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明
摘要:審美教學指的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覺地用美的觀念、方法正確引導并且啟發(fā)學生,使得審美成為教學的構成部分之一,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感悟美、體驗美、識別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進而較好地塑造學生的審美人格,促進他們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審美教學;新課改
作為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審美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不僅是學生進行全面發(fā)展的必備素質,也是教師進行自我提升的重要教學手段。提高初中語文的審美教育,是對語文課程進行充分學習的必要舉措,也是響應當前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號召的具體體現。
一、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初中語文的審美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有效提高自身的語文水平。可以通過閱讀審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他們的審美感受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小說鑒賞能力。與此同時,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審美教學要求學生應該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個性去感受美,拓展審美范圍,更好地提高審美能力、構建審美人格[1]。
二、審美教育在當前課程中的具體表現
1、語言美。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著許多文人墨客、古今中外文學大家的文章。這些文章無一不體現了語言文化的魅力。他們或是詩歌,或是小說,或是散文,或是寓言,各類題材應有盡有。不管是詩歌的對仗美,寓言的智慧美,還是小說的意境美,都是語言美的具體體現,也是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2、自然美。在初中語文中,不僅有詩人作家對于情感的抒發(fā),還有許多對于自然美景的贊頌。在這些精煉而又優(yōu)美的語言中,我們可以領略到自然的美與意。它們或是描寫塞外邊關的粗獷荒涼美,或是描寫北方園林的恢弘大氣美,或者描繪江南流水的溫婉柔情美,亦或者描寫一山、一湖、一花、一木,體現的都是對自然的熱愛,都將自然美毫無保留的用文字帶入我們的視線。
3、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美。無論是歌頌愛情,還是贊揚親情,無論是愛國情懷,還是知己難逢的落寞,我們都可以通過語言文字去感受。他們是藏在《過零丁洋》中的愛國情懷,他們更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中的烈士壯歌。在不同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這些情感賦予了我們柔軟的內心和敏感的靈魂,讓我們能夠充分的感知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4、意境美。語言文學通常會用文字營造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我們稱其為意境,這是作者所處環(huán)境和內心情感的表達和流露。例如《雨霖鈴》中的霧靄沉沉,《桃花源記》的武陵風光,《虞美人》中的一江春水,它們或是對離別的不舍,或是對時間流逝的恐慌,又或者是對過去的懷念,這些作者用文字構建了一個個鮮明的場景,營造了不同的意境。讓我們能夠更好的領悟這些意境所要傳達的思想和情感[2]。
三、新課改環(huán)境下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
1、從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行培養(yǎng)。語文教育作為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基礎的語言培養(yǎng),還需要對其進行文學審美的培養(yǎng),而這種審美教育需要以學生的審美意識為出發(fā)點來進行。審美意識是學生能夠進行基礎的審美判斷和審美成長的關鍵。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需要語文教師從自身出發(fā),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審美感,只有教師有著較高的審美能力,才能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帶動作用,才能帶領學生去發(fā)現美、去感受美。教師的自我修養(yǎng)對學生的審美意識有著直接的影響。
2、將現代化的影視技術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影視與傳統(tǒng)的板書教學模式不同,它是更具有直觀感的。傳統(tǒng)的教材和老師的講課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但是影視資源如果得到利用,不管是從視覺上還是其他感官,都具有較為強烈的沖擊性[3]。會較傳統(tǒng)的教材和講課讓學生更有共鳴,在經過特定的視覺效果處理以后,會讓學生更為立體的去觀察,去思考[4]。影視藝術的直觀性決定了它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來說更具感官沖擊力,可以讓人迅速地進入狀態(tài),并設身處地地進行換位思考,具有比傳統(tǒng)模式更為強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影視藝術與傳統(tǒng)的書面課程相比,在同一時間段所傳達的內容更為豐富具體,涉及面更為廣闊,綜合性更強。在運用影視藝術進行語文課程的教學時,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課本知識,還可以從側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欣賞能力。同時,影視對于人物的刻畫更為立體更為形象,從而也可以讓學生更為立體系統(tǒng)地了解人的行為模式,而影視中存在的大量旁白和音樂,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等方面的認知。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影視教育具有更為強大的綜合性,將現代化的影視技術與語文教學相結合,是新課改下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一大優(yōu)勢[3]。
3、教師進行情景的構造,引導學生的審美。雖然語文課本中的許多文學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鑒賞價值,很高的審美情趣,但是由于漢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再加上中學生的閱歷和認知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因此往往會產生一些理解困難,很難去發(fā)現美。因此,為了降低學習難度,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更好地進行審美教育,教師可以適當地進行情景的構造。利用情景的構建,將學生帶入到相應的意境當中,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理解作者當時的情感。同時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發(fā)現這些文字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四、結語
在當前新課改的大趨勢下,改變傳統(tǒng)刻板的語文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將審美教育理念融入語文教學當中,不僅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必要措施,也是響應新課改號召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 林兆桃.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審美教學探究[J]. 中華少年,2017,(25):93-94.
[2] 王祥.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小說審美教學探究[J]. 文學教育(中),2013,(03):118.
[3] 余雯. 景物描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與建議[D].重慶師范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