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鑫宜
摘要:王昌齡是中國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人稱“詩家夫子王江寧”,詩中贊譽最高的作品首推邊塞詩。他的邊塞詩雄渾高昂,意境深遠,有著慷慨郁勃的雄渾之美,更有深情幽怨的意境之美,既體現(xiàn)了時代風貌,也折射了詩人心靈思想,有豐富的美感特質(zhì)。本文將擬從思想價值、審美表現(xiàn)、語言運用三方面來探索作者在其邊塞詩寫作過程中所呈現(xiàn)的獨特之處。
關鍵詞:王昌齡 邊塞詩 審美價值
盛唐時期,萬象含蘊,詩情激蕩,詩人們用神秀聲律、燦然大備的創(chuàng)作,造就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詩學奇跡。此時,唐代社會經(jīng)濟繁榮,文學領域也呈現(xiàn)出絢麗多彩、百花爭艷的景象。王昌齡,盛唐著名詩人,存詩181首,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他的詩題材多樣,內(nèi)容上雄渾悲壯,蒼涼遒勁、清新自然、婉麗含蓄,詩中贊譽最高的作品首推邊塞詩。他的邊塞詩意境悠遠,高昂雄渾,如“角鷹初下秋草稀”“高高秋月照長城”等詩句借助自然物象,組成寧靜疏秀的畫面,又如“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中的忠勇戰(zhàn)士無所畏懼浴血拼殺,立下“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錚錚誓言。
在筆者的王昌齡詩歌閱讀史中,令人感觸最深的是被稱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的“秦時明月漢時光”。從秦到漢,天空中的那輪月亮從未改變過,只有戍守邊疆的將士換了一批又一批,要有何等寬闊的胸襟和高超的寫作手法才能寫出如此震撼的詩句。本文將擬從思想價值、藝術(shù)表現(xiàn)、語言運用三方面來探索作者在其邊塞詩寫作過程中所呈現(xiàn)的獨特之處,尤其是詩人深婉的立意,精巧的構(gòu)思,多樣的手法,凝練的語言,充分闡釋詩人邊塞詩中獨特的美學風格和卓著的創(chuàng)作成就。
一、含蘊豐富的思想情感
眾所周知,盛唐是“一個開廣的時代,是一個外向的時代,這是一個富有獻身精神的時代,充滿英雄主義的時代?!盵1]在詩歌豐富多彩的年代里,王昌齡的邊塞詩意境雄渾開闊,主旨明確,詩歌思想蘊藉更為豐富,主要表達愛國之情與英雄氣概,揭露塞外生活的艱辛與抨擊朝廷不恤民命的弊政,描寫塞外獨特的風情,抒發(fā)征人懷鄉(xiāng)的思緒。
盛唐時期,戍守疆城,殺敵報國,是文人出仕的一條途徑。不少文人選擇奔赴邊關,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抱負,王昌齡就是其中一位。他滿懷一腔熱血慷慨赴邊,帶著他“封侯取一戰(zhàn),豈復念閨閣”的豪情。王昌齡在詩歌中對于那些保衛(wèi)祖國、戍守邊疆的將士們給以高度的贊揚和肯定,他熱情地謳歌將士們愛國豪情和昂揚的斗志,表現(xiàn)了詩人建功立業(yè)、為國捐軀的豪情。
然而,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令戰(zhàn)士疲憊不堪,詩人禁不住去揭露塞外生活的艱辛與抨擊朝廷不恤民命的弊政。王昌齡對邊塞生活的體驗是從一個文人士子的視角,對邊塞生活進行全方位的觀照、冷靜的思考,揭露了戰(zhàn)爭的殘酷與軍中的黑暗,詩風峻潔古樸而有氣骨。如《塞下曲·其二》:“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塞下曲·其三》:“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等詩句中,都極其清晰地呈現(xiàn)出了戰(zhàn)爭帶給將士和百姓的苦難,為讀者描繪出了一幅戰(zhàn)后萬物凋敗、毫無生機、白骨累累的氣量畫面。在《塞下曲·其三》中:“臣愿節(jié)宮廄,分以賜邊城”[2],揭露玄宗宮中馬廄馬匹無數(shù),奢靡無節(jié),而邊疆將士卻因軍資戰(zhàn)馬匱乏而導致戰(zhàn)爭失敗的現(xiàn)實,極具諷刺意味,帝王的奢靡與前線將士的步履維艱形成強烈的對比。王昌齡在對邊塞生活的切實體驗過程中,還將他真切地看到邊塞中將邊將士之間,是非顛倒、賞罰不公等現(xiàn)象。他對英明的邊將給以熱情的謳歌,對昏聵的庸將給予無情的抨擊,這正體現(xiàn)了王昌齡觀察的全面,目光的敏銳,批判的公允和視角的獨特,也體現(xiàn)了他實事求是的觀點和態(tài)度,使邊塞詩具有更深刻的現(xiàn)實性和批判性。
王昌齡還抒發(fā)了將士久戍的鄉(xiāng)愁和閨中妻子的離恨及懷念親人的情懷。如《從軍行·七首》中“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 無那金閨萬里愁。”[3]鄉(xiāng)愁令將士難以接受,走出營帳,一輪冷月懸在天邊,那曾經(jīng)照見深閨里濃情蜜意的明月如今卻將慘淡的光照向長城、大地,照進每個戰(zhàn)士的心間。身處邊關,遠離家鄉(xiāng),孤起奮戰(zhàn),卻不知明日是生是死,只有將情思寄托在那輪明月上,獲取片刻安慰。所以王昌齡的詩中多次出現(xiàn)明月字眼,如“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秦時明月漢時關”等,以月寄情,表達不同的情感。
二、獨具一格的藝術(shù)體現(xiàn)
王昌齡的邊塞詩意境微茫,雄渾開闊。他既寫出了邊關的浩瀚遼闊,征人浴血沙場的豪情壯志,大漠黃沙、六軍待發(fā)的壯美,又道出了悲今懷古的感傷,獨上高樓的孤獨和戰(zhàn)后的蕭疏凄寂。
在《從軍行·其四》中,詩人寫道:“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盵4]眼前的一切都是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這兩句詩,將大自然與人相焊接起來?!扒嗪!薄伴L云”“雪山”“孤城”“玉門關”等典型意象渲染了氣氛,無邊的青海和空中大片烏云連成一片,遮住了日光,使雪山黯然無色,一個“暗”字,既突出了烏云的濃厚和深沉,又突出了緊張、沉重的氣氛,與李賀的“黑云壓城城欲催”有異曲同工之妙。孤城的荒寂悲涼,長云意邃深遠,雪山的暗淡慘白,塑造了一個冷寂碩大的邊境。在景色襯托下,唐朝的戍將守軍仍然在這風云暗淡的悲涼孤寂的邊塞上保家衛(wèi)國,以戍守邊疆為己任,為報祖國勇敢獻出一切。整首詩意境開闊,雄渾高遠,充滿著保家衛(wèi)國的堅定信念和為國捐軀的坦蕩胸襟,顯示出悲壯之美和隱隱的哀傷。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盵5]《從軍行·其一》這首詩筆法簡潔,內(nèi)容豐富。詩中時間是秋天的黃昏,地點是烽火城西,人物是獨坐的邊疆戰(zhàn)士,在寂寥中傳來陣陣笛聲,像故鄉(xiāng)的召喚,又像游子的嘆息。這亦情亦景的描寫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三、空靈細膩的語言運用
王昌齡的詩歌語言是空靈而細膩的。首先,詩歌字里行間透露出一股清剛強勁之美,雄渾、清空而悲壯。在《塞下曲·其二》這首詩中:“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盵6]“渡”字體現(xiàn)了馬兒在河邊飲水,徘徊不前的樣子。躊躇的不只是飲水的馬兒,還有無數(shù)被迫征戰(zhàn)的戰(zhàn)士。王昌齡所處的這一時期,既有戍邊衛(wèi)國的正義之戰(zhàn),也有非正義的侵略之戰(zhàn),將士們拋頭顱灑熱血,將寶貴的生命獻給沙場卻是為滿足統(tǒng)治者擴充邊疆的野心亦或是將領牯寵邀功,這怎能不激起人們內(nèi)心的悲憤。因此詩人對此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對戰(zhàn)士們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寒”字則突出表現(xiàn)了水冰冷的特點,水再冷馬兒也無從選擇,必須喝下它,天氣再寒冷將士們也無法逃避,必須戍守邊疆,讓戰(zhàn)士們寒冷的又豈是那一潭冷水呀,真正侵入骨髓,寒徹心扉的是心里那塊寒冰。詩人于生活的細微之處入手,用詞簡單凝練,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和將士們悲苦難耐的心境。endprint
王昌齡的詩除了用詞準確細膩外,也十分講究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余音繚繞,如“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7]詩歌給人以朗朗上口之感,字句工整,講究韻律,極富音樂感和藝術(shù)感。 “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異曲同工,感人至深。末兩句,以對比作結(jié),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戰(zhàn)爭的厭惡,對于和平的向往。本詩寫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征人,又有漢樂府的哀怨之情;句尾“道”“草”“老”“好”讀起來極富音樂感,使人在朗讀時富有韻味,回味無窮。
王昌齡喜歡用極大的數(shù)詞起到突出強調(diào)的作用,力量磅礴,氣勢恢宏,如“晉水千廬合,汾橋萬國從。開唐天業(yè)盛,入沛圣恩濃。下輦回三象,題碑任六龍。睿明懸日月,千歲此時逢?!盵8]他用千廬形容眾多房屋,萬國形容各國使臣,從“千廬”到“萬國”,由“三象”到“六龍”,虛虛實實,用數(shù)字突出主題,氣勢恢宏。又如“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斬樓蘭終不還”[9]中用“百戰(zhàn)”來形容戰(zhàn)士的斗志。這些“千”“百”“萬”數(shù)字模糊,在詩中或隱或現(xiàn)、或里或外,使意象在這一群群模糊數(shù)字中得到升華,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更好地表達詩的意境。
四、結(jié)語
王國維曾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盵10]如果說詩是唐朝時期的一代文學,那么,王昌齡的邊塞詩則一展盛唐時期雄渾的詩意之美,“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氣之前,巧運言詞,精煉意魄”[11]。
于初春的午后手捧王昌齡詩集,感受他詩中慷慨郁勃的雄渾之美,走進他的世界,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期待再次相遇在王昌齡詩中那邊關的月中,醉一場歃血飛沙,眸鏡中月華。
注釋:
[1]胡大梭主編:《邊塞詩之涵義與唐代邊塞詩的繁榮》,見《唐代邊塞詩研究論文選粹》,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頁
[2]同上,第11頁
[3]同上,第40頁
[4]曾亞蘭編校:《王昌齡集·高適集·岑參集》,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第40頁
[5]同上,第40頁
[6]同上,第11頁
[7]曾亞蘭編校:《王昌齡集·高適集·岑參集》,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第11頁
[8]同上,第33頁
[9]同上,第40頁
[10]王國維:《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46頁
[11]王昌齡:《詩格》,《詩學指南》卷三,乾隆敦本堂刊本
參考文獻:
[1]曾亞蘭.王昌齡集·高適集·岑參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0.
[2]王國維.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作者單位:黃岡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