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摘 要: 教師的義務除了傳授學生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小學生自控能力和自主能力相對較差,并沒有對學習形成具體認識。尤其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學習較為被動,且缺乏學習動機。本文就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yǎng)方法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并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趨勢,長久以來被動式學習方式帶來的影響極其深遠,使得一些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生,注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已日漸提上日程,為此,在培養(yǎng)學生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方面,小學教師肩負著重要的責任。
一、激發(fā)學生課堂表現(xiàn)欲
現(xiàn)今,義務教育階段課堂上仍然應用以老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尤其體現(xiàn)在小學教育課堂上。對于老師照本宣科式的言傳身教,學生并不能全盤接收,甚至全程不能集中注意力,對學習既缺乏主動性又覺得厭煩,由此給教師帶來的壓力更是難以言說,因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遠遠低于老師心目中的標準,自然會加重教師的教學負擔。如果教師單方面不停對學生發(fā)問,那么學生不僅因為緊張情緒而難以思考,更會對課堂產生恐懼,然而,如果學生能夠從自身出發(fā),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那么不但學習效率得以提高,教育質量也能夠提升。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尤其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其學習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課上,學生學習知識就是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不僅過程枯燥乏味,更不能進行積極的獨立思考,小學生固然需要老師更多的引導,但更需要老師的啟發(fā)和帶動。老師能夠積極處理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例如多做課堂活動,以此活躍課堂氣氛。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自然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活動設置的目的是通過這種活潑的、易于接受的方式讓學生增長知識,逐漸增強參與感,進而對學習產生興趣[1]。
二、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自主性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在小學階段的培養(yǎng)是最佳也是最關鍵的時期,這就要求小學語文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抓住幾個重要的方面,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一)鼓勵學生課前預習,教師起到輔導作用。
教師的職責既是教會學生專業(yè)的課本知識,更是教會其學習方法,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方法的傳授帶來的是長久的受益,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不但被調動起來了,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也能更好更及時地發(fā)現(xiàn)和提出,這就是課前預習的意義所在。學生做好了課前預習,總結問題,在上課過程中提出,不但能夠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認知,而且能夠拓展思維,從而引發(fā)出對一系列類似問題的思考,教師在此基礎上予以更深刻的指導,使學生掌握知識[2]。整體課堂教學效率不僅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課堂時間也更加充裕。
(二)因人而異的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小學生的自控力和自主性較差,同樣的學習方法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不能完全采用固定的學習方式方法。對于不同的學生要因人而異,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學習的差異度和接受方式,量體裁衣,提出更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并對其進行指導[3]。學習的目的不在于單純學到書本上的知識,更要對學到的知識予以運用,真正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所在。老師更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在傳授其具體的學習方法的同時,更要調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三、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往往是影響學習成果的關鍵因素,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檢、自學、自選。所謂自檢即對學習內容掌握程度的自我檢查,自學即對所學內容中,沒有吃透、沒有掌握的知識點進行進一步學習,自選既選擇適合自身學習的方法,又在這三個學習階段逐漸培養(yǎng)學習興趣[4]。
(一)目標和成就感往往能夠激發(fā)人的進取愿望,小學語文學習更多地需要教師合理安排課堂內容,調整教學方法,通過一些小的游戲或者活動調動學生參與,例如可以通過聽寫漢字的方式,對正確率和聽寫數(shù)量較高的學生予以獎勵和表揚,使獲得獎勵和表揚的學生得到肯定,不但進一步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獲獎的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道路上也會更加主動。
(二)語文作為母語,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學內容不能停留在書本上,對于小學語文課本上的一些故事的知識,教師完全可以通過網絡資源的利用,對知識和人物的刻畫予以更生動的描述和傳授,對于四五年級的學生同樣可以鼓勵其利用多媒體資源,對語文知識進行課外拓展和學習。甚至對課堂上要學習的內容進行相關資料的查詢,做好課前預習。
(三)小組學習往往對學習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和合理劃分和設計,盡量將教學內容以模塊的形式呈現(xiàn),每一個模塊都涉及小組合作,模塊的知識內容分為多個小部分,每一部分都需要小組成員承擔。學生在存在感和重要感的雙重前提下,對問題進行充分的思考和建言獻策,并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四)教學實踐性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度。例如對于人物關系相對復雜的課文,老師能夠采用角色飾演的形式,讓每個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將課本的內容通過具體的表演展現(xiàn)出來,通過這種直觀生動的方式,讓學生既對知識進行深刻的掌握,又調動學生參與表演的積極性,可謂一舉兩得[5]。語文作為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表達能力的提高在語文教育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此,老師在教授完一篇課文后可以采用兩種方式調動學生的思維,一種是課后讀后感,另一種是在課堂上對此篇文章的學習表達觀點和看法,或是對寫作手法的學習之處。無論何種方法都是發(fā)散學生思維、提高其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
四、學習平臺的延伸
新課標下,學生的自主性得到重視,這就需要教師不再居高臨下地傳授知識,而應該完成從主到輔的角色轉換。老師在大的前提下營造寬泛的學習環(huán)境,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大膽釋放自我,多方式地汲取知識,相互交流借鑒,提高解決問題和思考的能力??刹捎幂啀徶?,即人人都是小老師,讓學生每天分享學習心得,給學生以主人翁的感受,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徹底由被動轉為主動[6]。
除此之外,豐富的課外活動也同樣能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例如組織課外閱讀,制作主題豐富多彩的黑板報等形式,制作剪紙等手工活動,都能夠全方位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趣味性較強的朗誦或是講故事比賽,這對培養(yǎng)小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其次,知識競賽可謂是最受小學生歡迎的活動之一,在緊張刺激的環(huán)境中充分激發(fā)思維。社會實踐是寫作的源泉,學校組織的參觀、郊游等活動都為學生提高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礎。
總之,自主學習能力對小學語文教育的意義不言而喻,其方式方法舉不勝舉、不盡相同,前提是教師首先認識到自主學習能力對教育的意義、對學生的意義和對自身的要求。小學作為教育初級階段,其習慣和學習方式的養(yǎng)成直接影響今后的進步,老師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在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道路上,還需要廣大教師不斷總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侯小明.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J].讀寫算:教研版,2015(18).
[2]楊學賢,趙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35).
[3]楊學賢,趙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35).
[4]馬才紅.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6(28):144-145.
[5]孫仕燕.小學語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策略探討[J].速讀旬刊,2016(11).
[6]顏丙文.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