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輝
一個偶然的機會,帶給她的卻是34年的堅守,辛勤耕耘在我國特殊教育第一線;一句“你甭想”,雖是父親的選擇,卻讓她歷經(jīng)風雨,逐漸成長,走向成熟,實現(xiàn)人生價值,更加堅定了當初父親的選擇也是自己的“選擇”,有愛無礙,讓殘疾孩子在學會生存中活得更有尊嚴……她就是北京市東城區(qū)特殊教育學校黨支部書記兼校長周曄。她說過,既然選擇了,就要為選擇負責、為選擇擔當。
從被動選擇到有意堅守
1983年,周曄在北京第一聾人學校開始了她的教師生涯。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她說,雖然是父親幫助她走上了特殊教育這一條路,但是在工作的過程中,她慢慢地理解了這個工作,認識了這個特殊群體,感受到自己所從事的這個工作對社會是有價值的。這個工作能夠讓殘障孩子自食其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不僅能夠改變孩子的命運,而且可以改變他的家庭的命運,對社會盡一份責任和義務:將一個自然人變成一個有道德品質、有文化知識、有勞動技能、有規(guī)矩的社會人,變成社會的勞動者和建設者,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在落實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黨的教育方針,提升學生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下,特殊教育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責任,那就是讓特殊學生能夠真正融入社會。正如蒙臺梭利提倡的,要把醫(yī)學和教育學相結合,扮演醫(yī)生和教師的雙重角色,有時教育訓練比醫(yī)療更為有效。這和周曄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周曄指出,聾人學校的聽障兒童,他們因聾而啞,雖然在生理上是不可逆的,但是通過教育是可以挖掘、開發(fā)和提高他們的功能的。所以,當時她們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這些兒童的語言。
而在教育不是很完善、科技發(fā)展水平不高的20世紀80年代,要想做好特殊教育,靠的就是教師的親情投入和社會責任,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開發(fā)他們的語言。她說,當聽到一對已被家長無奈放棄的可愛的聾人雙胞胎姐妹開口叫出“媽媽”時,當孩子的媽媽當場跪下時,她的內心是震撼的,是激動的,是無法言語的。這可能是她們第一次能夠發(fā)自內心的會說話的一種呼喚,讓她更加感到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神圣與偉大,更堅定了她的選擇,讓她逐漸地從被動走向主動、走向自覺。這是因為,這項工作讓她覺得帶給家庭的是希望和信念,對社會是有意義的。
在北京第一聾人學校,周曄當了18年的語文教師,率先承擔了組合式助聽設備訓練聾生發(fā)音說話,帶著大家的期盼、信任與肯定,借助傳統(tǒng)教育方法和現(xiàn)代教育設備,推動教育改革與課題試驗;參與全國年齡最小植入人工耳蝸后聽覺、語言培建訓練等實踐研究,重建她的語音信號和信息接收系統(tǒng),讓她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考入大學,出國留學……
是的,既然選擇了,就要為選擇負責和擔當,不忘初心,對得起自己的這份承諾。
小天地,大文章
2002年,北京市第一聾人學校和東城區(qū)培智學校合并,成立了北京東城區(qū)特殊教育學校。2003年,周曄被任命為學校校長,后又擔任黨支部書記。擔任校長之后,面對兩類殘障兒童,她提出了學校的辦學理念是“有愛無礙 教育康復 和諧發(fā)展”,辦學宗旨是“為殘障學生一生成長和生活奠基”,就是要讓學校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和共同的追求,將其貫穿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最后落在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上。
顧明遠先生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特殊教育更需要愛,需要的是一種大愛,讓學生的內心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凝聚精神力量,通過教育康復手段,回歸主流社會,成為一個立體的“人”,變成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做最好的自己。
為此,學校實施十二年一體化教育,即小學、初中、職業(yè)高中,完善辦學體系,實現(xiàn)智障學生升入高中、聽障學生升入大學的夢想。遵循為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學校針對聾啞學生采用普通學校教材,通過單考單招讓他們能夠進入大學,自食其力,走向社會。針對智障學生,學校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因材施教。對于能夠獨立就業(yè)的,進行融合教育指導和跟蹤,做好現(xiàn)場應對;對于不能獨立就業(yè)的,進行社區(qū)生活教育,通過社區(qū)愛心家園等組織學生做一些小手工,讓他們有一種社會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對于智力嚴重障礙或行為有問題的學生,開展家居生活教育,提升他們的安全意識、生活意識和娛樂能力等。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學校已經(jīng)形成了適應殘障兒童學習、生活、康復的課程體系,研發(fā)了智力障礙學生職業(yè)高中教材和教學光盤,開展了對重度多重殘障兒童“送教上門”的實踐研究、殘障學生進入普校共學的實踐探索等,目的就是讓孩子適應社會。
尊重每一個生命,讓每一個生命都精彩,這是學校的治學方針。周曄指出,我們不應因為殘障就低估孩子,反而以培養(yǎng)社會人的目標尊重、包容和接納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有一種幸福感和安全感。她說過,“我們是來自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可是我們從來不覺得自己特殊。我們要跳,我們要跑,我們做的游戲就是老師送給我們的禮物。我也許聽不到你叫我的名字,我也許握不到你伸過來的雙手,可是你能看到我臉上的汗水和我臉上的笑容。老實說,運動是誰都能懂的語言。”是的,學校每年都會開展三個奧運會,即小小奧運會、小小殘奧會、小小特奧會,用運動帶給學生一種感受和體驗,讓他們有信心,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吃苦耐勞、勇于拼搏的精神,從而改變學生的人生。
對學生是如此,對于教師更是如此。教師是學校課程的重要實施者,是學生教育生活的重要擺渡人。為此,學校以培養(yǎng)師德高尚、業(yè)務精良、開拓創(chuàng)新的教師團隊為己任,除了傳統(tǒng)的傳幫帶教師培養(yǎng)方式外,還推出了做“最美教師”工程。周曄指出,教師一是要美得有高度,即心靈美,有高尚的師德,才能做好所有的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最初思想準備。二是要美得有厚度,讓教師有足夠的專業(yè)功底和專業(yè)積淀,適應生源的不斷變化與改革發(fā)展的需要,迎接教育改革的挑戰(zhàn)。三是要美得有風度。教師一定要身體健康,更要心理健康。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對殘障兒童,更要有一個正常的心態(tài)來面對自身的工作與生活,建立一種強大的內心和高尚的情懷。而作為學校管理者,她說要為教師提供一種身心舒緩的管理模式,讓他們能夠在學校這個大家庭中安下心、坐得住、走得遠。
教師要好好地工作,好好地生活,然后給學生好好的教育,讓自己的教育生涯更有光彩。周曄說,她希望每一位教師都能夠在自己的教育經(jīng)歷和教育過程中,當回過頭來的時候能有自己的記憶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為自己的選擇擔當。一個人活得有意義,就在于他一定是對社會發(fā)展和進步有幫助的,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一顆善良的心一定會打動另一顆善良的心,一個生命一定會影響另一個生命。在周曄看來,她之所以34年如一日地堅守在這個崗位,最主要的是學生的善良之心感動了她,讓她去感悟他們的生命,進而影響自己的生活?,F(xiàn)在,她最大的希望就是國家能夠在特殊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上加大力度,提升特殊教育質量,為十九大提出的“辦好特殊教育”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孫慧
zgjssjh@126.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