豎笛課堂口令,提高學困生注意力
豎笛課堂上統(tǒng)一規(guī)定學生,把豎笛用繩子掛在脖子上,課堂上學生不能隨便碰豎笛,練習時,教師大聲發(fā)口令“小豎笛”,學生回應“拿起來”,練習中,教師口令“手指操”,學生回應“右肩上”,師“唱手指操”,生“0101唱si;012012唱la...”,部分內容練習完畢后,教師輕聲發(fā)口令“小豎笛”,學生回應“收起來”。
成效:在這樣的對口令中,班級里的學困生有了一定的課堂秩序,豎笛課堂教學學困生參與情況明顯有了一定的效果。
2. 建立幫扶小組,營造溫馨學習氛圍
學困生其實更需要老師的關注與鼓勵,課堂上,一個老師面對四五十個學生,很難做到逐一教學,學生接受能力有差異,很容易造成接受能力強的學生越學越好,接受能力差的學困生越學越跟不上,越吹越?jīng)]自信。設立小組后,將學困生分散到各個小組中,4人為小組,為學困生專門聘請一位小老師,課堂練習中指導、監(jiān)督學困生認真聽講,課后監(jiān)督學困生堅持練習。
成效:學困生在小組監(jiān)督下,很大程度改善了自身學習態(tài)度、習慣、紀律等情況,在老師和組員適時指導下,學習方法和毅力上也有了一定的進步,在學習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找回自信心,從而更加得積極努力。
3. 以活動為載體,激發(fā)學困生學習興趣
課堂上,為學困生留有展示的空間。在豎笛雙聲部演奏中,將簡單的低聲部安排給學困生演奏,學生在練習、演奏中即培養(yǎng)了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協(xié)調力,又能感受到自己在豎笛課堂中的價值。在課外,適當組織學困生演奏一些簡單、優(yōu)美、有名的世界名曲,在學校的節(jié)日活動或全校集會上展示,學生會感覺到原來自己也可以,在培養(yǎng)學困生的自信心中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成效:一學期過后,我所教的五年級學困生在本來基本音階都吹不好的情況下,能夠吹奏一兩首簡單的世界名曲,如《歡樂頌》。
4. 采取積分制,激發(fā)學習動力
豎笛小組每月進行積分匯總評比,從課堂紀律、學習速度、樂曲表現(xiàn),以及課后活動參與情況這幾方面進行考量。每節(jié)課小組遵守紀律“加一分”;樂曲學成速度分為“優(yōu)”“良”“合格”“不合格”,分別加“四分”“三分”“兩分”“一分”;課后小組積極參與活動(一定是小組集體參加),每參加一次加“五分”,每月匯總,班級通報、表揚并獎勵。
成效:在五年級試行了兩個月,有2~4個學困生在積分制下,明顯學習態(tài)度端正許多,學習熱情也提高了。
三、 成效分析
通過家校溝通,教材內容整合,豎笛教學中策略的共同實踐努力,我校學困生數(shù)量漸漸減少,而且學困生的學習態(tài)度、習慣及興趣明顯有了比較大的改善。主要是,所有的教學、活動要建立在尊重學困生的基礎上,然后抓住學困生的心理,科學地引導學困生從身心上接受豎笛學習,慢慢養(yǎng)成良好的豎笛課堂習慣。
以上就是我校音樂教研組針對豎笛教學中,學生豎笛學習遇到的困難采取的相應措施、策略,其中有很多做得不完善、不夠細致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音樂教研組會繼續(xù)努力,多思考、多實踐,相信在老師和學生共同的幫助努力下,學困生能夠慢慢地跟上班級整體的步伐,差距越來越小。
參考文獻:
[1]賀龍旗,小豎笛大舞臺——淺談豎笛教學在音樂課堂中的運用[J]音樂大觀,2013年01期.
[2]李靜,試論新形勢下豎笛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5年09月.
[3]趙旭,豎笛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作用[J]小學時代:教師,2011年11月.
[4]徐萌,楊揚,淺議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J]藝術科技,2014年01月.
[5]盂雪飛,流動兒童學困生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J]學周刊:a,2012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