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財
摘要:漢字是中華文明的代表,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高漢字教學質量,是學生學好漢字的基礎,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發(fā)展乃至傳承民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本文從小學漢字教學特點和學生認知特點出發(fā),結合優(yōu)秀的教學經驗,從多個方面探討了提高小學漢字教學質量的方法,旨在為學生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漢字教學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在小學階段要累積、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會寫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在小學一二年級階段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會寫漢字800個左右。”這一要求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一個艱巨的挑戰(zhàn)。因此,在小學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教學藝術,不斷優(yōu)化、完善漢字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更好、更快地完成教學目標。
一、改變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式
在傳統(tǒng)小學識字教學中,許多教師都采用帶讀、抄寫、背默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比較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面對這一教學現狀,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以趣味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識字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如在教學《四個太陽》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參照教材插圖,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在課堂上用五到十分鐘畫一個自己心目中的太陽,然后用漢字在旁邊標注自己所畫的景物,并與同桌進行交流。在學生完成交流后,教師可以隨機挑選幾幅作品進行展示,并積極鼓勵和表揚學生。通過游戲化、競爭化的教學方式,教師將漢字學習變?yōu)橐患腥さ氖虑?,將課堂變?yōu)閷W生展示自我、發(fā)掘自我的平臺,教師再適當地肯定學生,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就能有效激發(fā)學生漢字學習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漢字學習中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發(fā)掘漢字內涵
與其說漢字是一種語言符號,不如說它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漢字的發(fā)展演變都蘊含著先人的智慧,所以在小學識字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掘漢字的內涵,向學生展示漢字的魅力,以此吸引學生,讓學生愛上漢字學習。
如在教學“家”這個漢字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家”這個漢字的組成:上面一個寶蓋頭,象征著一所房子,下面一個“豕”,指的是豬,古人心中的家是高門大屋、六畜興旺的。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寫出“豕”字的演變過程,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和內容的豐富性。挖掘漢字內涵,讓學生不只學到一個個語言符號,還可以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中華文化和漢字文化,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為學生今后更好地學習語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一方面,許多教師沒有要求學生進行專門的書寫練習,只強調學生會讀、會寫、理解漢字即可,忽略了學生書寫的習慣和美觀等問題;另一方面,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在生活工作中,學生用筆寫的機會越來越少,寫出來的字也越來越丑。因此,在小學語文漢字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字義,讓學生會讀、會寫漢字,還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規(guī)范漢字書寫的工整和美觀。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學好漢字,還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減少近視、駝背等問題的產生。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監(jiān)督學生,要求學生在書寫過程中始終保持挺胸抬頭、握筆有力的姿勢,還應要求學生在書寫過程中養(yǎng)成一筆一畫的好習慣,避免寫字潦草、馬虎等問題的出現。
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寫毛筆字活動,教學生練習毛筆字,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同時,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學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書寫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小學語文漢字教學中,教師要以身作則,發(fā)揮引導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四、結語
漢字是漢語學習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的主陣地。小學語文漢字教學是一個長期任務,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改變識字教學的方式,發(fā)掘漢字文化內涵,培養(yǎng)學生良好書寫習慣,從而完成識字教學的目標,推動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建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多種學科視角審視小學語文漢字教學的技巧[J].求知導刊,2016,(12).
(作者單位:江西省鉛山縣葛仙山鄉(xiāng)港東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