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鴻門宴”是決定項羽一生成敗的重要一環(huán),宴會上刀光劍影,殺氣騰騰,驚心動魄?!傍欓T宴”是一個藏有殺機的宴會,也是項羽、劉邦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項羽在宴會上的諸多表現(xiàn),暴露出他的性格缺陷,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這也為他日后的英雄未路留下隱患。
若從純粹軍事才能來評價項羽,他絕對是智勇雙全的軍事家,“巨鹿之戰(zhàn)”是明證,他破釜沉舟的剛毅、果斷,勘稱英雄壯舉,撼人心魄,驚天地,泣鬼神。他自封為“西楚霸王”,但他做王的謀略卻表現(xiàn)得先天不足。他政治上的無知,目光短淺,歸根到底是一種性格的缺陷。從“鴻門宴”可以看出項羽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點:
一、輕信沖動
項羽聽到曹無傷密報,范增觀天象,也勸其“急擊勿失”后,決心與劉邦一決高下??墒?,聽到項伯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等話后,又改變了主意,答應(yīng)項伯“善遇之”。在“鴻門宴”上,劉邦“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一番謊話表白,讓項羽洋洋得意,不僅原諒了劉邦,請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報的來源也說了出來,以表明自己原來對劉邦并無成見。他的輕信沖動出賣了曹無傷,也斷送了他日后攻破劉邦陣營的一個得力內(nèi)應(yīng)。面對怒闖營帳的樊噲,他表現(xiàn)得很有寬廣的胸懷和寬容的氣度。但當樊噲所言與劉邦之論如出一轍時,他并未敏銳察覺,這是劉邦集團的統(tǒng)一口徑,是有預(yù)謀的,卻感到兩人的話全是對的,自己反而有內(nèi)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劉邦脫逃,他也毫不在意了。項羽在用人時喜歡多疑好忌,陳平離開他投靠劉邦就是受不了他的猜忌和不信任,但在他身上同時又具備輕信沖動的個性特點,正是他的輕信沖動讓他放虎歸山,留下后患。
二、不辨忠良
項羽用人和劉邦正好相反,劉邦是“任人唯賢”,能夠量才而用,知人善用,虛心下問,做到集思廣益。而項羽用人堅持的路線是“任人唯親”,項伯是項羽的叔父,深受項羽倚重。他連夜為敵營通風報信,并與劉邦結(jié)為兒女親家,是一種出賣、叛徒行為。他成為劉邦的內(nèi)應(yīng),在項羽面前替劉邦獻美言,放松項羽的警惕,并在危急時刻,挻身而出掩護劉邦。項伯的異常舉動,但凡有政治頭腦的人都能看出來,應(yīng)當機立斷,分辨項伯別有用心,采納范增之計,果斷識別忠佞,才能及早做出正確決斷。若項羽察覺到項伯所為異常,可能在取舍的過程中,會傾向范增,他若能及時省悟,怎會有后來的兵敗烏江,身死人手?
三、不識時務(wù)
人們常說“識時務(wù)者為俊杰”,成功的政治家是善于審勢察情的,劉邦便深知這一點,他采取了一系列安定民心的措施,就是希望得到百姓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但項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自矜功伐,自認為武力可以踏平一切,他自認為仗打得漂亮,剛愎自用,麻痹輕敵。他在新豐鴻門,屯兵四十萬,劉邦的兵力十萬,他在軍事實力上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若他能認識到勁敵不可留,時不可失,失不再來,劉邦豈有回天之力?再說項羽“坑殺降卒,屠咸陽,徙殺楚懷王,分封十八諸侯,自立為王”,背約欲奪關(guān)中,等等,已讓民心背離,輿論倒戈。項羽不能體察民情,不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失去民心的軍隊,如同荒漠中的駝隊,終究不堪一擊。項羽明知關(guān)中人對自己不滿,劉邦卻深得關(guān)中百姓擁護,在自己完全有能力、有優(yōu)勢征服敵人的情形下,放走自己的宿敵,實屬不能審時度勢,不識時務(wù)。
項羽的輕信沖動,不辨忠良,不識時務(wù),致使他坐失良機,放縱強敵在眼前,劉邦的勝利逃脫是項羽的性格缺陷使然。項羽是一個悲劇形象,悲劇人物的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樣簡單、純粹,而是集多種性格矛盾于一身。項羽既多疑好忌又輕信沖動,既智勇雙全而又政謀不足,既胸懷大志而又目光短淺,既兇狠殘暴而又過于仁慈,這樣的矛盾性格注定他是一個充滿悲劇的人物,留給世人無盡的嘆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