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群艷
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自主研究背景下獲取知識,從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學習過程。它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文章從研究性滲透、發(fā)現性滲透、實踐性滲透三個方面,對研究性學習在中考英語總復習階段的滲透策略進行論述。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中考;英語總復習;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2.474;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5-0099-01
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性學習策略研究固然重要,但是要把研究性學習這種新的教學理念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則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緊張的初中英語總復習階段,利用好課堂時間,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師生共同追求的目標。因此,在中考英語總復習階段進行研究性學習尤為必要。
一、研究性滲透
研究性滲透主要體現在小組合作學習上。比如,教師可將初中階段所有語法板塊平均分配給各個小組,要求各小組就自己負責的語法板塊查閱資料、收集典型例題,經過整理形成書面材料,在全班進行交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確立學習目標,主動地探究,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個人都得到了鍛煉,同時也加強了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起到了鞏固知識的作用。在復習階段,學生容易感到倦怠,教師可以換一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新鮮新鮮”。比如討論可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可以取長補短,同時也能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對于一個單選題,當學生感到困惑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去獲得結果;對于詞語的辨析,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對比等方式展開討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可通過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獲取更大的信息量。以討論方式獲得知識遠比教師直接給出答案的方式要好得多,學生在知識的識記、理解和擴展上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發(fā)現性滲透
在傳統(tǒng)的復習課中,教師拿著精心準備的講義和參考資料,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盡可能多地給學生灌輸知識。其實,學生課堂上聽到的講解、所做的筆記都是教師提出來的重難點,而學生自己學習中的問題又在哪里呢?每個學生都是有個體差異的,有些知識點學生早已掌握得滾瓜爛熟,教師卻在課堂上反復講解,學生重復聽的結果只會浪費時間和精力;有些知識點在教師看來學生早已經掌握,干脆只字不提或一帶而過,殊不知這恰恰就是學生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研究性學習具有發(fā)現性特征,即學習者必須能夠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英語總復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多看教材,通過對教材的研讀,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問題提出后,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工具書加以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加以個別指導或集體講解。哈佛大學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是多元化的,思維能力仍然是核心。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其關鍵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
三、實踐性滲透
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教師為了趕進度,把許多精力放在了學生的記憶上;而今面臨中考,又迫使教師把精力放到如何解題上,從而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英語復習就是讓學生硬性地記憶大量單詞、短語、句子、語法,反復聽寫、默寫,其結果是學生背會了很多單詞,聽寫、默寫一般能過關,但運用能力不強。有的學生居然還不能進行簡單的英語交際,對試卷上稍作變化的題束手無策,作文更是漏洞百出。顯然這只能算是“表面繁榮”,沒有達到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英語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讀寫的能力、運用語言的能力以及理解英語的能力,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忽略任何一個方面。研究性英語復習既要重視對學生的單項訓練,又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要通過各種實踐性活動,實現英語教學目標。比如,可以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復習的短語、句子、語法造句,或編對話、編故事、進行口頭作文等。
根據研究性學習的特征及研究性學習的目標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比如,教師可以以初中階段所學習過的杰出人物的有關內容為主線,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每個小組自主選擇各自感興趣的人物,然后把從書本里學到的有關這個人物的信息和從其他渠道收集到的信息綜合起來,并將整理好的信息填寫在設計好的表格里。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學會了交流,相互分享了所研究、整理的信息及成果,合作精神得到了培養(yǎng)。
四、結束語
時代的發(fā)展呼喚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英語教學也應與時俱進。中考英語總復習階段的復習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研究性學習是英語教學的一個新課題,它在中考英語總復習階段非常適用。作為英語教師,任務應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僅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學生是學習的主體,They are learning English not from teachers but with teachers.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勇于改革和創(chuàng)新,要不斷吸取他人經驗,將教育教學理論積極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國龍.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解讀[J].課程教育研究,2014(17).
[2]賀武華.“以學習者為中心”理念下的大學生學習力培養(yǎng)[J].教育研究,2013(03).endprint