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圣發(fā)
【摘要】本文闡述借助概念教學、圖形教學、統(tǒng)計教學以及解決問題教學等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分類思想,從而為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基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分類思想 滲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A-0033-02
分類思想是根據數學本質屬性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將數學研究對象分為不同種類的一種數學思想。它作為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幾乎貫穿了中小學的教學過程,教師如能根據學生所學知識的特點,注重滲透分類思想,必將使學生的認知更加全面化、系統(tǒng)化、深刻化,從而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分類思想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借助數學概念滲透分類思想,借助圖形幾何滲透分類思想,借助統(tǒng)計教學滲透分類思想,借助解決問題滲透分類思想等方面進行。
一、借助數學概念滲透分類思想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比較緊密,而概念教學作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教師可以巧借分類思想,把各部分概念之間的相同點與異同點一一羅列,以避免學生混淆概念知識,達到有效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
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后,為了深化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教師要引領學生對前面所學知識進行回顧與總結,并運用分類思想來進行一一說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得出了如下表所示的結論:
學生這樣對數進行分類以后,各種數的特點介紹詳細具體,與此同時,學生對數的概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深化了學習效果。
從上述教學案例可以看出,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一課后,教師引導學生將各種數進行分類歸納,利用圖表的形式將數的特點詳細介紹,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和認識數的概念,深化學習效果。如果不注重數與數之間的聯(lián)系,那么,學生所學的知識也只不過是孤立的、是零碎的,教師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引領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回顧與總結,不僅有效滲透了分類思想,還能使學生對數的概念感受更加深刻,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借助圖形幾何滲透分類思想
圖形與幾何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小學生所接觸到的圖形大都與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有關,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圖形幾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適當滲透分類思想,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后,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夠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筆者主要讓學生就這些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方法進行分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分類、總結,得出了下表:
這樣對所學知識進行分類與總結后,學生對各種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方法一目了然,既節(jié)省了學習時間,又增強了學習的效果。
在上述案例中,在關于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各種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的學習與認識上,教師主要根據所學知識的相似性與異同點,鼓勵學生進行分類,讓學生在形象直觀的圖標中對所學知識的特點感受更加深刻,學習效果也更加顯著。
三、借助統(tǒng)計教學滲透分類思想
統(tǒng)計教學作為數學知識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對開拓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統(tǒng)計知識大多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比較緊密,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所學知識的特點,引領學生對平時生活中的分類現(xiàn)象進行遷移訓練,如此教學,不僅促進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且有利于分類思想的滲透。
如在教學《簡單的數據匯總》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讓學生把本班同學的性別、身高、體重、家庭住址、聯(lián)系電話、興趣愛好和特長等進行統(tǒng)計,作為自己班上同學的基本資料。為了提高學生的統(tǒng)計速度,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給每個小組安排了不同的統(tǒng)計任務,然后,再進行匯總。就這樣,學生團結協(xié)作,很快完成了統(tǒng)計任務。為了使學生對班級整體情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與認識,在學生開展數據匯總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以表格的形式進行匯報。學生的展示如下:
這樣,既深化了學生對統(tǒng)計知識的理解與認識,也使分類思想在其中得到了自然而然地滲透。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在“簡單的數據匯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上,教師不僅關注了學生的所學知識,還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簡單的分類,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同時也使分類思想在課堂中得到了及時有效的運用,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分類思想、統(tǒng)計思想在生活中明顯的教學價值與運用價值,促進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借助解決問題滲透分類思想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解決問題教學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對于分類思想來說,不僅體現(xiàn)在圖形教學中,在解決問題中也可以運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所學知識內容的特點,教師也可以巧借分類思想來降低學習難度,從而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如在教學《植樹問題》這部分內容時,有這樣一道題:學校新建了一座教學樓,如果在教學樓前20米的道路兩旁栽種柳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栽多少棵?如果只是一端栽樹,需要幾棵?如果兩端都需要栽樹,需要幾棵?如果兩端都不載,又需要栽種幾棵?由于植樹問題是學習的難點,為了幫助學生盡快厘清解題思路,筆者鼓勵學生先對種樹的形式進行分類,然后再根據具體類型計算出相應的結果。于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完成了下表:
這樣,學生通過對各種種樹方法的回顧與總結,很快厘清了種樹規(guī)律,有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提高了教學效果。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根據所學知識的特點,教師主要鼓勵學生對植樹問題進行分類,促使學生真正明白各種植樹方法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有效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不僅有助于學生盡快厘清解題思路,還及時向學生滲透了分類思想,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分類思想作為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所學知識的特點,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數學素養(yǎng)。
(責編 林 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