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慧敏
一、確定群文閱讀議題的意義
議題的選擇與確定時群文閱讀教學有別于其他教學方式類的一個重要特征。議題是可議論的話題,它有議論的空間,有集中的焦點,大家從議題那里議論。以作家為議題,就能了解作家的寫作風格;以某一體裁為議題,就能了解某一體裁的特點;以觀點為議題,能讓學生學會判斷;以表達方式為議題,學生能發(fā)現(xiàn)寫作技巧、文學的密碼……通過議題,學生不僅能讀得快一些、多一些,還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閱讀能力,如提取和篩選信息、記憶、推論、比較、整合、分析、判斷、創(chuàng)造等。
從哪個角度確定議題,就培養(yǎng)學生哪方面的能力。所以,議題與教材的有效結合,最大化的發(fā)揮多文本的效果,就考量著教師的基本功。從議題著手研究,成為我們本次課題的重點。
二、群文閱讀教學中確定議題及閱讀指導小策略
自從我們參與市教研室群文閱讀專項課題的研究之后,我們課題組一邊學習,一邊實踐,一邊思考,一邊總結,也有一些收獲。在群文閱讀教學當中遇到議題不好確定的難題,有老師說讓學生自己確定,這樣學生感興趣,但是時間不好控制,也容易偏離教學知識點,老師想要讓學生掌握的重難點容易被擱置。
李祖文老師也總結老師的兩者做法:一是依據選文確定議題,一是依據議題確定選文。我們語文教研組,特別是課題組就議題的確定方面做了研究、探索和實踐,總結了一些實踐經驗,頗有實操性。就是根據教材設計的知識點、考點確定議題。
例如,李鳳云老師由《空城計》人物形象分析確定議題: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選取了《大個子的鞋》《我最熟悉的一個人》《北京的風》三篇文章,通過這一節(jié)課,讓學生集中掌握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手法在寫作中的應用,強化了這種寫法在文學作品中的作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教材,明白了做題思路。張艷華老師由《愛蓮說》引出議題:襯托的作用。劉仙芳老師由《鄉(xiāng)愁》引出議題:如何賞析詩歌。段麗老師把《鄉(xiāng)愁》《海燕》《燕子》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講借景抒情……一個個的議題把考點、知識連貫了起來,也把知識系統(tǒng)了,學生掌握的知識也扎實了。
除了考點確定議題進行群文閱讀外,我們也嘗試運用其他一些方法指導學生群文閱讀,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方法:
(一)設計理由,展開自學
這一過程的設計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會略讀和默讀的閱讀策略,找出文章的關鍵信息,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在讀后進行交流活動能幫助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同時還能推動學生間的交流,將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統(tǒng)一起來。在交流過程中,使得學生、作者、教者的心靈火花進行碰撞,讓孩子走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主題得以升華。
例如,在學習《犟龜》這篇課文后,補充《巨人和孩子》《小溪流的歌》這兩篇文章,并設問:這3篇文章有哪些共同點?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么?然后小組交流理由的答案和讀后的感受,從而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理解人生。
(二)充分運用教材,分析對比單元主題
這一設計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提高概括分析能力,這一環(huán)節(jié)還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本,突顯學生的主體作用。當前的語文教學模式較為枯燥,教師一味地講,學生一味地聽,對課文的講解占用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而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卻較少。在閱讀完文章之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樣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開展群文閱讀的優(yōu)勢在于,多篇文章內容不同,風格各異,卻有某種相通之處,這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深思、陳述和傾聽。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例如,在學習《蘇州園林》這篇文章時,要求學生對同一單元的《蜘蛛》和《珍奇的動物—針鼴》這兩篇文章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概括和分析本單元的體裁,并向學生提問在課外是否讀過相同類型的文章,自己讀過的文章和課文之間存在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三)開展閱讀,進一步加強主題理解
閱讀的策略可以分為精讀、略讀、瀏覽等幾種,當前的初中語文教育大多注重精讀能力的培養(yǎng),卻忽視了對學生略讀能力的培養(yǎng)。群文閱讀通過對多篇文章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等多種手段的運用,引導學生綜合使用各種閱讀策略,提升閱讀能力。
例如,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口技》,引領學生在對本篇課本進行學習的基礎之上,開發(fā)拓展了3篇文章——《阿慶》《大回》《刷子李》,要求學生對這幾篇文章深刻體悟,因為這幾篇文章內容豐富,風格各一,從不同的角度體現(xiàn)他們的奇招和絕活,展現(xiàn)了他們身上具備的人性的光輝和愛之美。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得讓學生大量閱讀。群文閱讀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從而掌握多種多樣的實用閱讀策略。這也為初中語文閱讀創(chuàng)造新的教學空間,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閱讀概括能力,既能滿足課標要求,又會為學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實施群文閱讀的教學成效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完成一篇約500字課文的教學大致需要兩個課時,這種教學方式阻礙了學生閱讀速度的提升,而如果采取群文閱讀的方式,略讀完5篇文章僅需一個課時,這無疑大大提升了閱讀的速度和效率。在積累了閱讀量、提升了閱讀速度的同時,還有利于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我們對實驗前后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進行測試對比,并結合一年多來學生學習成績和參與各項活動、比賽獲獎情況的統(tǒng)計分析,看出學生通過本課題實驗語文素養(yǎng)有了明顯提高。
具體表現(xiàn)在: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在調查中,學生對漢字的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都能準確掌握。
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群文閱讀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范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yōu)秀的詩文,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這是形成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
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群文閱讀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等基本技能;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維方式,善于把自己獨特的思維結果用規(guī)范的語言進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據不同語言材料和不同交際場合適當地使用語言技能,最終形成良好的語感。
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群文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yǎng)語文學習的興趣,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如,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書寫整潔的習慣。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群文閱讀教學,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新的發(fā)展空間,給語文教學帶來了一片新天地,是語文教學從“少慢差費”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條新途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