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衛(wèi)英
摘 要: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教師通過“任務驅動”這一路徑,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任務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真實學力。文章從任務內容源于學生生活、任務本身具有挑戰(zhàn)性、任務過程需要團隊協(xié)作、任務評價緊扣學力發(fā)展等方面,探討綜合實踐活動中借助任務驅動強化學生學力培養(yǎng)。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學力培養(yǎng);有效;路徑;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21;G6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8-0040-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學力培養(yǎng)逐漸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綜合實踐活動課應該回歸它的課程本質,注重發(fā)展學生的“真實性學力”,即培養(yǎng)學生在現(xiàn)實社會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借助任務驅動,強化學生的學力培養(yǎng)。
一、任務內容源于學生生活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于學生的生活,課堂活動任務當然也應該來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如果脫離學生的生活,而從教師的角度去設計任務,那么學生就會失去參與活動的興趣,也就談不上學力培養(yǎng)。例如,在“童年的游戲”這個主題中,“跳皮筋”成了班里風靡一時的課間游戲。但教師觀察后發(fā)現(xiàn),學生跳皮筋的玩法很單一,顯得有些單調。為此,教師設計了一個任務:在原有的“跳皮筋”游戲的規(guī)則下改編游戲,增加游戲的難度與趣味性。于是,學生們湊在一起討論著,甚至還激烈地“爭吵”著,有時還不斷嘗試。這節(jié)課后,學生們的“跳皮筋”游戲變得豐富起來,也帶動周邊班級的同學一起參與,“玩轉皮筋”也成了學校一道獨特的風景。因此,只有源于學生生活的任務,才是學生真實的需求,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教師要讓學生的生活成為任務驅動的源頭活水。
二、任務本身具有挑戰(zhàn)性
教師設計的活動任務必須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是學生憑借自我努力可以完成的,這樣學生才能獲得成功感。在“我看校園綠化”這個主題中,學生需要測量學校的綠化面積,繪制校園綠化面積示意圖。但很多學生遇到困難,教師也發(fā)現(xiàn)學生上交的學習成果大相徑庭,根本不是他們真正的研究所得。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的任務。任務一:給每組學生提供一把20厘米的直尺和一根繩子,讓學生測量一個長方形花壇的長度與寬度,計算它的面積。這個任務難度不大,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繩子的長度去測量花壇的長度,學生基本上順利完成任務。任務二:給每組學生提供一把20厘米的直尺和一根繩子,讓學生測量一個五邊形的花壇,并計算它的面積。這次的任務比任務一提高了難度,而且教師還規(guī)定了完成任務的時間。這就要求學生對五邊形進行分割,而且還要進行合理的分工,才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這樣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學生樂于參與,每個學生都忙得不亦樂乎。有的小組雖然失敗了,但仍然認真總結經(jīng)驗,課間還去完成他們的任務。
三、任務過程需要團隊協(xié)作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是該課程的主要活動形式。如何才能保證學生進行有效的團隊合作呢?首先,教師設計任務時就應該要求學生全體參與,分工合作。例如,在“有趣的毽子”活動中,為了讓學生了解毽子毽托的重量與毽子好踢程度的關系,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對比試驗任務:小組合作制作五個毽子,分別放入不同重量的墊片,通過試驗得出相關數(shù)據(jù)。這個任務需要制作五個毽子,任務比較重,一個學生不可能完成,需要小組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其次,在任務進行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小組合作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指導,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再次,在任務評價階段,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小組合作情況進行真實的評價。團隊合作表現(xiàn)突出的小組,教師要進行適當?shù)莫剟睢?/p>
四、任務評價緊扣學力發(fā)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對學生的評價,但它不以量化為評價標準,它的評價標準是多元的、開放的,它也不以成敗論英雄,而注重過程性評價。教師設計任務的初衷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力,那么任務評價也應該緊扣學生的學力發(fā)展。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參與情況、小組合作情況、自主探究情況,都應該成為評價的內容。有位教師上“學會觀察”公開課,課上的評價方式就特別有意思。這位教師將對學生的評價分為八個等級,比如“肉眼凡胎”“目不轉睛”“目光如炬”“火眼金睛”。學生為了練就孫悟空一樣的“火眼金睛”,都積極參與觀察任務,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當然,評價的方式是千差萬別的,但評價的目標都應該聚焦于學生的學力培養(yǎng)。例如,在學生進行“雞蛋撞地球”的活動中,“雞蛋有沒有碎”是小組評價的主要標準,但這個標準難以衡量小組成員參與探究的情況。因此,在任務結束之后,小組成員互相評價時,可以評選出每個小組的“參與之星”“合作之星”“探究之星”。這樣,即使任務失敗了,但對每個小組來說,也依然收獲很多。這樣有點有面的評價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五、結束語
學力是一種能充分適應不斷變化的復雜環(huán)境的能力,是在現(xiàn)實社會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教師要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在真實的任務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真實學力。
參考文獻:
[1]葛微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2).
[2]沈開峰.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有效教學策略探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4(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