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亞松
文言文是一座巨大的寶庫,也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作為基礎(chǔ)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小學語文教學,理所當然要承擔起初步引導學生認識與學習文言文,提高學生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重任。但文言文遠離現(xiàn)代生活,缺乏語境,那些艱澀拗口的內(nèi)容、奇譎生僻的字詞,讓許多剛剛接觸文言文的學生望而卻步,教師教起來也頗感力不從心。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唯“言”獨尊,“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串講模式,把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課堂氣氛沉悶、壓抑,缺乏生機活力。如何走出小學文言文教學的困境?筆者采取了“‘文‘言并重,承古開今”的教學策略,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賦予古老文字以鮮活的生命,與文本對話,同古人心靈交流
語文課堂教學,呼喚著生命的“對話”。文言文教學不應該在支離破碎的字詞翻譯中虛耗學生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而應該讓學生與文本進行真正的對話,沉下心來與古人進行心靈交流,引發(fā)智慧與智慧的碰撞。這樣,文言文教學就一定會有所突破。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文言文,既有個性鮮明、意趣橫生的人物逸聞軼事,如《楊氏之子》;也有論證嚴密,將人生哲理寓于文本之中的小故事,如《兩小兒辯日》;還有淋漓盡致刻畫復雜細膩而又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的中華優(yōu)秀經(jīng)典詩文,如《伯牙絕弦》。作為語文教師,應該通過對作品背景、相關(guān)歷史知識和作家經(jīng)歷的介紹,對文本相關(guān)的其他資料的補充,把人物盡可能地還原到他們原本的生活中去,讓他們在原來的生活中變得鮮活起來,充滿個性,這樣就有助于學生更為準確地理解文中人物。如學習《伯牙絕弦》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感悟伯牙絕弦念知音的深情,可以這么設計:首先,用課件演繹故事,讓學生研讀文本,感受知音相遇之喜;接著,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之悲。當學生還沉浸在伯牙和子期知音相遇之喜時,教師補充資料:快樂的時光總是那么短暫,伯牙和子期在江邊依依惜別,相約來年的秋天再相見。然而,第二年秋天,當伯牙如約前來時,萬萬沒想到,等來的卻是子期病逝的噩耗。這一刻,他心如刀絞,在子期墓地前,寫下了一首短歌:“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通過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文本當中,進行角色體驗,引起極大震撼。這時學生不僅能逐步感受到這些具有獨特個性、具有不同風格的人物的風采,而且還與這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了對話,與文中的人物進行了心靈上的交流,引起心靈的觸動。
二、在理解詞義和句式的基礎(chǔ)上加強誦讀,“字不離句,句不離篇”
學習文言文一要讀好,二要讀懂,三要多思。要引導學生一邊讀文,一邊結(jié)合相關(guān)時代背景不斷揣摩作者的心意,用心感悟文言的語境,認真比較古文今義,善于思考文言內(nèi)涵,領(lǐng)略文言文的語言之美,達到得其要旨,知其意味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讀懂文言內(nèi)容,才能增強文言語感。文言文往往沒有句讀,與現(xiàn)代文有較大的區(qū)別。教學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懂得如何斷句,這樣才能將文言文的內(nèi)容讀通順。這時,范讀就成了最為便捷的一種方法。我們要在文言文教學中,引領(lǐng)學生通過朗朗上口的朗讀,在聽覺上產(chǎn)生一種美的享受與韻律感,讓學生在帶有韻律感的朗讀聲中,初步領(lǐng)略文言文所獨有的語言美與意境美,從而調(diào)動學生誦讀文言文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創(chuàng)設氛圍,把學習文言文轉(zhuǎn)變?yōu)橐环N美好的藝術(shù)享受。但也要注意避免過分強調(diào)熟讀,即在尚未理解文章中字詞的意義、了解句式的特點的情況下單純地死記硬背、機械誦讀。因為,這樣做往往會導致另一篇文言文中再次出現(xiàn)同樣的字詞、同樣的句式時,學生仍然一片茫然。
文言文的閱讀教學,還要面臨古今異義、通假字、虛詞實詞等多種難題。教學時,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讀懂文后的注釋,以及借助工具書的學習方式進行。先讓學生對照注釋并參照工具書初讀課文,然后師生一起疏通字句,理解文言文中字詞的意思,了解文言文的一些詞法意義及句式的特點。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再讓學生反復誦讀,這對于讀通整篇文言文是大有裨益的。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方式要避免單一,當學生在初讀一篇文言文時,可以讓他們采用默讀方式,邊對照注釋,邊自己試著翻譯文言文;在大致把握文意后,就可以讓學生采用出聲誦讀的讀文方式,直到讀得準確流暢,有表情,并逐步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如教學《兩小兒辯日》時,指導學生朗讀難讀的句子:“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為了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學生自由讀文初識大意的基礎(chǔ)上,教師先范讀,再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讀。通過反復練讀,學生形象地感受到詞句內(nèi)部的停頓,逐步讀出韻律美,最后達到抑揚頓挫地讀。
三、采擷文言語言美的花朵,汲取民族文化精髓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闭Z文教材中入選的文言文篇目,有無數(shù)堪稱為稀世精品,有著各種各樣的優(yōu)美文體,從語言特色來看,或質(zhì)樸、直接而明朗,或含蓄內(nèi)斂、引而不發(fā),或直抒胸臆、豪放飄逸,或托事于物、情景交融,等等,不一而足。在浩瀚的中華文學海洋之中,文言的語言之美,如同清流急湍,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感悟了文言的文學魅力。教師應通過引導學生細致地閱讀,感受蘊含在文言文中的美的語感,接受語言美的熏陶,從中采擷文言語言美的花朵。當然,要達到這一點,不僅僅是依靠教師的指導,更主要是要讓學生自己主動地進行閱讀,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主張教育的天然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等,他曾經(jīng)說過:“教學藝術(shù)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這就意味著單純的知識傳授的過程并不是教學的唯一目的,我們應該要善于激勵學生,激發(fā)學生閱讀文言文的內(nèi)驅(qū)力;要用心引導,喚醒學生積極閱讀文言文的蓬勃生氣;要耐心啟迪,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康城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