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云龍
摘 要: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電力供應在人們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地位逐漸提高,保證電力供應安全性的問題也日漸突出。如何能夠消除電網中的安全隱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已經成為了當前的核心話題。因此,做好電網檢修工作,勢在必行。為了保證電網檢修工作的實效性,就必須做好風險評估工作,這樣不但可以及時的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還可以提高電網檢修工作的效率,減少事故的發(fā)生,下面本文就對這一課題進行深度解析。
關鍵詞:電網檢修;風險評估;應用
中圖分類號:TM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9-0183-01
電網檢修工作是保證電網安全運行,避免事故發(fā)生,提高供電穩(wěn)定性的重要途徑。在檢修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對故障的處理和對危險的排除,還要具有一定的風險評估能力,這樣可以使工作更具有目標性。所以,要重視電網檢修過程的風險評估工作,制定相應的風險評價體系和標準,使電路檢修過程中的風險評估能夠客觀的反應實際問題,增加風險評估的準確性。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并結合了相關的風險評估理論以及電網運行中的主要故障,為電網檢修過程中風險評估水平的提升提供參考。
1 電網檢修中的風險評估標準
1.1 失效頻率
對于單個原件的失效頻率在計算時,可以根據某一段時間內每年是小的平均次數來確定,具體計算公式為:
F=Nf/T (1)
在這一公式當中,f代表單個元件你的失效頻率;Nf則代表T時間段內發(fā)生的可修復失效的次數。對于時間段T的設置要根據實際需要來確定[1]。
1.2 失效概率
對于電力系統(tǒng)維修中的風險評估,通常會有服從二次分布的參數出現,并將其概率進行準確計算,然后輸入,尤其是一些原件的失效概率更要進行精準計算,作為點估計,在進行概率計算時公式如下:
P=x/n (2)
其中X代表歷史數據統(tǒng)計所得出的失效事件發(fā)生次數;n則代表總的動作次數,如果n的數值達到一定標準,足夠大,那么P將趨近于實際的真實概率。
1.3 期望缺供電量
對于期望缺供電量是exceptedenergynotsupplied的縮寫,單位為MW.h/期間,用EENS來表示,計算公式如下:
(3)
在公示當中,NL代表負荷水平分級數;P(s)代表的是狀態(tài)的概率;C(s)所代表的是狀態(tài)S的負荷削減量(MW);Ti則戴白偶的是第i個負荷水平的時間跨度,單位為h。
2 風險評估在電網檢修中的實際應用
電網運行系統(tǒng)的安全性是有關部門工作過程的重點內容。想要做好電網運行安全管理工作,降低電網檢修過程的風險,消除安全隱患,減少事故發(fā)生率和事故發(fā)生的影響,就必須做好電網檢修的風險評估工作。準確的風險評估可以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事故發(fā)生前的有效預防措施的制定和事故發(fā)生猴的科學處理方法,所以說,電網檢修的風險評估時消除電網事故和降低事故影響的重要途徑。
2.1 模型設置
通常情況下,三條輸電電纜是電網系統(tǒng)在正常運行狀態(tài)下的主要供電裝置,電路圖設置如圖1所示。
在本電路系統(tǒng)圖當中,要對電纜C3進行檢修,檢修時間為48小時,但是,在檢修的過程中為了保證供電的穩(wěn)定性,要保證對電路C2不造成影響,因此,設置了兩個檢修方案:
第一,當電網系統(tǒng)處于常規(guī)運行模式下,發(fā)揮斷路器QF2的作用,將其打開,進行電纜C2與母線之間的切斷處理,這樣一來,原有的C2和C3的供電負荷將會都有C1進行承擔,如果電纜C1產生故障,失去供電能力,那么可以通過關閉斷路器QF2的方式來實現C2承擔供電負荷,具體的電量負荷為170MW[2]。
第二,假定電網系統(tǒng)處于常規(guī)的運行狀態(tài),然后斷路器QF0進行斷開,從電纜結構上可以看出,原來由母線1進行傳輸的負荷將會轉至電纜C1進行傳送,而原來由母線2負責供應的負荷將會全部由電纜C2來輸送,如果電纜C2出現故障不能正常工作,對斷路器QF0進行閉合處理,那么電纜C1還會向兩個負荷進行供電,且供電行為將會同時發(fā)生。如果在電纜C1不正常工作下,可以進行斷路器QF0的閉合處理,使電纜C2進行電力輸送,符合為170MW。
2.2 比較分析
以上兩種方案都可以規(guī)避電網系統(tǒng)發(fā)生故障時,對電纜C2產生影響,但是兩種方案中存在最優(yōu)方案,如果不進行風險評估則無法確定最優(yōu)方案。
2.3 風險評估的應用
當進行風險評估時則可以確定哪一種方案更加有效,具體的評估方法如下:
第一,計算失效狀態(tài)發(fā)生的概率。在這一過程中,要根據相關的規(guī)定來進行數據的整理和計算。通常情況下,電網系統(tǒng)失效頻率的倒數實施得出的平均失效間隔時間要大于兩條電纜的恢復時間,因此,在具體操作時,可以將1h以內的平均失效平率與1h的失效頻率進行等同處理。在整個過程中,電纜C3檢修停運的時間要小于電纜C1、C2的恢復時間,所以,要計算維修成功之后,C1、C2失去效能的概率[3]。
第二,進行期望缺供電量評估。如果將一次切換時間的期望缺供電量評估定為1h,在僅有1個電網系統(tǒng)實效受到影響,需要評測之時,那么隨之而來的將會是由于市消狀態(tài)所引發(fā)的兩個子事故。其一是電纜C1失去效能之后的1個小時以內,要對兩個負荷進行切斷處理,這就導致要進行期望缺供電量的二次計算。其二是在超出1個小時之后的時間里,斷路器QF2將會閉合,電纜C2所承擔的負荷變?yōu)?70WM。從電纜C1失去效能開始計算,在48小時以內的任何時間點,一旦第一個1小時里發(fā)生計算失效,那么將要從這一小時其進行延后四十七小時。
第三,計算期望缺供電量之后,如果斷路器QF0和斷路器QF2質量檢測切換操作時間都是1個小時,那么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兩種方案都具有同樣的風險。如果切換的時間延長,相比之下,第一個方案的風險相對較小。
3 結語
電網檢修過程的風險評估可以為我們制定科學合理的檢修方案提供支持。從整體上來看,無論是哪種檢修方案都會降低風險,但是,風險的大小有所不同,且隨著實際情況的改變,檢修方案中的風險程度也會變化。從盡量降低風險的角度出發(fā),進行風險評估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李義.風險評估在電網檢修中的應用[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14,(26):125-126.
[2]張德懷,陳浩.風險評估在電網檢修中的應用[J].信息化建設,2016,(1).77.
[3]張葉青,孫偉,龐煜,等.風險評估在電網檢修中的應用[J].工程技術:全文版,2015,(3):00194-001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