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山
摘 要:英語語法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怎樣采取有效方式更好地進行語法教學成為學者們研究的重要課題。顯性教學和隱性教學是兩種不同的語法教學方式,各有優(yōu)缺點,如何將二者有機結合,是當前英語語法教學面臨的新任務。文章通過比較分析兩種教學方式的利弊,進而提出將二者有效整合的途徑,以期進一步提高初中英語語法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英語;語法教學;顯性教學;隱性教學
英語語法貫穿英語教學的聽、說、讀、寫各方面,是英語教學體系中重要的支架部分。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采用顯性教學法還是隱形教學法,是近些年來教育工作者們普遍爭論和探討的話題之一。這兩種教學方法具有各自的特點,在二語習得領域中,對采用哪種教學方法,不同的學者觀點也不同。近年來,很多學者都側重于研究單一的顯性教學法或隱性教學法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采用實驗結果對比分析二者的效果。本文在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的前提下,結合目前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實際情況,對顯性教學法和隱性教學法的有機整合運用于語法教學中進行了相關分析。
一、顯性教學法和隱性教學法概述
1.顯性教學法的內(nèi)容及優(yōu)缺點
所謂的顯性教學法,是指通過對學生們進行英語語法規(guī)則的教學,從而使他們掌握語法。這種教學方法,在語法教學過程中通常更側重于直接講授語法規(guī)則,并讓學生進行大量單一的習題練習。在顯性教學法的課堂上,呈現(xiàn)出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整個課堂幾乎都是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語法知識概念、句型等的講解和訓練,學生通過機械的背誦記憶牢固地記住某種語法。當前我國初中英語教學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特定的英語教學環(huán)境,學生們唯一的接觸聽、說英語的機會就是英語課堂,這就導致了很多學生在學習語法知識時,只能被動地背誦和記憶相應的語法規(guī)則和句型結構。
顯性教學法系統(tǒng)性較強,教師通過集中講解某種語法規(guī)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法中比較復雜的句式。這種教學方法實施起來比較容易,無需器材設備,具有很強的可行性。但是,這種教學法忽視了語言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側重應試。這種教學法下,教師在課堂上主要采用漢語教學,忽視聽、說能力的訓練,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學的是“啞巴英語”,缺乏靈活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2. 隱性教學法的內(nèi)容及優(yōu)缺點
在進行語法教學時,隱性教學法更側重于營造特定的語法學習環(huán)境,將學生置于有意義、可理解的語言環(huán)境中。因此,此種方法也被稱之為暗示法,教師通常會巧妙地設置一些情境,采取歸納的思維方法,給學生羅列針對該語法知識點的例句,讓學生對這些例句進行比較分析,從而自我總結歸納出該語法知識。
隱性教學法有機結合語言的形式、意義和功能,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使用英語的交際能力,有助于激發(fā)和增強學生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自信心,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種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強調(diào)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利用情境呈現(xiàn)語法,并且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課程給出不同的教案和情境,重視學生們的自我歸納和總結,不僅增強了課堂學習的趣味性,也能讓學生們對語法知識點的記憶更加深刻持久。然而,這種教學法過于強調(diào)語言的交際和使用,忽略了語法結構的準確性,導致語法教學缺少系統(tǒng)性和階段性。
二、顯性教學法與隱性教學法的有機整合探究
通過對顯性教學法和隱性教學法的概念及優(yōu)、缺點的論述可以看出,在英語語法教學中應用顯性教學法和隱性教學法具有各自的利弊,但二者并不相互矛盾。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 針對不同的語法知識點和情景,將兩種教學法合理有效地整合實施, 才能真正有效地開展英語語法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英語語法知識點的同時能夠真正地實現(xiàn)對該語法知識點理解運用,從而達到語言習得的效果。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在語法教學過程中應該盡可能恰當使用兩種教學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如何有效地將顯性教學法和隱性教學法整合使用,與教授什么樣的語法知識點也是密切相關的。一般而言,隱性教學法更適用于較復雜或簡單的語法項目;而對于中等難度的語法項目則應采用顯性教學法。初中英語教師應對顯性教學法和隱性教學法的定義和優(yōu)點、缺點仔細研究,在教授語法知識時,巧妙地將顯性教學法和隱性教學法合理地結合在一起, 以達到最好的語法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田金平.試論外語交際自發(fā)能力的培養(yǎng)[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4):141-144.
[3]夏章洪,顧月秋,何培芬.不同英語語法教學效果對比[J].國外外語教學,2005(1):6.
[4]田金平.英語語法隱性教學實證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3):137-139.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